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不使用沉降片的拉舍尔经编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48070阅读:514来源:国知局
一种不使用沉降片的拉舍尔经编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纺织机械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不使用沉降片的拉舍尔经编机。



背景技术:

经编机的主要机构包括成圈机构、送经机构、导纱针横移机构、牵拉卷取机构、传动机构。其中成圈机构是将经纱形成相互串套的线圈而形成经编织物的机构。主要的成圈机件有槽针、针芯、脱圈片、沉降片及导纱针等。成圈过程是由槽针、针芯、脱圈片、沉降片和导纱针相互作用的结果。

现在市场上的经编机都有使用沉降片,沉降片其作用是当槽针上升时,压住旧线圈使之不随槽针一起上升。槽针往前摆至最前返回点,脱离沉降片,这容易导致编织后各个线圈的松紧度不同,影响织物的质量。沉降元件重量较重,一般都是采用整体冲压的工艺,不易更换。在重复钩线的过程中,导纱针容易形成金属疲劳,一旦出现个别导纱针弯曲后继续其形成的运动惯性势必影响机器的工作速度及往复运动精度。

在经编机应用过程中,织针钩线不断形成织物。织针在上升钩线过程中,已形成的织物由于位置及线圈摩擦等原因,也会随织针上升而抬高,已在织针上形成的线圈不能退到织针根部,重复钩线形成积圈,织物不能连续形成。沉降片在沉降槽内水平前移,后退与织针的垂直上下运动相配合,两种运动相互交叉,使纱线进行交织。沉降片使纱线能成圈、脱圈,从而使单根纱线的各种纱线得以相互交织连接串织成针织品。在经编机成圈机构中,槽针必须位于沉降片间隙的中心,沉降片必须精确地位于槽针间隙的中央,若相对位置不正确,在运动过程中相互摩擦导致断纱,且槽针容易损坏。因为沉降片在压纱的过程中,容易碰到针头,断纱次数多,甚至还会损伤纱线,断纱几率高,保钳工操作难度大,最关键的是织出来的布面会起毛不平整。

现有的改进技术中,在沉降片前部的下端结构设置了凸片,凸片上方形成一导向槽,针筒上的沉降片槽下方设有沟槽,使沉降片不会产生浮动,但是由于纱线在交织时产生的纤维屑、棉絮等杂物会沉积在沉降片槽下方的沟槽内,积累的杂物就会阻碍沉降片在沟槽内的运动,因此,每间隔一段时间就需停机清除纱线交织产生的纤维屑等杂物,这样不但影响工作效率,而且费工费时,使生产的织物品质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对针件耗损小,操作方便且断纱少,能有效避免爬布、断纱、积圈产生的不使用沉降片的拉舍尔经编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这样一种不使用沉降片的拉舍尔经编机,其成圈部件包括:导纱针、槽针、针芯、脱圈片。槽针、针芯、脱圈片分别安装在槽针床、针芯床、脱圈片床上,导纱针设置在槽针、针芯、脱圈片的上方,其特征在于:不使用沉降片能实现正常编织。其主要技术原理在于:槽针在一个循环中作升降往返运动,针芯在槽针的槽内作相对运动,使针口闭合或开启。槽针在往返过程中在同一工作线点上高度差小于12毫米,这样上升与下降的纱线张力一致,在不使用沉降片的情况下可顺利脱圈。不存在槽针下降时纱线张力太松,旧线圈被拉入针钩内与新线圈积在一起,导致积圈;也不存在槽针上升时纱线张力过紧,把织物向上反拉,造成织物爬布,导致无法正常编织。

进一步地:通过合理设计槽针的运动轨迹,其在一个循环中,成圈开始时,槽针和针芯处于最低点,即上个循环的脱圈位置。槽针进一步向后转折点摆动并上升,最低点与转折点的水平距离小于8毫米,这样槽针可以快速摆至转折点,槽针上升不会高于10毫米。槽针接着边上升边向前摆至最前返回点,这个过程中先是快速上升然后再平缓,在这个快速上升的过程中旧的线圈滑到针芯头下。接着槽针从最前返回点开始返回并下降至最低点,这段槽针的轨迹先平缓再快速,成圈的纱线喂入针钩内,针芯与针钩闭合。继续下降,槽针在脱圈片间隙槽内缓慢下降,在同一个工作线点上槽针下降的轨迹与上升的轨迹高度差小于12毫米。槽针在下降的同时针钩抽引纱线形成新线圈,旧的线圈形成坯布由牵拉拉出,新线圈由槽针从经轴上拉出足够的经纱量,一个循环结束,在成圈循环过程中,不使用沉降片可以顺利进行成圈编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成圈运动时,槽针在脱圈片的槽内作升降往返运动,针芯在槽针的槽内作相对运动。槽针上升过程中先是快速上升然后再平缓,在这个快速上升的过程中旧的线圈滑到槽针、针芯头下,完成脱圈。经过对槽针、针芯运动轨迹的优化设计,使旧线圈在槽针上升时,不需要沉降片压住也能滑到针芯头下。且槽针在一个循环中,在往返过程中在同一个工作线点上的运动轨迹高度差小于12毫米,这样上升与下降的纱线张力能够保持一致,不至于在槽针上升和下降时纱线张力过紧或过松,导致爬布或积圈。本发明成圈过程在不使用沉降片的情况下,也能顺利编织,避免了沉降片在压住旧线圈的过程中碰到针头,损坏纱线,造成断纱,影响织物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不使用沉降片的拉舍尔经编机的槽针运动轨迹图

图2为使用沉降片的拉舍尔经编机的槽针上升运动状态示意图

图3为使用沉降片的拉舍尔经编机的槽针下降运动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不使用沉降片的拉舍尔经编机的槽针上升运动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不使用沉降片的拉舍尔经编机的槽针下降运动状态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1—导纱针 2—槽针 3—针芯 4—牵拉机构 5—纱线

6—沉降片 7—第N个工作线 8—槽针上升 9—槽针下降 10—脱圈片

a—最低点 b—转折点 c—返回点 H—高度差 L—最低点与转折点的距离 S—槽针上升的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参见附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不使用沉降片的拉舍尔经编机的运动轨迹图,通过合理设计槽针(2)的运动轨迹,其在一个循环中,槽针(2)从最低点(a),上个循环的脱圈位置。槽针(2)进一步向后转折点(b)摆动并上升,最低点与转折点的水平距离(L)小于8毫米,这样槽针(2)上升的距离(S)不会高于10毫米。槽针(2)接着边上升边向前摆至最前返回点(c),这个过程中先是快速上升然后再平缓,在这个快速上升的过程中旧的线圈滑到针芯(3)头下,提花的纱线(5)在针背垫纱。接着槽针(2)从最前返回点(c)开始返回并下降至最低点(a),这段槽针(2)的轨迹先平缓再快速,成圈的纱线(5)喂入针钩内,针芯(3)与针钩闭合。继续下降,槽针(2)在脱圈片(10)间隙槽内缓慢下降,在同一工作线点上槽针下降(9)的轨迹与槽针上升(8)的轨迹高度差(H)小于12毫米。槽针(2)在下降的同时针钩抽引纱线(5)形成新线圈,旧的线圈形成坯布由牵拉拉出,新线圈由槽针(2)从经轴上拉出足够的经纱量,一个循环结束。

参见附图2和附图3所示的目前为市场上一种使用沉降片的拉舍尔经编机成圈件的运动的轨迹。槽针(2)从最低点(a),上个循环的脱圈位置。槽针(2)进一步向后转折点(b)摆动并上升,最低点与转折点的水平距离(L)大于8毫米,这样槽针(2)上升的距离大。当槽针(2)上升至第N条工作线(7)时,槽针(2)在往返过程中高度差(H)大于12毫米。这样纱线(5)张力不一致,因此会存在当槽针上升(8),纱线(5)张力过紧,产生爬布的现象,也会存在槽针下降(9),纱线(5)张力过松,产生积圈。故需要沉降片(6)当槽针(2)上升时,压住旧线圈使之不随槽针(2)一起上升。沉降片(6)和织物牵拉机构(4)一起向下握持织物,来保证来回张力一致。沉降片(6)在压纱的过程中,容易碰到针头,断纱次数多,甚至还会损伤纱线(5),断纱几率高。沉降片必须精确地位于槽针间隙的中央,若相对位置不正确,在运动过程中相互摩擦导致断纱,且槽针容易损坏,保钳工操作难度大,最关键的是织出来的布面会起毛不平整。

参见附图4和附图5所示的一种不使用沉降片的拉舍尔经编机,当槽针上升(8)至第N条工作线(7)时,槽针(2)在一个循环中,往返过程中高度差(H)小于12毫米。这样纱线(5)张力一致,在不使用沉降片的情况下可顺利脱圈,不存在槽针下降(9)时纱线(5)张力太松,旧线圈被拉入针钩内与新线圈积在一起,导致积圈;也不存在槽针上升(8)时纱线张力过紧,把织物向上反拉,造成织物爬布,导致无法正常编织。

在本实施例中,槽针(2)在成圈运动时,针床摆进导纱针(1)中,在一个成圈循环中,槽针(2)在往返过程中同一工作线点上运动轨迹高度差(H)小于12毫米,这样上升与下降的纱线(5)张力一致。本发明对经编机的成圈运动轨迹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在不使用沉降片(6)的情况下能顺利进行编织。槽针(2)的针杆部分加长,使得旧线圈能滑到针芯(3)头下。采用本发明的这种结构,经编机在成圈运动时对针件损耗小,操作方便且断纱少。对布面要求来说起到了平整光亮的作用,不仅节省了机器的制造成本,还能有效避免沉降片(6)带来的断纱、积圈产生等问题,有效提高了机器的工作速度,在经济上也有较好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