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绕机钢帘线生产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545808阅读:776来源:国知局
外绕机钢帘线生产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钢帘线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外绕机钢帘线生产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钢帘线是橡胶骨架材料中使用的产品,是由两根或两根以上钢丝组成的,或者由股与股的组合或者由股与丝的组合所形成的结构。

外绕机生产的全钢帘线,直接发用户使用。全钢帘线是由多根单丝加一根股线捻制而成的结构产品,经过外绕机生产,因受芯股扭转自身通条性能影响,存在单轮轮中扭转出现极大值问题。现有技术中外绕机可增加扭转在线调整功能,使扭转控制在±1圈/6米以内的比例达90%以上,但实际生产控制过程中卸轮扭转检验存在单轮大扭转问题无法准确监控,导致全钢帘线缺陷产生转序,严重影响用户使用。若外绕机生产的全钢帘线到达定长后,再拉出规定长度线检验、填写扭转值,则影响工作效率,增加生产过程中损耗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实时监控以高效免检装箱的外绕机钢帘线生产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一种外绕机钢帘线生产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批量跟踪建立对应外绕机钢帘线生产的标准扭转数据库;在钢帘线合股成绳的过程中,在线检测钢帘线的扭转值,并将检测到的扭转值数字化显示为扭转波动曲线图;根据标准扭转数据库中设定的报警区间,监控检测到的扭转值的正大值和负大值;当外绕机生产的钢帘线达到定长时,若一直未发生监控报警,直接将钢帘线卸轮并进入装箱作业。

较佳地,当检测到的扭转值的正大值大于所述报警区间的上限,或检测到的扭转值的负大值小于所述报警区间的下限时,发生监控报警。

进一步地,当发生监控报警时,外绕机自动执行扭转在线调整。或进一步地,当发生监控报警且同时收到人工指令后,外绕机停机。

较佳地,所述报警区间对应于扭转值控制在0.5圈/6米以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利用在线扭转检测角度模拟转换成扭转数显程序,通过批量跟踪建立对应的扭转数据库,优化装箱模式,实现帘线卸轮规定长度扭转免检,屏幕直接显示扭转值,减少员工动作、检测误差及损耗浪费,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外绕机钢帘线生产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扭转波动曲线图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发明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见图1,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外绕机钢帘线生产控制方法的流程图。本发明的一种外绕机钢帘线生产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通过批量跟踪建立对应外绕机钢帘线生产的标准扭转数据库。针对不同的外绕机机床和不同规格的钢帘线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收集大数据,形成标准扭转数据库。

S2,在钢帘线合股成绳的过程中,在线检测钢帘线的扭转值,并将检测到的扭转值数字化显示为扭转波动曲线图。优选地,外绕机显示面板增加在线检测扭转波动曲线图,参图2,用于检测帘线整轮扭转波动、变化情况,通过设定报警区间进行扭转正大值、负大值监控。

S3,根据标准扭转数据库中设定的报警区间,监控检测到的扭转值的正大值和负大值。在实际应用中,当检测到的扭转值的正大值大于所述报警区间的上限,或检测到的扭转值的负大值小于所述报警区间的下限时,发生监控报警。本发明采用连续采样监控扭转值,可以针对轮中不同位置的扭转值分别设定不同的极值范围,以此达到准确监控的目的。

S4,当外绕机生产的钢帘线达到定长时,若一直未发生监控报警,直接将钢帘线卸轮并进入装箱作业。这相当于在钢帘线合股成绳的过程同步进行了成品检验,从而在装箱作业前减少了额外的检验时间。

在一实施例中,当发生监控报警时,外绕机自动执行扭转在线调整。或者,当发生监控报警且同时收到人工指令后,外绕机停机。一般来说,通过外绕机的PLC程控系统可动态纠正钢帘线扭转值到一定范围内,但如果原单丝扭转波动范围太大,有可能纠正多次依然无法达到目标,此时需要人工指令以停机。

优选地,所述报警区间对应于扭转值控制在0.5圈/6米以内。为提升全钢帘线扭转通条性能,轮面、轮底扭转均值极差控制在0.5圈/6米左右,可实现取消调试、检验、扭转搭配,杜绝用户裁断翘头等问题,从而减少调试轮和规定长度检验动作浪费和损耗浪费。

本发明外绕机利用在线扭转检测角度模拟转换成扭转数显程序,通过批量跟踪建立对应的扭转数据库,优化装箱模式,实现帘线卸轮规定长度扭转真正免检,屏幕直接显示扭转值,减少员工动作、检测误差及损耗浪费,提高生产效率。

在实际应用中,外绕机扭转自动读值优于人工检验,扭转读值由人工检验0.25计量单位变更精确到0.1计量单位,扭转更准确。外绕机扭转自动读值标准偏差0.15,对应人工检验扭转标准偏差0.64,能够满足常规样品装箱要求。

本发明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发明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相反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作的更动与润饰,均属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