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衣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98712阅读:489来源:国知局
洗衣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洗衣机。



背景技术:

随着洗衣机相关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在开发和使用过程中发现了洗衣机存在边板振动位移过大的问题。有一些洗衣机的边板振动位移超过国家标准要求的0.8mm。这说明洗衣机的结构有待改善。如图1所示,现有的洗衣机的箱体1’采用单根上横梁6’,外桶3’通过双吊簧2’直接吊挂在箱体的左侧主横梁5’和右侧主横梁5’上。这使得现有的洗衣机的吊簧2’的箱体悬挂点在洗衣机箱体1’左侧主横梁5’和右侧主横梁5’上,而箱体1’的左侧主横梁5’和右侧主横梁5’的厚度为1.2mm,这使得左侧主横梁5’和右侧主横梁5’在长期可靠性受载下容易变形。同时,在振动传递过程中使得边板振动位置过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减少边板振动位移的洗衣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洗衣机,其包括:外箱体,外箱体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上的中部固定设置有连接支撑梁;悬挂系统,悬挂系统包括吊簧,吊簧连接在连接支撑梁上。

进一步地,连接支撑梁上设置有吊簧安装槽,吊簧的一端通过吊簧安装槽连接在连接支撑梁上。

进一步地,外箱体还包括端部支撑梁,端部支撑梁设置在外箱体长度或宽度方向上的端部。

进一步地,端部支撑梁平行于连接支撑梁。

进一步地,外箱体包括第一侧主梁和间隔于第一侧主梁的第二侧主梁,连接支撑梁连接第一侧主梁和第二侧主梁。

进一步地,外箱体还包括第三侧主梁和第四侧主梁,第三侧主梁连接第一侧主梁的第一端和第二侧主梁的第一端,第四侧主梁连接第一侧主梁的第二端和第二侧主梁的第二端。

进一步地,连接支撑梁的厚度大于第一侧主梁的厚度。

进一步地,连接支撑梁的厚度的取值范围为1.5mm至4.5mm。

进一步地,吊簧为至少两个,悬挂系统还包括外桶,吊簧连接外桶与连接支撑梁。

进一步地,吊簧分为两组,两组吊簧沿连接支撑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洗衣机,通过在外箱体的中部设置连接支撑梁,并将吊簧连接在连接支撑梁上,从而改变悬挂系统的振动能量传递的主路径,从而减少洗衣机的外箱体上的振动,进而确保洗衣机外箱体上的边板的振动位移减小,满足要求。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中洗衣机吊簧悬挂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洗衣机吊簧悬挂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洗衣机吊簧悬挂的俯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洗衣机吊簧悬挂的前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洗衣机吊簧悬挂的局部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洗衣机左边板振动位移测量结果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洗衣机右边板振动位移测量结果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现有技术中的外箱体;2’、现有技术中的吊簧;3’、现有技术中的外桶;5’、现有技术中的主横梁;6’、现有技术中的上横梁;10、外箱体;11、连接支撑梁;111、吊簧安装槽;12、端部支撑梁;13、第一侧主梁;14、第二侧主梁;15、第三侧主梁;16、第四侧主梁;21、吊簧;22、外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洗衣机包括外箱体10和悬挂系统,外箱体10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上的中部固定设置有连接支撑梁11。悬挂系统包括吊簧21,吊簧21连接在连接支撑梁11上。

在本实施例中,外箱体10的长度方向是指图2中俯视图的前后方向;宽度方向是指图2中俯视图的左右方向。

通过在洗衣机的外箱体10的中部设置连接支撑梁11,可以提高外箱体10的整体结构强度,而吊簧21的吊挂点设置在连接支撑梁11上,可以避免现有技术中直接连接在左侧主横梁和右侧主横梁造成的外箱体10的左侧主横梁和右侧主横梁长期可靠性受载下容易变形、振动传递造成外箱体10的边板振动位移过大的问题。通过改变吊簧21的在外箱体10上的悬挂位置,使得振动传递路径改变,从而解决了外箱体10的边板振动位移过大、振动噪声大等问题,使得洗衣机的用户体验更好。通过剖析洗衣机悬挂系统振动能量传递路径,确定能量主传递路径,并根据能量主传递路径设计了一种基于能量传递路径的减振设计方案,使得洗衣机边板振动得到改善,边板振动位移得到有效减小。

在本实施例中,外箱体10包括第一侧主梁13、第二侧主梁14、第三侧主梁15和第四侧主梁16。其中,第一侧主梁13和第二侧主梁14平行且间隔设置,第三侧主梁15连接第一侧主梁13的第一端和第二侧主梁14的第一端,第四侧主梁16连接第一侧主梁13的第二端和第二侧主梁14的第二端。由此形成稳固可靠的外箱体10。

连接支撑梁11连接第一侧主梁13和第二侧主梁14,并且位于第一侧主梁13的中部。连接支撑梁11位于外箱体10的顶部。连接支撑梁11不仅为吊簧21提供了吊装位置,还能够提高外箱体10的结构强度。

如图3所示,优选地,外箱体10还包括端部支撑梁12,端部支撑梁12设置在外箱体10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端部支撑梁12用于提高外箱体10的整体结构强度和刚度。端部支撑梁12可以设置在外箱体10的第一端或第二端。端部支撑梁12连接第一侧主梁13和第二侧主梁14。

外箱体10的第一端在本实施例中是指图3中处于前侧(图3中下部)的一端;外箱体10的第二端在本实施例中是指图3中处于后侧(图3中上部)的一端。

优选地,端部支撑梁12平行于连接支撑梁11。端部支撑梁12可以与外箱体10的第一侧主梁13和第二侧主梁14一体化加工完成,减少螺钉固定点,简化外箱体零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支撑梁11的厚度大于第一侧主梁13的厚度。这使得连接支撑梁11的结构强度更高,承载能力更好,有效消耗振动能量,抑制振动能量的传递。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主梁13的厚度为1.2mm,而连接支撑梁11的厚度的取值范围为1.5mm至4.5mm。优选地,连接支撑梁11的厚度可以为1.5mm、2mm、2.5mm、3mm、3.5mm、4mm或4.5mm。这可以在保证防止振动效果的情况下,减少成本、降低整机重量。

如图4所示,吊簧21为至少两个,悬挂系统还包括外桶22,吊簧21连接外桶22与连接支撑梁11。

在本实施例中,吊簧21分为两组,两组吊簧21沿连接支撑梁1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如图5所示,连接支撑梁11上设置有多个吊簧安装槽111,吊簧21的一端通过该吊簧安装槽111连接到连接支撑梁11上。具体地,连接支撑梁11的端部各设置2个螺钉固定点,用于将连接支撑梁11固定于第一侧主梁13和第二侧主梁14上。吊簧安装槽111为设置在连接支撑梁11上的对称沟槽结构,其可以给吊簧21提供上端悬吊位置点。

通过剖析洗衣机悬挂系统振动能量传递路径,确定能量主传递路径,并基于能量传递路径设计了新的悬挂系统安装方案,以改善洗衣机边板振动。

如图4所示,新的悬挂系统(实线表示)的悬挂角度与现有技术中的悬挂系统(虚线表示)的悬挂角度不同,在新设计角度下,悬挂系统整体振动的改善,使得悬挂系统在偏载作用下引起的振动能量的削减,从而使得外箱体10结构振动改善。

由此解决了原方案中洗衣机吊簧悬挂点在洗衣机外箱体的左侧主横梁和右侧主横梁(1.2mm厚度)上,使得边板振动位移过大的问题。在本实施例中洗衣机吊簧悬挂点在上端的连接支撑梁11上,避免了洗衣机外箱体10的左侧主横梁和右侧主横梁在长期可靠性受载下的变形问题,使承载部件为上端的连接支撑梁11,连接支撑梁11的厚度为2mm,其强度更高。

借助CAE(computer-aided engineering)分析,本实施例的外箱体10的扭转模态固频有一定的提升,保证了外箱体10整体刚度上升。

本实施例的洗衣机解决了外箱体10边板位移测试不合格问题,使边板位移小于0.4mm,并使得外箱体10整体刚度上升,并且优化了洗衣机的吊簧21安装角,避免了洗衣机的外箱体10的第一侧主梁13和第二侧主梁14在长期可靠性受载下的变形问题,使承载部件为厚度更厚的连接支撑梁11。

在洗衣机外箱体10设计中,根据要求加强在极限、恶劣脱水工况下的长期结构可靠性的试验验证,目的是考核箱体结构在吊簧主载荷作用下主梁结构强度问题及结构长期可靠性。现有技术的左侧主横梁和右侧主横梁在吊簧作用下会发生微变形及振动,进而引起边板振动加剧。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吊簧21的安装位置的变化,使得振动能量传递函数上存在一定的变化;且吊簧的悬挂角度发生变化使得悬挂系统整体振动改善,这意味着悬挂系统在偏载作用下引起的振动能量的削减,也就带来了外箱体结构振动的改善。

如图6和图7所示,进行洗衣机边板振动测试实验效果说明具有端部支撑梁12的效果优于仅有连接支撑梁11的效果,两者的效果均优于现有技术的方案。图6中实线具有实心圆点的线条代表现有技术方案。点画虚线带空心圆点的线条代表仅有连接支撑梁11的方案。虚线带有实心三角形的线条代表具有端部支撑梁12和连接支撑梁11的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洗衣机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解决了洗衣机外箱体边板位移测试不合格问题,满足振动位移小于0.4mm的要求。

保证了外箱体整体刚度上升。

优化了洗衣机吊簧安装角设计,在新设计角度下悬挂系统整体振动的改善带来了外箱体结构振动的改善。

避免了洗衣机箱体的第一侧主梁和第二侧主梁在长期可靠性受载下的变形问题,使承载部件为厚度更厚的上端的连接支撑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