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漏水洗衣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94466阅读:830来源:国知局
防漏水洗衣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洗衣机,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防漏水洗衣机。



背景技术:

洗衣机是现代生活中使用非常频繁的家用电器,但是洗衣机的使用离不开水,洗衣机漏水就会降低电机使用寿命,甚至发生漏电现象危及人身安全;其次,水管的连接处和电机与洗衣机筒的的连接处是最易发生漏水现象的,而发生漏水以后若不及时处理会导致洗衣机内部潮湿,容易滋生细菌。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防漏水,并且能够及时进行报警的防漏水洗衣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控制器、控制面板、外筒、内筒、电机、波轮、脱水管和盛水桶,所述控制面板连接于控制器,所述盛水桶设置于内筒和外筒之间,所述波轮设置于内筒的底端,所述脱水管连接于盛水桶的下端,并且两者之间设置有电磁阀,其特征是:还包括抬高电机垫、积水槽和报警装置,所述抬高电机垫设置于外筒底端,所述电机固定于抬高电机垫上,所述积水槽设置于内筒的下端,所述电机输出轴穿过积水槽连接于波轮,所述积水槽与电机输出轴之间设置有密封橡胶圈,所述积水槽内设置有水压传感器;所述水压传感器、电磁阀、报警装置和电机均连接于控制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电机通过电机垫进行抬高处理,即使洗衣机漏水,电机也不容易被直接打湿,积水槽起到挡水作用,避免从电机上端漏下的水落到电机上,对电机造成伤害,同时将漏水全部收集在积水槽内,水压传感器对积水槽内的水量进行检测,将检测结果传于控制器,由控制器及时控制报警。

优选的,所述积水槽为长方体形或者倒棱台形,所述积水槽的上表面的长度和宽度均大于电机的长度和宽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积水槽将水全部阻挡在电机之上,避免漏水对电机造成损害,致使漏电。

优选的,所述电磁阀下端的脱水管设置有第二积水槽,所述第二积水槽与脱水管之间也设置有密封橡胶圈,且第二积水槽内设置有第二水压传感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水压传感器能够及时发现脱水管处的漏水现象,避免其发生漏水而使洗衣机机筒内长期处于潮湿环境,避免细菌滋长。

优选的,所述第二水压传感器均连接于控制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水压传感器检测脱水管处的漏水现象,并将结果传于控制器,控制器及时进行报警。

优选的,所述控制面板上设置有两个报警指示灯,且分别指示电机处的漏水情况和脱水管处的漏水情况。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指示灯指示报警漏水,并且每个指示灯都代表不同的漏水位置,省去了维修人员寻找漏水点的功夫,大大提高维修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防漏水洗衣机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部分放大图;

图3为图1所示的B部分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防漏水洗衣机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1、控制面板;2、外筒;3、内筒;4、电机;5、波轮;6、脱水管;7、盛水桶;8、电磁阀;9、抬高电机垫;10、积水槽;11、报警装置;12、密封橡胶圈;13、水压传感器;14、第二积水槽;15、报警指示灯;16、第二水压传感器;17、电机输出轴。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图1至图4对本实用新型防漏水洗衣机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防漏水洗衣机,包括控制器、控制面板1、外筒2、内筒3、电机4、波轮5、脱水管6和盛水桶7,所述控制面板1连接于控制器,所述盛水桶7设置于内筒3和外筒2之间,所述波轮5设置于内筒3的底端,所述脱水管6连接于盛水桶7的下端,并且两者之间设置有电磁阀8,其特征是:还包括抬高电机垫9、积水槽10和报警装置11,所述抬高电机垫9设置于外筒2底端,所述电机4固定于抬高电机垫9上,即使洗衣机机体内有积水短时间内也不容易对电机4造成伤害,给予足够时间发现并解决问题,所述积水槽10设置于内筒3的下端,所述电机输出轴17穿过积水槽10连接于波轮5,所述积水槽10与电机输出轴17之间设置有密封橡胶圈12,所述积水槽10内设置有水压传感器13;所述水压传感器13、电磁阀8、报警装置11和电机4均连接于控制器。

优选的,所述积水槽10为长方体形或者倒棱台形,所述积水槽10的上表面的长度和宽度均大于电机4的长度和宽度,即将整个电机4覆盖,起到保护电机的作用。

优选的,所述电磁阀8下端的脱水管6设置有第二积水槽14,所述第二积水槽14与脱水管之间也设置有密封橡胶圈12,且第二积水槽14内设置有第二水压传感器16。

优选的,所述第二水压传感器均连接于控制器。

优选的,所述控制面板1上设置有两个报警指示灯15,且分别指示电机4处的漏水情况和脱水管6处的漏水情况,方便维修人员排除漏水点以及帮助找到漏水点。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