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纬向垫织金属纤维丝的防辐射面料及其织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17324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一种纬向垫织金属纤维丝的防辐射面料及其织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家纺面料织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纬向垫织金属纤维丝的防辐射面料及其织造方法。



背景技术:

采用金属丝(纤维)的电磁波防辐射面料,一般采用金属纤维与棉纤维的混纺纱,或者金属丝外包棉纤维的包芯纱,由于金属纤维或者金属丝刚性大,不吸湿,对皮肤有刺激性,织物硬挺不柔软、舒适感差,无法做贴身服装面料,尤其在炎热的夏季,由于必须内衬内衣,才能穿着此类防辐射织物。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纬向垫织金属纤维丝的防辐射面料及其织造方法,使得织物具有电磁波辐射屏蔽效应,同时解决了织物外表的的吸湿柔软问题,以满足服用舒适性的需要,并利用金属丝的光泽在布面产生装饰效应。

技术方案:一种纬向垫织金属纤维丝的防辐射面料,所述面料由上层、下层以及芯纬组成,所述芯纬是以织造方式夹在上下两层之间的一排金属纤维或者金属丝构成的纱线,所述面料的上层和下层均采用柔软吸湿的棉纱或毛纱织造,所述芯纬交替与上下两层的经纱交织,从而将上下两层接结在一起,形成织物多层整体;所述芯纬和上层经纱交织采用V形固结,配以不同颜色,增加装饰性;所述芯纬和下层经纱交织采用W形固结,增加芯纬固结牢度,避免芯纬收到外力脱出。

作为优化:所述经纱的排列比为:上层经纱:下层经纱=1:1;可以改变芯纬纱与上下层纬纱的排列比,从而改变芯纬纱的排列密度;或者,改变芯纬的粗度,从而改变金属丝防辐射层的厚薄及防辐射效果和装饰效果。

作为优化:还可以改变所述芯纬在上下两层之间的长度n,从而改变纬纱垫纱的长度,n值大,则内部金属丝或含金属纤维的构成的纱线较长,露出于布面的金属丝或含金属纤维构成的纱线少,舒适性增加,装饰性下降。

一种根据所述的纬向垫织金属纤维丝的防辐射面料的织造方法:本织物的经纱排列循环织造,因此,如下为一个循环的具体交织过程,其中,上层经纱用阿拉伯数字1、2、3、4、5、6、7、8表示;上层纬纱用A纬1,A纬2表示;下层经纱用罗马字母Ⅰ、Ⅱ、Ⅲ、Ⅳ、Ⅴ、Ⅵ、Ⅶ、Ⅷ表示;下层纬纱用B纬1,B纬2表示;上下层之间的垫纱为金属丝或者含金属纤维的纬纱;本织物的投纬顺序为:A纬1、B纬1、芯纬、A纬2、B纬2;

当A纬1与上层经纱交织时,上层经纱:1、3、5、7在A纬1之上;其余的经纬纱交织时,A纬1在经纱之上;

当B纬1与下层经纱交织时,上层经纱:1、2、3、4、5、6、7、8提起,从而上层经纱在B纬1之上;下层经纱:Ⅰ、Ⅲ、Ⅴ、Ⅶ提起,从而下层经纱在B纬1之上;B纬1在下层经纱:Ⅱ、Ⅳ、Ⅵ、Ⅷ之上;

当芯纬与上下层经纱交织时,上层经纱:1、4、5、6、7、8提起,从而上层经纱在下层经纱及芯纬之上;下层经纱:Ⅳ、Ⅵ提起,从而下层经纱在芯纬之上;芯纬在上层经纱:2、3之上,芯纬在下层经纱:Ⅰ、Ⅱ、Ⅲ、Ⅴ、Ⅶ、Ⅷ之上;

当A纬2与上层经纱交织时,上层经纱:2、4、6、8在A纬2之上;其余的经纬纱交织时,A纬2在经纱之上;

当B纬2与下层经纱交织时,上层经纱:1、2、3、4、5、6、7、8提起,从而上层经纱在B纬2之上;下层经纱:Ⅱ、Ⅳ、Ⅵ、Ⅷ提起,从而下层经纱在B纬2之上;B纬2在下层经纱:Ⅰ、Ⅲ、Ⅴ、Ⅶ之上。

有益效果:本发明在使得织物具有电磁波辐射屏蔽效应的同时,解决织物外表的的吸湿柔软问题,以满足服用舒适性的需要,并利用金属丝的光泽在布面产生装饰效应。

本发明上层和下层织物采用柔软吸湿的棉纱或毛纱织造,因而织物表面柔软舒适,吸湿性。两层之间的垫织屏蔽效应的金属丝或含金属纤维的纱线,上下两层织物之间,由芯纬交替与上下层的经纱交织,从而将上下两层接结在一起,形成织物多层整体。芯纬,在上层A与芯纬层之间,起到的电磁波屏蔽的作用。

本发明相比于常规的三层织物,节约了纱线的原料,织造成本降低,其方向性好,导向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组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例1

一种纬向垫织金属纤维丝的防辐射面料,所述面料由上层、下层以及芯纬组成,所述芯纬是以织造方式夹在上下两层之间的一排金属纤维或者金属丝构成的纱线,所述面料的上层和下层均采用柔软吸湿的棉纱或毛纱织造,所述芯纬交替与上下两层的经纱交织,从而将上下两层接结在一起,形成织物多层整体;所述芯纬和上层经纱交织采用V形固结,配以不同颜色,增加装饰性;所述芯纬和下层经纱交织采用W形固结,增加芯纬固结牢度,避免芯纬收到外力脱出。

如图1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所示,图中,上层经纱用阿拉伯数字1、2、3、4、5、6、7、8表示;上层纬纱用A纬1,A纬2表示;下层经纱用罗马字母Ⅰ、Ⅱ、Ⅲ、Ⅳ、Ⅴ、Ⅵ、Ⅶ、Ⅷ表示;下层纬纱用B纬1,B纬2表示;上下层之间的垫纱为金属丝或者含金属纤维的纬纱,用芯纬表示。

如图2本发明的组织示意图所示,图中,×表示上层(A层)织物的经纬纱交织时,上层经纱(阿拉伯数字表示)在纬纱(A纬1或A纬2)之上;

□表示织物(无论A、B层或者芯纬层)经纬纱交织时,纬纱在经纱之上;

○表示织造下层织物(B层)时,上层经纱(阿拉伯数字表示)提起,从而表示上层经纱在下层经纱及纬纱之上,或者表示织芯纬时上层经纱提起;

△表示织造下层(B层)织物时,下层经纱(罗马字母表示)提起,从而表示下层经纱在下层纬纱(B纬1或B纬2)之上,或者表示织芯纬时下层经纱提起。

并且,图2中,a到c为织物的一个经纱排列循环(以后以此经纱排列重复);n为b到c之间的经纱排列循环数,n值大,则内部金属丝或含金属纤维的纱较长,露出于布面的金属丝或含金属纤维纱少,舒适性增加,装饰性下降。现以一个经纱的排列循环为例,结合图1和图2,具体阐述交织过程:

本织物的投纬顺序为:A纬1、B纬1、芯纬、A纬2、B纬2。

当A纬1与上层经纱交织时,上层经纱:1、3、5、7在A纬1之上,在组织结构图中用×表示;其余的经纬纱交织时,A纬1在经纱之上,在组织结构图中用□表示;

当B纬1与下层经纱交织时,上层经纱:1、2、3、4、5、6、7、8提起,从而上层经纱在B纬1之上,在组织结构图中用○表示;下层经纱:Ⅰ、Ⅲ、Ⅴ、Ⅶ提起,从而下层经纱在B纬1之上,在组织结构图中用△表示;B纬1在下层经纱:Ⅱ、Ⅳ、Ⅵ、Ⅷ之上,在组织结构图中用□表示;

当芯纬与上下层经纱交织时,上层经纱:1、4、5、6、7、8提起,从而上层经纱在下层经纱及芯纬之上,在组织结构图中用○表示;下层经纱:Ⅳ、Ⅵ提起,从而下层经纱在芯纬之上,在组织结构图中用△表示;芯纬在上层经纱:2、3之上,芯纬在下层经纱:Ⅰ、Ⅱ、Ⅲ、Ⅴ、Ⅶ、Ⅷ之上,在组织结构图中用□表示;

当A纬2与上层经纱交织时,上层经纱:2、4、6、8在A纬2之上,在组织结构图中用×表示;其余的经纬纱交织时,A纬2在经纱之上,在组织结构图中用□表示;

当B纬2与下层经纱交织时,上层经纱:1、2、3、4、5、6、7、8提起,从而上层经纱在B纬2之上,在组织结构图中用○表示;下层经纱:Ⅱ、Ⅳ、Ⅵ、Ⅷ提起,从而下层经纱在B纬2之上,在组织结构图中用△表示;B纬2在下层经纱:Ⅰ、Ⅲ、Ⅴ、Ⅶ之上,在组织结构图中用□表示。

上述实施例中,面料的经纱的排列比为:上层经纱:下层经纱=1:1;可以改变芯纬纱与上下层纬纱的排列比,从而改变芯纬纱的排列密度;或者,改变芯纬的粗度,从而改变金属丝防辐射层的厚薄及防辐射效果和装饰效果。

还可以改变所述芯纬在上下两层之间的长度n,从而改变纬纱垫纱的长度,n值大,则内部金属丝或含金属纤维构成的纱线较长,露出于布面的金属丝或含金属纤维构成的纱线少,舒适性增加,装饰性下降。

由于芯纬还起到将上下两层织物接结起来的作用,因而芯纬不仅在上下两层之间延展排列,还可按设计的组织规律浮现在织物表面,如图1中D处,纬纱与上层经纱交织,浮长线浮现在织物表面,结合芯纬颜色的变化起到装饰布面的作用。

本发明中,覆盖系数是指纱线之间的充满系数和空隙率,覆盖系数100%意味着纱线之间没有空隙。

芯纬的覆盖系数宜为80%以上,以保证较多的芯纬根数(或较粗的芯纬线密度)和适度透气性,覆盖系数是指纱线之间的充满系数或空隙率,例如覆盖系数100%意味着纱线之间没有空隙。

覆盖系数其中P为织物纬密(根/10cm),Tex为纬纱的线密度(g/1000m),如果纬纱线密度为20Tex,覆盖系数为80%,根据上述公式,则计算得出芯纬的排列密度=484根/10cm。

因织物上下两层重叠,织物上下层的纬纱覆盖系数应该在55-65%之间,因织物上下两层重叠,过高则织造时打纬阻力过大,织造难度增加,过低,则防辐射性差差。

由于引纬次序是表、里、芯交替排列,金属垫纱的线密度应为上层经纱的一倍以上,以保证金属丝或含金属纤维的纱线的排列紧密度,提高电磁屏蔽的效果,即防辐射性提高,同时,金属丝或含金属纤维的纱线在织物表面的显现率提高,装饰感增加。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发明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