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洗衣机,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具有防菌功能的洗衣机。
背景技术:
洗衣机是现代生活中使用非常频繁的家用电器,但是洗衣机的使用离不开水;洗衣机结构有而且,洗衣机的旋转筒下端通常具有一个套筒空间,排水结束后,此套筒空间会残留水渍,现有技术只能做到尽可能地将水排出去,没有将其烘干的装置,而这些残留的水渍导致洗衣机内部长期潮湿而形成一个温床空间,也容易滋长细菌,不利于人体健康。
针对上述问题,专利公开号为CN201125335的申请文件公开了一种去潮防菌洗衣机,包括机壳和穿过机壳下部并外伸的排水管,排水管上设有控制器通断的排水阀,排水管位于排水阀前面的段上通过热风管连通有热风装置,热风管上设有控制器通断的通风阀,该技术方案能够使热风通过热风管和排水管吹入洗衣机内,除去洗衣机内的潮湿,使洗衣机内部环境变干燥,起到防止细菌滋生和霉变的效果。
但是该技术方案存在一个问题,没办法判断洗衣机内的干燥程度以及何时满足干燥要求可以停止通风;而且没法实现洗衣机内筒与外筒之间的空间的干燥,也没有杀菌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自动干燥杀菌的防菌洗衣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控制器、内筒、外筒、机盖和排水管,所述内筒和外筒之间设置有盛水桶,且盛水桶和外筒之间设置有空腔,所述排水管连接于盛水桶,所述排水管上设置有排水阀,所述排水阀上端的排水管连接有热风管,其特征是:还包括第一湿度传感器、第二湿度传感器和紫外线杀菌灯,所述第一湿度传感器设置于盛水桶的最上端;所述第二湿度传感器设置于外筒的内壁;所述紫外线杀菌灯设置于机盖的内表面;所述排水阀、第一湿度传感器、第二湿度传感器和紫外线杀菌灯均连接于控制器。
优选的,所述热风管连接有三通管,且热风管通过三通管连接于排水管,所述三通管的的另一个通孔连通于空腔,所述三通管的两个出风口处均设置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连接于控制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湿度传感器和第二湿度传感器分别检测内筒周围湿度和外筒内湿度,然后将数据传于控制器,控制器分别控制电磁阀干燥洗衣机内筒或者外筒,有效地控制洗衣机处于干燥状态,防止细菌滋生和霉变,并且不会使热风做无用功,洗衣机干燥后可立即停止送风;紫外线杀菌灯用于在结束洗衣后或者开始洗衣前,盖上盖子对筒内环境进行杀菌,保证洗衣机的环境卫生。
优选的,所述外筒上壁设置有出风口,且出风口处设置有网罩。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出风口用于与热风形成对流,网罩可避免大颗粒杂物进入机体内。
优选的,所述紫外线杀菌灯外表面设置有透明防水罩。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防水罩保护紫外线杀菌灯不被打湿。
优选的,所述三通管连通于空腔的出风口连接有多根各个方向的风管。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各个方向的风管使热风在机体内流动地更加充分、均匀,同时也干燥地更加充分、高效和均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防菌洗衣机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防菌洗衣机的风管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防菌洗衣机的机盖的仰视图。
附图标记:1、内筒;2、外筒;3、机盖;4、排水管;5、盛水桶;6、排水阀;7、热风管;8、第一湿度传感器;9、第二湿度传感器;10、紫外线杀菌灯;11、三通管;12、电磁阀;13、网罩;14、透明防水罩;15、风管;16、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防菌洗衣机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防菌洗衣机包括控制器、内筒1、外筒2、机盖3和排水管4,所述内筒2和外筒3之间设置有盛水桶5,且盛水桶5和外筒2之间设置有空腔16,所述排水管4连接于盛水桶5,所述排水管4上设置有排水阀6,所述排水阀6上端的排水管4连接有热风管7,所述热风管连接于热风风机,其特征是:还包括第一湿度传感器8、第二湿度传感器9和紫外线杀菌灯10,所述第一湿度传感器8设置于盛水桶5的最上端;所述第二湿度传感器9设置于外筒2的内壁;所述紫外线杀菌灯10设置于机盖3的内表面,即下表面,在关上机盖的时候通过操作控制器控制紫外线杀菌灯进行杀菌,并且可设定时间等参数;所述热风风机、排水阀6、第一湿度传感器8、第二湿度传感器9和紫外线杀菌灯10均连接于控制器。
优选的,所述热风管7连接有三通管11,且热风管7通过三通管11连接于排水管4,所述三通管11的的另一个通孔连通于空腔16,所述三通管11的两个出风口处均设置有电磁阀12,所述电磁阀12连接于控制器,控制器根据第一湿度传感器8和第二湿度传感器9收集到的数据判断是否需要打开电磁阀12进行烘干处理。
优选的,所述外筒2上壁设置有出风口,且出风口处设置有网罩13。
优选的,所述紫外线杀菌灯10外表面设置有透明防水罩14。
优选的,所述三通管11连通于空腔16的出风口连接有多根各个方向的风管15,使热风通向各个方向,各个角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