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织物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占地面积小且加热效果好的纤维加热定型设备。
背景技术:
纤维在业界一般使用电热与热煤油抽送热风间接加热定型,此方式为老旧传统方式的设计,一般方法是在烘干室内吹入热风使空气流动来加热定型纤维物,烘干室排列有多个热风管,燃烧室内以煤作热源或电作热源,热风由鼓风机输入室内,利用鼓风机的送风作用加上分配导流,使热风对流达到温度均匀,余热由热风口排出或循环。
以上设备存在以下缺点:
①为了在干燥室内获得较均匀的温度,需要布置多个发热源,设备投资和维护成本高。
②因为电热管或热风管要设置多个,所以干燥室长度很长,设备占地空间大。
③热风中的热量很容易逸散,能耗量大而热效率低。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设备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占地面积小且加热效果好的纤维加热定型设备。
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一种纤维加热定型设备,包括加热箱,所述加热箱具有包括进料口和出料口的加热室,所述进料口外侧枢接有进料辊,所述出料口外侧枢接有出料辊,所述加热室内的上方等高枢接有若干上换向辊,下方等高枢接有若干下换向辊,所述进料辊、出料辊、上换向辊和下换向辊相互平行设置,所述加热室内填充有高度介于上换向辊和下换向辊之间的填料,所述加热箱的下方设有进风口。
具体的,所述填料为粒度小于0.25mm的细砂。
具体的,所述进风口连接一风机。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室内还设有若干加热管,所述加热管位于所述下换向辊的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管互相平行且阵列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箱的下部设有直接连通所述进风口的配风室,所述配风室与所述加热室通过筛网隔开。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采用填料作为蓄热和配风的介质,能够给纤维提供更均匀的热传导,既增加了热利用率,也保证了加热效果,设备占地小且达到相同热效率更加节能。
2、采用细砂作为填料能保障配风均匀性,而且能防止产品纤维在输送过程中被割伤。
3、热量可以从外界直接送入,也可以利用加热管在填料内部加热并吹送。
4、加热管阵列分布使热量能够较均匀地往上传导,保证定型质量的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纤维加热定型设备的剖视示意图。
图中数字表示:
1-加热箱,
11-加热室,
111-进料口,
112-出料口,
113-进料辊,
114-出料辊,
115-上换向辊,
116-下换向辊,
117-加热管,
12-配风室,
121-进风口,
122-筛网,
13-填料;
2-风机;
3-产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纤维加热定型设备,包括加热箱1,加热箱1包括位于上部的加热室11和位于下部的配风室12,配风室12与加热室11通过筛网122隔开,加热箱1的下方设有进风口121,配风室12直接连通进风口121。加热室11具有进料口111和出料口112,进料口111外侧枢接有进料辊113,出料口112外侧枢接有出料辊114,加热室11内的上方等高枢接有若干上换向辊115,下方等高枢接有若干下换向辊116,进料辊113、出料辊114、上换向辊115和下换向辊116相互平行设置,加热室11内填充有高度介于上换向辊115和下换向辊116之间的填料13。筛网122能防止填料13漏到配风室12中,而填料13堆积能在间隙中形成大阻力的气体通道,促进气速均匀分布。产品3跨过进料辊113进入进料口111并往复绕在上换向辊115和下换向辊116之间,最后再从出料口112出去,跨过出料辊114往下一个工段输送。因为填料13要盖过下换向辊116,所以产品3在贴近下换向辊116输送的时候两面都会与填料13接触。产品3在热气可以从配风室12进入,在阻力影响下均匀透过填料13间隙往上输送。这个过程中热气会与填料13颗粒充分接触,所以热量能转移到填料13颗粒上,然后再向产品3给热。这样填料13又作为蓄热介质,形成了一个温度稳定、热量不容易溢散的流体环境,定型效果稳定,而且节省了加热成本(降低15%),提高了热利用率。同时,此设备设计简单(设备成本能减少40%),结构紧凑(占地缩小60%),维护简单。
填料13为粒度小于0.25mm的细砂。采用细砂作为填料13材料能保障配风均匀性,而且能防止产品3纤维在输送过程中被割伤。
如图1所示,进风口121连接一风机2,加热室11内还设有若干加热管117,加热管117位于下换向辊116的下方。这样加热管117是被埋没与填料13内的,加热管117发出的热量只能往填料13内扩散,进一步提高了热利用率。风量由风机2提供,气流会先经过加热管117区域,这样气体就会被加热,然后往上流动,继而将下换向辊116附近的填料13颗粒加热,形成均匀的保温环境。
如图1所示,加热管117互相平行且阵列分布。每根加热管117都是一个发热中心,通过阵列分布使热量能够较均匀地往上传导,保证定型质量的稳定。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