一种双端压力棒上销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687072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端压力棒上销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双端压力棒上销装置,包含前端口、后端口和中间弧形连接机构,所述端口包括左销区、右销区和中间区,所述左销区与右销区凸出中间区的长度在4-5mm之间,在所述前端口和后端口的中间区前部分别通过双连接弧加装有双压力棒,所述前端口前部的双压力棒和后端口前部的双压力棒关于中间弧形连接机构呈对称分布。采用上述结构,可使张紧在上销前端口处的上皮圈与张紧在前下销上的下皮圈组成前钳口,张紧在上销后端口处的上皮圈与张紧在后下销上的下皮圈组成后钳口,形成前后双钳口结构,纺纱过程中,须条分别经过压力棒和钳口,从而增加对牵伸区须条运动的有效控制,从而增加对牵伸区须条运动的有效控制,提高成纱综合质量。
【专利说明】一种双端压力棒上销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到纺纱新【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可以加装在环锭细纱机上用以改善成纱质量的双端压力棒上销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一直以来,环锭纺以其较广泛的原料适应性和较高的成纱质量倍受青睐。但是环锭纺加捻过程中在前罗拉钳口形成加捻三角区。加捻三角区内,由于须条内、外层纤维的受力不同,使在加捻三角区中的纤维反复地转移,造成了纤维两端常常暴露在外形成毛羽;力口捻三角区外侧纤维所受张力最大,内侧纤维所受张力最小,使得加捻后的纱线中纤维所受的预张力不一致,导致整根纱的强力小于截面内所有单根纤维强力之和;纤维经过加捻后产生拉伸变形,纱线中存在残余扭矩,造成纱线捻度不稳定,不利于后道加工。因此,近些年来,对于环锭纺的改造尤其是围绕大幅度减少毛羽、提高断裂强力、降低残余扭矩等方面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例如香港理工大学陶肖明教授发明的扭妥纺等。
[0003]上销是环锭纺细纱机上的一个重要部件。对于普通上销,因其一次成形,不能自调胶圈张力,运转过程中易造成疲劳变形、磨损,导致工作面与小铁辊中心的距离及其他工艺性能参数与标准不符等,使上、下销同胶圈之间存在着不同状态的摩擦和滑溜现象。而且,细纱机传统牵伸的后区是采用简单罗拉直线牵伸,目前的普通上销无法对后区牵伸中的纤维运动进行控制,须条从后罗拉出来以后的非控制区较长,从而导致纤维运动不稳定,影响牵伸效果,使得条干CV值不稳定。因此,目前带压力棒的上销应用较为广泛,所附带的压力棒可有效加强后区牵伸对纤维运动的控制及对纤维长度的适应性。但是,目前所使用的上销均只包含一个前端口,另一端加装或者不加装压力棒,使得对后牵伸区纤维运动的控制不够理想。针对此,本实用新型给出一种包含有双端压力棒的上销装置,该装置包含前端口、后端口和中间弧形连接机构,其中前端口和后端口由中间弧形连接机构连接,在前端口和后端口的前部分别加装有双压力棒,使用时,上销通过弧形中间连接机构嵌入到皮辊的皮辊轴内,同时上皮圈分别紧套在皮辊与上销的前后端口上而张紧,并由皮辊转动带动其转动,下皮圈分别紧套在前下销、后下销、皮圈张力架上而张紧,张紧在上销前端口处的上皮圈与张紧在前下销上的下皮圈组成前钳口,张紧在上销后端口处的上皮圈与张紧在后下销上的下皮圈组成后钳口,纺纱过程中,须条分别经过压力棒和钳口,从而增加对牵伸区须条运动的有效控制,提高成纱综合质量。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给出一种能够改善成纱质量的双端压力棒上销装置。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在环锭纺细纱机中胶辊上加装一种含有双端压力棒的上销装置,所述上销装置包含前端口、后端口和中间弧形连接机构,所述前端口和后端口由中间弧形连接机构连接,且关于中间弧形连接机构呈对称分布,所述端口包括左销区、右销区和中间区,所述左销区与右销区关于中间区呈对称分布,所述左销区与右销区通过弹性连接装置连接在中间区上,所述左销区与右销区凸出中间区的长度在4-5_之间,在所述前端口和后端口的中间区前部分别通过双连接弧加装有双压力棒,所述前端口前部的双压力棒和后端口前部的双压力棒关于中间弧形连接机构呈对称分布。
[0006]使用时,前后端口的左销区与右销区通过弹性连接装置连接在中间区上,中间弧形连接机构分别连接在如端口和后端口的中间区上,从而将如端口和后端口相连;上销通过弧形中间连接机构嵌入到皮辊的皮辊轴内,同时两个上皮圈分别紧套在皮辊与上销前后端口的左右销区上而张紧,并由皮辊转动带动其转动,下皮圈分别紧套在前下销、后下销、皮圈张力架上而张紧,张紧在上销前端口处的上皮圈与张紧在前下销上的下皮圈组成前钳口,张紧在上销后端口处的上皮圈与张紧在后下销上的下皮圈组成后钳口,形成前后双钳口结构,纺纱过程中,须条分别经过压力棒和钳口,从而增加对牵伸区须条运动的有效控制,从而增加对牵伸区须条运动的有效控制,提高成纱综合质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08]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示意图。
[0009]其中,I为中间弧形连接机构,2为前端口,3为后端口,4为左销区,5为右销区,6为中间区,7为前端口左连接弧,8为前端口右连接弧,9为前端口前压力棒,IO为前端口后压力棒,11为后端口左连接弧,12为后端口右连接弧,13为后端口如压力棒,14为后端口后压力棒,15为皮辊,16为皮辊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10]如图1、2所示,一种双端压力棒上销装置,包括前端口 2、后端口 3和中间弧形连接机构1,其中端口包括左销区4、右销区5和中间区6,左销区4与右销区5关于中间区6呈对称分布,左销区4与右销区5通过弹性连接装置连接在中间区上6,左销区4与右销区5凸出中间区6的长度在4-5mm之间,前端口 2和后端口 3由中间弧形连接机构3连接,且关于中间弧形连接机构呈对称分布,前端口 2的中间区6前部通过左连接弧7和右连接弧8加装有前压力棒9和后压力棒10,后端口 3的中间区前部通过左连接弧11和右连接弧12加装有前压力棒13和后压力棒14,前端口前部的双压力棒和后端口前部的双压力棒关于中间弧形连接机构I呈对称分布。
[0011]使用时,端口的左销区4与右销区5通过弹性连接装置连接在中间区6上,中间弧形连接机构I分别连接在前端口 2和后端口 3的中间区6上,从而将前端口 2和后端口 3相连,前压力棒9和后压力棒10通过左连接弧7和右连接弧8加装在前端口 2的中间区6上,前压力棒13和后压力棒14通过左连接弧11和右连接弧12加装在后端口 3的中间区上;上销通过弧形中间连接机构I嵌入到皮辊15的皮辊轴16内,同时两个上皮圈分别紧套在皮辊15与上销前后端口的左右销区上而张紧,并由皮辊15转动带动其转动,下皮圈分别紧套在前下销、后下销、皮圈张力架上而张紧,张紧在上销前端口处的上皮圈与张紧在前下销上的下皮圈组成前钳口,张紧在上销后端口处的上皮圈与张紧在后下销上的下皮圈组成后钳口,形成前后双钳口结构。纺纱时,粗纱由喇叭口装置进入后牵伸罗拉对,而后经过后区牵伸作用,在后区前压力棒13和后压力棒14和后钳口的控制作用下进入中牵伸罗拉对,由中牵伸罗拉对出来后在前钳口的控制作用下经前区前压力棒9和后压力棒10进入前区牵伸,从而增加对牵伸区须条运动的有效控制,提高成纱综合质量。
【权利要求】
1.一种双端压力棒上销装直,包括如端口、后端口和中间弧形连接机构,如端口和后端口由中间弧形连接机构连接,端口包括左销区、右销区和中间区,左销区与右销区通过弹性连接装置连接在中间区上,其特征在于在前端口和后端口的中间区前部分别通过双连接弧加装有双压力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端压力棒上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销区与右销区凸出中间区的长度在4-5mm之间。
【文档编号】D01H5/88GK203741483SQ201420097616
【公开日】2014年7月30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5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5日
【发明者】刘新金, 苏旭中, 张洪, 徐伯俊, 谢春萍, 刘文龙 申请人:江南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