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低羊绒纤维损伤率的自动化染色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23921发布日期:2018-09-14 20:29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羊绒染色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降低羊绒纤维损伤率的自动化染色系统。



背景技术:

羊绒作为一种比较昂贵的织物材料,由于其独特的手感及舒适性越来越为大众所青睐。

现有的羊绒织物的染色过程中,由于羊绒材料的稀缺性导致很多情况下都采用手动操作。手动操作就会导致染色过程中的染料、助剂等一系列配方中含量的不精确,从而导致染色的结果不一致,质量难以把控;并且手工操作还会影响温度、时间等工艺参数的精确性,导致羊绒织物的纤维损伤较大或者色牢度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低羊绒纤维损伤率的自动化染色系统。该实用新型能够实现羊绒织物染色的自动化进行,从而精确控制配方中的染料、助剂、温度、时间等组分参数,继而实现羊绒织物染色过程的自动化,使得染色质量能够精确把控,并且降低羊绒纤维损伤率。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一种降低羊绒纤维损伤率的自动化染色系统,包括染色台和横梁;所述染色台表面设有整齐排列的若干个染缸槽,染缸槽内设有染缸;所述染色台底部设有排水孔A和多入口物料泵;所述染色台上设有控制台;所述横梁底部设有吊起装置。

前述染色台内设有排水管道,排水孔A通过排水管道连通染缸槽;所述染色台内设有进料管道,所述多入口物料泵通过进料管道连通染缸槽。

前述染缸槽呈圆柱形,染缸槽底部设有连通排水管道的排水孔B;所述染缸槽底部还设有染缸支撑座,所述染缸设置在染缸支撑座上;所述染缸支撑座内设有振动器;所述染缸支撑座上还设有连通染缸与进料管道的通孔。

前述排水管道和进料管道通过排料管道连通。

前述排水孔A上设有电磁阀A,所述排水孔B上设有电磁阀B,所述排料管道内设有电磁阀C;所述振动器、物料泵、吊起装置、电磁阀A、电磁阀B和电磁阀C与控制台电连接。

前述控制台包括电连接的输入面板和中央控制模块;所述振动器、物料泵、吊起装置、电磁阀A、电磁阀B和电磁阀C与中央控制模块电连接。

前述染缸包括缸体和副缸,副缸活动设置于缸体中央;所述副缸为圆柱形;所述副缸底部设有吸入装置;所述副缸表面设有多个与吸入装置连通的出料口A,所述副缸表面设有多个加热器;所述副缸顶部设有控制芯片,控制芯片与所述加热器、吸入装置和控制台电连接;所述缸体底部设有能让副缸通过的通孔;所述缸体底部还设有排水孔;所述缸体的缸体壁上设有多个与吸入装置连通与出料口B;所述缸体的缸体壁的上端还设有钩环。

前述的吸入装置的输出口通过输送管道连通出料口A和出料口B,所述的吸入装置的输入口连通进料管道。

前述的出料口A上设有电磁阀D,出料口B上设有电磁阀E、排水孔上设有电磁阀F;所述电磁阀D、电磁阀E和电磁阀F与控制芯片电连接。

前述的副缸的表面还设有温度探测器,温度探测器与控制芯片电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台和与其电连接的控制芯片,对各个电磁阀、物料泵和输送装置进行自动化控制,实现羊绒织物染色的自动化进行。并且能够精确控制配方中的染料、助剂、温度、时间等组分参数,继而实现羊绒织物染色质量精确把控,并且降低羊绒纤维损伤率。

本实用新型采用缸体壁与副缸同时出料的方式进行染色,使得待染色羊绒织物能够快速均匀的接触染料,从而减少染色时间,提高染色质量。

本实用新型采用缸体与副缸活动连接、控制芯片设置在副缸中、缸体壁的上端设有钩环的方式,使得一批羊绒织物染色完成后,通过吊起装置跟换缸体就能很快的进行第二批染色,增加了羊绒织物染色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采用振动器振动的方式才促使染缸内的组分均匀混合代替了以往搅拌的方式,不仅加快了组分均匀混合的速度,还因为减少了羊绒织物之间的摩擦程度,降低羊绒纤维损伤率。

本实用新型采用缸体与副缸活动连接的方式,以副缸为核心,配套多种不同大小的缸体,从而能够依据待染色羊绒织物的量而匹配不同大小的缸体,节约了染料和能源,甚至能够依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微小批量的色彩定制,满足工业4.0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染色台横截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染缸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染缸的缸体提升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染色台,2-横梁,3-染缸槽,4-染缸,5-排水孔A,51-排水孔B,6-物料泵,7-控制台,71-输入面板,72-中央控制模块, 8-吊起装置,81-钩环,9-排水管道,10-进料管道,11-染缸支撑座,12- 振动器,131-电磁阀A,132-电磁阀B,133-电磁阀C,14-排料管道,41- 缸体,42-副缸,43-吸入装置,44-出料口A,441-出料口B,45-加热器, 46-控制芯片,47-排水孔C,48-缸体壁,410-电磁阀D,411-电磁阀E, 412-电磁阀F。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限制的依据。

实施例1。

一种降低羊绒纤维损伤率的自动化染色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染色台1和横梁2;所述染色台1表面设有整齐排列的若干个染缸槽3,染缸槽3内设有染缸4;所述染色台1底部设有排水孔A5和多入口物料泵6;所述染色台1上设有控制台7;所述横梁2底部设有吊起装置8。

所述染色台1内设有排水管道9,排水孔A5通过排水管道9连通染缸槽3;所述染色台1内设有进料管道10,所述多入口物料泵6通过进料管道10连通染缸槽3。如图2所示。

所述染缸槽3呈圆柱形,染缸槽3底部设有连通排水管道9的排水孔B51;所述染缸槽3底部还设有染缸支撑座11,所述染缸4设置在染缸支撑座11上;所述染缸支撑座11内设有振动器12;所述染缸支撑座11上还设有连通染缸4与进料管道10的通孔。如图2所示。

所述排水管道9和进料管道10通过排料管道14连通。如图2所示。

所述排水孔A5上设有电磁阀A131,所述排水孔B51上设有电磁阀 B132,所述排料管道14内设有电磁阀C133;所述振动器12、物料泵6、吊起装置8、电磁阀A131、电磁阀B132和电磁阀C133与控制台7电连接。如图2所示,

所述控制台7包括电连接的输入面板71和中央控制模块72;所述振动器12、物料泵6、吊起装置8、电磁阀A131、电磁阀B132和电磁阀C133 与中央控制模块72电连接。

所述染缸4包括缸体41和副缸42,副缸42活动设置于缸体41中央;所述副缸42为圆柱形;所述副缸42底部设有吸入装置43;所述副缸42 表面设有多个与吸入装置43连通的出料口A44,所述副缸42表面设有多个加热器45;所述副缸42顶部设有控制芯片46,控制芯片46与所述加热器45、吸入装置43和控制台7电连接;所述缸体41底部设有能让副缸42通过的通孔;所述缸体41底部还设有排水孔C47;所述缸体41的缸体壁48上设有多个与吸入装置43连通与出料口B441;所述缸体41的缸体壁48的上端还设有钩环81。如图3所示。

所述的吸入装置43的输出口通过输送管道连通出料口A44和出料口 B441,所述的吸入装置43的输入口连通进料管道10。

所述的出料口A44上设有电磁阀D410,出料口B441上设有电磁阀 E411、排水孔C47上设有电磁阀F412;所述电磁阀D410、电磁阀E411和电磁阀F412与控制芯片46电连接。

所述的副缸42的表面还设有温度探测器413,温度探测器413与控制芯片46电连接。

使用时,将待染色羊绒织物的数量、染色配方组分和染色工艺参数通过输入面板71输入中央控制模块72。中央控制模块72控制吊起装置8 通过钩环81将置入待染色羊绒织物的缸体41吊入染缸槽3。缸体41与副缸42连接后,开始染色过程。

染色过程中,中央控制模块72按照输入的染色配方组分和染色工艺参数控制物料泵6吸入配方组分,并打开电磁阀C133,同时将开始信号传递至控制芯片46。控制芯片46控制吸入装置43将配方组分吸入,并打开电磁阀D410和电磁阀E411,通过出料口A44和出料口B441输入染缸4内。待输入配方组分达到目标时,中央控制模块72控制物料泵6停止输入,并将停止信号传递至控制芯片46;控制芯片46控制吸入装置43 停止吸入,并关闭电磁阀D410和电磁阀E411。同时中央控制模块72控制电磁阀C133打开,进料管道10内剩余的配方组分通过排料管道14流入排水管道9内;待进料管道10内剩余的配方组分完全清除时,中央控制模块72控制电磁阀C133关闭,等待下一个配方组分进入。

染色过程中,中央控制模块72将染色工艺参数传递至控制芯片46,控制芯片46根据染色工艺参数通过温度探测器413和加热器45控制染色温度。中央控制模块72控制振动器12进行振动操作。

染色完成后,中央控制模块72将终止信息传递至控制芯片46。控制芯片46打开电磁阀F412,将水排入染缸槽3。同时中央控制模块72控制电磁阀B132和电磁阀A131打开,染缸槽3内的水通过排水管道9排出染色台1。同时,中央控制模块72控制吊起装置8通过钩环81将完成染色的缸体41吊离染缸槽3,副缸42从通孔离开缸体41,如图4所示,为下一次染色做准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