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纱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55329阅读:37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蒸纱装置的下纱器。



背景技术:

纱线在烘蒸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使纱线充分烘蒸,会将纱线三考绕成纱圈后进行烘蒸,如果直接通过导线装置进行绕纱的话,无法控制纱线的张力,纱线过紧的话,纱圈太小,纱线过送的话,纱圈太大容易脱离皮带,无法被烘蒸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下纱器,可以将纱线绕制成均匀大小的纱圈并传送到烘蒸皮带上。

为实现这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结构是:一种下纱器,包括机架,所述机架的顶部均匀设有多根导纱管,导纱管伸入机架内,每个导纱管后方对应设有一电机,导纱管通过一连接板连接电机底部的转动轴,导纱管底部设有一出纱管和一绕纱管,出纱管设置在导纱管的侧面,绕纱管位于出纱管下方,绕纱管与出纱管之间形成一30°~60°的夹角,每根导纱管下方设有一绕纱筒,绕纱筒内设有四个相互对称的齿轮,齿轮通过传动结构连接电机底部转动轴,齿轮的中心轴与转动轴的中心轴相互垂直,齿轮的部分位于绕纱筒的外侧,每个绕纱筒的底部设有一落纱皮带。

其有益效果是:纱线由导纱管传送并绕在绕纱筒的周围形成纱圈,绕纱筒上的齿轮通过向下的转动将纱圈下移并脱离绕纱筒,纱圈落在底部落纱皮带上,落纱皮带转动将纱圈均匀落在蒸纱皮带上,所形成的纱圈大小均匀,纱线张力由导纱管的转动速度控制。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如图1所示的一种下纱器,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1的顶部均匀设有多根导纱管2,导纱管2伸入机架1内。每个导纱管2后方对应设有一电机3,导纱管2通过一连接板连接电机3底部的转动轴,转动轴的转动带动导纱管2绕着转动轴转动。导纱管2底部设有一出纱管4和一绕纱管5,出纱管4设置在导纱管2的侧面,导纱管2内的纱线从出纱管4导出,绕纱管5位于出纱管4下方,纱线通入绕纱管5中,绕纱管5与出纱管4之间形成一30°~60°的夹角,每根导纱管2下方设有一绕纱筒6,导纱管2的转动使得纱线缠绕在绕纱筒6的周围形成大小均匀的纱圈。绕纱筒6内设有四个相互对称的齿轮7,两个齿轮位于绕纱筒6内部的前方,两个齿轮位于绕纱筒6内的后方,前方的齿轮与后方的齿轮相互啮合,齿轮7通过传动结构连接电机3底部转动轴,齿轮7的中心轴与转动轴的中心轴相互垂直,齿轮7的部分位于绕纱筒6的外侧,齿轮7的转动使绕在绕纱筒6外侧纱线下移,这样纱圈就可以脱离绕纱筒6,每个绕纱筒6的底部设有一落纱皮带8,纱圈落在落纱皮带8上,铜鼓落纱皮带8再稳定地放置到传送入蒸箱的蒸纱皮带上。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前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扩展到任何在本说明书中披露的新特征或任何新的组合,以及披露的任一新的方法或过程的步骤或任何新的组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