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气圈环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7933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新型气圈环组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新型气圈环组件。目的是提供的气圈环组件应能更方便地更换上筒管,从而减少工人的劳动强度并提升生产效率。技术方案是:新型气圈环组件,包括定位在上筒管上方的气圈环以及与气圈环连接的支架,其特征在于:该组件还包括一布置在捻线机机架上且用于将气圈环可转动地定位纱管上方的转动部;所述转动部包括制有阶梯孔的环座、可活动地定位在阶梯孔中的T形芯轴、穿套在芯轴上并且两端分别顶压在芯轴的凸边及阶梯孔中交界端面的压簧;所述支架横向穿插固定在芯轴上并且在芯轴作用下紧压住轴孔外部端面的V形凹槽中。
【专利说明】新型气圈环组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机械领域,具体是一种捻线机的气圈环组件。

【背景技术】
[0002]如图15所示,现有捻线机的工作方式为:多股纱线9分别从旋转的上筒管10中引出,并依次通过气圈环1、导纱钩11、罗拉14后合并成一股,然后由钢令板机构加捻并卷绕在下筒管15上;其中,上筒管套装在上锭子12上并由上龙带13驱动旋转,下筒管套装在下锭子17上并由下龙带16驱动旋转。
[0003]但是现有上筒管的更换方式较为不便:如图12、13和14所示,气圈环固定在上锭子的上方,必须将上筒管举起一定的高度穿越过气圈环后才能从上锭子中取出上筒管或将上筒管插入上锭子(上筒管的移动路径必须穿越气圈环的中心),上筒管更换完成后还必须从气圈环中拉出上筒管中的纱线;同时捻线机上通常布置着双排上锭子,更换内侧上筒管时更为费时费力。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气圈环组件,通过该气圈环组件应能更方便地更换上筒管,从而减少工人的劳动强度并提升生产效率。
[000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新型气圈环组件,包括定位在上筒管上方的气圈环以及与气圈环连接的支架,其特征在于:该组件还包括一布置在捻线机机架上且用于将气圈环可转动地定位纱管上方的转动部;所述转动部包括制有阶梯孔的环座、可活动地定位在阶梯孔中的T形芯轴、穿套在芯轴上并且两端分别顶压在芯轴的凸边及阶梯孔中交界端面的压簧;所述支架横向穿插固定在芯轴上并且在芯轴作用下紧压住轴孔外部端面的V形凹槽中。
[0006]所述气圈环的内径为40至80mm。
[0007]所述气圈环为螺旋状盘绕的金属丝,金属丝下端部与支架前端连接固定,金属丝的上端部定位在下端部上方并且上端部与下端部之间具有一定的垂直间距。
[0008]所述气圈环上端部与下端部之间的垂直间距为l_3mm。
[000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0]本实用新型的气圈环固定在转动部上,当向上举起上筒管时上筒管的顶部可推动气圈环向上翻起,并使得上锭子与气圈环之间形成便于上筒管活动的较大空间,最后将上筒管套在上锭子上或取出上筒管即可,这样就能较为便利地完成上筒管的更换,有效缩短上筒管的移动路径,提升生产效率;同时,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较为简单,制造成本也较低,非常适合推广应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2]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3]图3是图2中A-A向的示意图。
[0014]图4是图3中环座的B-B向示意图。
[0015]图5是图2中芯轴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6至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三个使用状态示意图。
[0017]图9是捻线机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0018]图10是现有气圈环的王视结构不意图。
[0019]图11是现有气圈环的俯视结构不意图。
[0020]图12至图14是现有气圈环使用过程的示意图。
[0021]图15是现有气圈环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0023]一、新型气圈环组件,包括气圈环1、支架2 ;如图1至2所示,所述气圈环定位在上筒管的上方,并且所述支架的前端与气圈环固定,支架的末端固定在环座3上,环座固定在机架上;以上结构与现有技术相同。
[0024]本实用新型的改进之处在于,该气圈环组件还包括一布置在捻线机机架上的转动部,所述气圈环通过该转动部可绕水平轴线转动地定位在纱管上方。
[0025]所述转动部包括:环座3、芯轴4及压簧5 ;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环座上制有阶梯孔3-1 (图4中阶梯孔轴线上下布置),并且制有安装孔3-5 (图1中安装孔位于安装孔左侧且轴线上下布置),环座通过安装孔固定在捻线机机架上;
[0026]如图2和图5所示,所述芯轴呈T形,轴体穿越阶梯孔中的小孔3-2后延伸出环座外部(该端轴体与支架的末端垂直固定),芯轴的T形头4-1位于定位腔中;
[0027]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压簧套装在芯轴上并且位于在定位腔中,压簧的两端分别顶压在T形头的凸边以及阶梯孔中的交界端面3-3之间;因此在压簧的回复力作用下芯轴产生轴向运动的趋势,使得支架被紧压在轴孔的外部端面3-4上;
[0028]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轴孔的外部端面上制有用于将支架定位在水平方向上的V形凹槽3-6,V形凹槽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图中所示为两个V形凹槽,对称地布置在轴孔的外部端面上);芯轴受到压簧压力后将支架顶压在V形凹槽中,V形凹槽将支架夹持在水平方向上(因此气圈环可自然定位在图1所示的水平方向上)。
[0029]二、现有技术中,为了方便上筒管能顺利穿过气圈环中心,气圈环的内径必须大于上筒管的外径,其内径在115_165mm之间。
[0030]在捻线机的运行过程中,纱线从上筒管中退绕出来时,纱线不仅在竖直方向上高速移动,而且从退绕点开始做圆周运动;当纱线达到一定的运动速度时,即能在气圈环的附近形成气圈。当上筒管位于满纱状态时,气圈环的上下方会同时形成两个气圈(如图15中标识31所示);而随着纱线的不断退绕,上筒管的外径也逐渐减小(纱线的退绕点发生变化),当上筒管接近空纱状态时,只会在气圈环中形成一个气圈(如图15中标识32所示);由于气圈的形态变化对纱线的张力具有较大影响,这样就使得每锭上筒管中前后纱线的张力不一致,导致产品的质量受到影响。
[0031]本实用新型将气圈环的直径缩小至40_80mm之间,同时气圈环与上锭子之间的高度不发生改变。
[0032]对改进后气圈环进行试验后发现,在每锭上筒管从满纱状态至空纱状态时,纱线始终能在气圈环的上下方形成两个气圈环(如图9中标识33所示),并且气圈环的形状差异变化较小,这样就减小了前后纱线张力的变化幅度,提高了产品的质量,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0033]三、另外,为了便于将纱线绕入在气圈环内,本实用新型还进行如下改进:
[0034]所述气圈环为螺旋状盘绕的金属丝(由金属丝绕制而成),金属丝的上端部1-2与下端部1-1之间上下交错布置(金属丝的下端部至上端部的延伸方向为逆时针);金属丝的下端部向外弯曲后与支架的前端连接固定,金属丝的上端部定位在下端部上方的一定高度并且上端部与下端部之间保持一定的垂直间距(该垂直间距为l-3mm),纱线可通过该垂直间距绕入气圈环的内部;另外,所述气圈环的外表面经过光滑处理。
[0035]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式为:
[0036]1、如图6所示,用上筒管的顶部向上推起气圈环,使得气圈环转动一定的角度(支架沿着V形凹槽的斜面滑动,同时通过芯轴进一步压缩压簧);然后上筒管的底部对准上锭子的中心;
[0037]2、如图7所示,将上筒管放置在上锭子上,同时气圈环自动回复至水平位置(在上筒管下降过程中,支架在压簧弹力作用下沿着V形凹槽的斜面逆向滑动,最终停止在水平位置);
[0038]3、如图8所示,将纱线绕入气圈环的内部;
[0039]4、若要取出上筒管,只需将上筒管向上提起一定高度,使得上筒管完全从上锭子中脱离即可。
【权利要求】
1.新型气圈环组件,包括定位在上筒管上方的气圈环(I)以及与气圈环连接的支架(2),其特征在于:该组件还包括一布置在捻线机机架上且用于将气圈环可转动地定位纱管上方的转动部;所述转动部包括制有阶梯孔(3-1)的环座(3)、可活动地定位在阶梯孔中的T形芯轴(4)、穿套在芯轴上并且两端分别顶压在芯轴的凸边及阶梯孔中交界端面(3-3)的压簧(5); 所述支架横向穿插固定在芯轴上并且在芯轴作用下紧压住轴孔外部端面的V形凹槽(3-6)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气圈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圈环的内径为40至80mmo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气圈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圈环为螺旋状盘绕的金属丝,金属丝下端部(1-1)与支架前端连接固定,金属丝的上端部(1-2)定位在下端部上方并且上端部与下端部之间具有一定的垂直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气圈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圈环上端部与下端部之间的垂直间距为l_3mm。
【文档编号】D01H1/42GK203923508SQ201420162028
【公开日】2014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4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4日
【发明者】郑守华, 方金甫 申请人:杭州长翼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