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缝纫机面线松紧自动调节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00316阅读:4138来源:国知局
一种缝纫机面线松紧自动调节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缝纫机,尤其是一种缝纫机面线松紧自动调节机构。



背景技术:

缝纫机具有机臂部和机座部。机臂部具有针杆。针杆沿上下方向移动。机座部在内部具有梭子。梭子(旋梭、摆梭)伴随针杆的上下运动而旋转。针杆在下端部安装有机针,供给面线。梭子收纳绕有底线的梭芯。梭子使面线与梭芯所供给的底线交织从而在布料上形成针迹。线筒朝机针供给面线。面线经由设于机臂部的副夹线器、主夹线器、挑线弹簧、导线器、挑线杆、导线器等而穿过机针的针眼。主夹线器在缝制时对面线施加缝制所需的张力;副夹线器在切线时施加切断面线所需的张力。缝纫机在穿线时需要撤除夹线器的张力,使面线放松,方便对面线进行拉扯穿线。现有缝纫机中没有专门对夹线器撤除张力的机构,导致面线穿线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缝纫机面线松紧自动调节机构,能够撤除夹线器对面线的夹持,消除面线的张力。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缝纫机面线松紧自动调节机构,包括夹线器和手柄,所述夹线器包括调节轮、夹线轴、夹线弹簧、第一夹线盘、第二夹线盘和夹线座;所述夹线轴的一端设有外螺纹并与调节轮配合,所述第一夹线盘与第二夹线盘配合形成夹线机构,所述夹线弹簧设置在第一夹线盘与调节轮之间,夹线弹簧的一端与调节轮的端面相抵,夹线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一夹线盘相抵;所述夹线轴的另一端设有挡杆,所述夹线座的一侧面与第二夹线盘接触,夹线座上设有与所述挡杆配合的限位孔;所述手柄通过连接机构与夹线器连接,所述连接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中部枢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中部枢接,所述手柄包括扳扣和凸头,所述凸头与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配合,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的一端配合,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杆的一端配合,第三连杆的另一端设有压盘,所述压盘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套在夹线轴上,所述压盘设置在第一夹线盘与夹线弹簧之间。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但需要撤除夹线器对面线的夹持力时,扳动手柄的扳扣,使手柄的凸头旋转并触碰第一连杆的一端,从而使第一连杆发生旋转,第一连杆旋转使第一连杆的另一端触碰第二连杆的一端,从而使第二连杆发生旋转,第二连杆旋转使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杆的一端发生触碰,从而驱动第三连杆另一端的圆盘向夹线弹簧的一侧移动并压缩夹线弹簧,从而撤除夹线弹簧对第一夹线盘的压力,面线就可以轻松的在第一夹线盘与第二夹线盘之间移动。

作为改进,缝纫机的机壳内侧面设有第一枢接柱和第二枢接柱,第一连杆枢接在第一枢接柱上,手柄枢接在第二枢接柱上。

作为改进,所述夹线器安装在夹线器安装座上,所述夹线器安装座上设有第三枢接柱,第二连杆枢接在第三枢接柱上,且第三枢接柱上套有使第二连杆复位的复位弹簧。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相互垂直。

作为改进,所述第三连杆与第二连杆配合的一端形成竖直的挡部,该挡部通过连接部与压盘连接;所述第二连杆与第三连杆配合的一端弯折形成推部,推部与挡部配合。

作为改进,所述夹线座的一侧面设有与所述挡杆配合的凹槽;所述夹线座上设有供夹线轴穿过的穿孔。

作为改进,所述手柄与压脚提杆联动,在抬压脚的同时撤除面线的张力。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手柄和连接机构可以对夹线器的夹线弹簧进行压缩,从而撤除夹线弹簧对夹持机构的压力,在抬压脚的同时能够撤除面线的张力,使穿线更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分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缝纫机面线松紧自动调节机构,包括夹线器1、手柄3和连接机构2,所述手柄3通过连接机构2与夹线器1连接。

如图2所示,所述夹线器1包括调节轮17、夹线轴14、夹线弹簧16、第一夹线盘13、第二夹线盘12和夹线座11。所述夹线轴14的一端设有外螺纹并与调节轮17配合,通过旋转调节轮17可以调节调节轮17在夹线轴14上的位置,从而改变夹线弹簧16的压缩量。所述第一夹线盘13与第二夹线盘12配合形成夹线机构,面线设置在第一夹线盘13与第二夹线盘12之间,依靠第一夹线盘13与第二夹线盘12将面线夹紧,从而使面线张紧。所述夹线弹簧16设置在第一夹线盘13与调节轮17之间,夹线弹簧16的一端与调节轮17的端面相抵,夹线弹簧16的另一端与第一夹线盘13相抵,通过调节轮17调节夹线弹簧16的压缩量。所述夹线座11上设有供夹线轴14穿过的穿孔,所述夹线轴14的另一端设有挡杆15,夹线座11上还设有与所述挡杆15配合的限位孔,限位孔限制挡杆的旋转,进而限制夹线轴14旋转,转动调节轮17时,夹线轴14不会跟随调节轮17旋转,所以调节轮17可以在夹线轴14上相对移动,当调节轮17往夹线弹簧16一侧移动时,对夹线弹簧16施加压力,从而增加夹持机构的对面线的夹持力。

如图2所示,所述连接机构2包括第一连杆21、第二连杆22和第三连杆23,三个连杆之间通过相互触碰而实现传动。缝纫机的机壳内侧面设有第一枢接柱和第二枢接柱;所述第一连杆21的中部枢接第一枢接柱上;所述手柄3枢接在第二枢接柱上。所述夹线器1安装在夹线器安装座上,所述夹线器安装座上设有第三枢接柱,第二连杆22的中部枢接在第三枢接柱上,且第三枢接柱上套有使第二连杆22复位的复位弹簧222。所述第一连杆21与第二连杆22相互垂直,实现传动方向的改变。所述手柄3包括扳扣31和凸头32,所述凸头32与所述第一连杆21的一端配合,第一连杆21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22的一端配合,第二连杆22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杆23的一端配合,第三连杆23的另一端设有压盘232,所述压盘232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套在夹线轴14上,所述压盘232设置在第一夹线盘13与夹线弹簧16之间。所述第三连杆23与第二连杆22配合的一端形成竖直的挡部231,该挡部231通过连接部与压盘232连接;所述第二连杆22与第三连杆23配合的一端弯折形成推部221,推部221与挡部231配合。

所述手柄3与压脚提杆联动,在抬压脚的同时能够撤除面线的张力,使穿线更方便。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但需要撤除夹线器1对面线的夹持力时,扳动手柄3的扳扣31,使手柄3的凸头旋转并触碰第一连杆21的一端,从而使第一连杆21发生旋转,第一连杆21旋转使第一连杆21的另一端触碰第二连杆22的一端,从而使第二连杆22发生旋转,第二连杆22旋转使第二连杆22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杆23的一端发生触碰,从而驱动第三连杆23另一端的圆盘向夹线弹簧16的一侧移动并压缩夹线弹簧16,从而撤除夹线弹簧16对第一夹线盘13的压力,面线就可以轻松的在第一夹线盘13与第二夹线盘12之间移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