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蚕丝的染色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657702发布日期:2018-10-13 00:07阅读:688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蚕蛹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蚕丝的染色方法。



背景技术:

现代,随着人们对环境及自身健康的日益关注,生态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各行各业都热衷于对环境友好产品的开发,在纺织印染行业也是如此,人们对纺织品要求不仅要穿着舒适,易护理,而且还要求安全、无毒。事实上,在印染加工过程中,为了达到纺织品的各种应用性能,通常需要使用大量的染化助剂,而一些有毒、难以降解的助剂的使用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还对人体健康不利。为了满足人们对生态绿色纺织品的需求,利用来自自然界的天然无毒生物大分子进行开发应用染整加工助剂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为了满足人们对生态绿色纺织品的需求,利用来自自然界的天然无毒生物大分子进行开发应用染整加工助剂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花青素母核结构当中具有双键,能选择性吸收可见光而呈现一定的颜色,从红色、紫色、蓝色至绿色,跨越了多个色系,但花青素不稳定,对酸碱、温度、光照的时间的因素及其不稳定,增加了蚕丝蓝色的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克服了上述花青素不稳定,增加染色技术难度、染色效果差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蚕丝的染色方法。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蚕丝的染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蚕丝预处理:将蚕丝进行媒染,将媒染剂与水按照质量之比为1:7~10配制成媒染溶液后置于媒染锅中,水浴加热至80~90℃后,加入蚕丝浸质40~50min;

(2)染色:将染色剂配制溶液后置于染色锅中,加热至40~50℃,将媒染后的蚕丝后浸质1~2h;所述染色剂由花青素、儿茶酚、杨梅树皮提取物、八角茎叶提取物组成;

(3)固色:将染色后的蚕丝浸质于固色溶液中1~5min后取出,置于110~120℃下蒸煮15~20min,将温度降至80~90℃后蒸煮10~15min,冷却后得固色蚕丝;

(4)水洗、皂洗、染色脱水烘干:依次将固色后的蚕丝进行水洗,皂洗并低温脱水烘干至蚕丝的水分百分含量为4%~6%即得到染色蚕丝。

其中,所述的媒染剂为fe3+或fe2+或cu2+或a13+

其中,所述的染色剂为由质量之比为100:3~8:13~20:5~10的花青素、儿茶酚、杨梅树皮提取物、八角茎叶提取物组成。

其中,所述的固色溶液由质量份的壳聚糖20~30份、二乙烯三胺42~58份、三乙烯四胺37~49份、水1000份组成。

其中,所述的低温脱水烘干的温度为10~20℃。

其中,所述的花青素由黑米中提取而得。

其中,所述的杨梅树皮提取物中含有杨梅树皮甙78~82ug/100g、杨梅酮38~68ug/100g、鞣质27~85ug/100g。

其中,所述的八角茎叶提取物中含有甙类24~40ug/100g、黄酮35~68ug/100g。

本发明中采杨梅树皮提取物和八角茎叶提取物均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萃取。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花青素天然的优良燃料,但是花青素不稳定,染色溶液配合添加儿茶酚、杨梅树皮提取物、八角茎叶提取物后,花青素可与儿茶酚、杨梅树皮提取物中的杨梅树皮甙、杨梅酮,八角茎叶提取物中的甙类、黄酮结合形成复合物,提高花青素的耐光和耐温性,大大提高了花青素的稳定性,且杨梅树皮提取物中的杨梅树皮甙、杨梅酮,八角茎叶提取物中的甙类、黄酮均为有色的辅助染料成分,添加量过多会影响花青素的颜色,添加过少提高不了花青素的稳定性,本发明采用的花青素、儿茶酚、杨梅树皮提取物、八角茎叶提取物配比合理,不影响花青素的色泽同时还可提高花青素的稳定性。

(2)本发明添加的媒染剂fe3+或fe2+或cu2+或a13+可与花青素形成复合物,增加了花青素化合物的极性离子基团,花青素与蚕丝纤维结合稳固,在蚕丝固色时,花青素可与壳聚糖以及蚕丝纤维进一步交联,形成更稳定的化合物,同时二乙烯三胺和三乙烯四胺的阳离子可与花青素上的阴离子有机结合,从而起到固色的作用。本发明的花青素着色稳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试验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蚕丝的染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蚕丝预处理:将蚕丝进行媒染,将媒染剂与水按照质量之比为1:10配制成媒染溶液后置于媒染锅中,水浴加热至80℃后,加入蚕丝浸质50min;所述的媒染剂为fe3+

(2)染色:将染色剂配制溶液后置于染色锅中,加热至40~50℃,将媒染后的蚕丝后浸质1h;所述的染色剂为由质量之比为100:8:13:10的花青素、儿茶酚、杨梅树皮提取物、八角茎叶提取物组成;

(3)固色:将染色后的蚕丝浸质于固色溶液中1min后取出,置于120℃下蒸煮15min,将温度降至90℃后蒸煮10min,冷却后得固色蚕丝;所述的固色溶液由质量份的壳聚糖30份、二乙烯三胺42份、三乙烯四胺49份、水1000份组成。

(4)水洗、皂洗、染色脱水烘干:依次将固色后的蚕丝进行水洗,皂洗并于10℃下脱水烘干至蚕丝的水分百分含量为6%即得到染色蚕丝。

本发明采用的花青素由黑米中提取而得。本发明中采杨梅树皮提取物和八角茎叶提取物均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萃取所得,杨梅树皮提取物中含有杨梅树皮甙82ug/100g、杨梅酮38ug/100g、鞣质85ug/100g。八角茎叶提取物中含有甙类24ug/100g、黄酮68ug/100g。

实施例2

一种蚕丝的染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蚕丝预处理:将蚕丝进行媒染,将媒染剂与水按照质量之比为1:7配制成媒染溶液后置于媒染锅中,水浴加热至90℃后,加入蚕丝浸质40min;所述的媒染剂为a13+

(2)染色:将染色剂配制溶液后置于染色锅中,加热至50℃,将媒染后的蚕丝后浸质1h;所述的染色剂为由质量之比为100:8:13:10的花青素、儿茶酚、杨梅树皮提取物、八角茎叶提取物组成;

(3)固色:将染色后的蚕丝浸质于固色溶液中1min后取出,置于120℃下蒸煮15min,将温度降至90℃后蒸煮10min,冷却后得固色蚕丝;所述的固色溶液由质量份的壳聚糖30份、二乙烯三胺42份、三乙烯四胺49份、水1000份组成。

(4)水洗、皂洗、染色脱水烘干:依次将固色后的蚕丝进行水洗,皂洗并于10℃下脱水烘干至蚕丝的水分百分含量为6%即得到染色蚕丝。

本发明采用的花青素由黑米中提取而得。本发明中采杨梅树皮提取物和八角茎叶提取物均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萃取所得,杨梅树皮提取物中含有杨梅树皮甙78ug/100g、杨梅酮68ug/100g、鞣质27ug/100g。八角茎叶提取物中含有甙类40ug/100g、黄酮35ug/100g。

实施例3

一种蚕丝的染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蚕丝预处理:将蚕丝进行媒染,将媒染剂与水按照质量之比为1:8配制成媒染溶液后置于媒染锅中,水浴加热至85℃后,加入蚕丝浸质45min;所述的媒染剂为cu2+

(2)染色:将染色剂配制溶液后置于染色锅中,加热至45℃,将媒染后的蚕丝后浸质2h;所述的染色剂为由质量之比为100:5:18:8的花青素、儿茶酚、杨梅树皮提取物、八角茎叶提取物组成;

(3)固色:将染色后的蚕丝浸质于固色溶液中1~5min后取出,置于115℃下蒸煮18min,将温度降至85℃后蒸煮12min,冷却后得固色蚕丝;所述的固色溶液由质量份的壳聚糖25份、二乙烯三胺48份、三乙烯四胺40份、水1000份组成。

(4)水洗、皂洗、染色脱水烘干:依次将固色后的蚕丝进行水洗,皂洗并于15℃下脱水烘干至蚕丝的水分百分含量为5%即得到染色蚕丝。

本发明采用的花青素由黑米中提取而得。本发明中采杨梅树皮提取物和八角茎叶提取物均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萃取所得,杨梅树皮提取物中含有杨梅树皮甙70ug/100g、杨梅酮45ug/100g、鞣质50ug/100g。八角茎叶提取物中含有甙类30ug/100g、黄酮50ug/100g。

为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效果,设置如下对照组:

对照组1

对照组1的蚕丝染色方法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对照组1的染色剂由花青素、儿茶酚组成。

对照组2

对照组2的蚕丝染色方法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对照组2的染色剂仅为花青素。

对照组3

对照组3的蚕丝染色方法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对照组3的染色剂由花青素、儿茶酚、艾叶提取物组成。

对照组4

对照组4的蚕丝染色方法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对照组4的固色溶液中不含有壳聚糖。

实验检测

依照实施例1~实施例3以及对照组1~对照组2的提供的蚕丝染色方法进行染色,颜色深浅以及水洗牢固程度如下表1。

表1

由表1可知,本发明的实施例1~实施例3相比于对照组1~对照组4的蚕丝颜色深,水洗也不脱色,说明本发明采用花青素、儿茶酚、杨梅树皮提取物、八角茎叶提取物配合作为染色剂可提高花青素的染色效果,本发明的采用的固色溶液相比于传统的胺类固色剂的固色效果更好,蚕丝不易脱色。

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发明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发明所提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发明所涵盖专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