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纺织品用双面清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47226发布日期:2020-03-03 03:57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一种纺织品用双面清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纺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纺织品用双面清洁装置。



背景技术:

纺织品是由纺织纤维就能盖过加工织造而成,在织造处理过程中,纺织品可能会存在细小的花毛、异物粘附等现象,当纺织品之间摩擦时会易产生毛球,影响外观质量,给企业造成很大损失,因此,将纺织品上的线头、毛球去掉是不可缺少的工序。目前对于纺织品的表面清洁,主要是利用润湿的水洗或是化学品的方式进行。水洗的方式用水量高,耗费大量的水资源,而且会产生大量的污水,造成环境污染,化学品的清洗方式不仅影响纺织品的质量还会由于化学品的残留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此外,由于现有的纺织品用的清洁装置只能对纺织品的一面进行清洁,导致清洁效率低,增加了纺织品的清洁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纺织品用双面清洁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纺织品用双面清洁装置,包括方形固定座,润湿装置,清洁装置一、清洁装置二和收布装置,所述固定座左右两端沿其长度延伸的方向依次等间距固定有支撑杆一、支撑杆二、支撑杆三、支撑杆四和支撑杆五,且支撑杆一和支撑杆三上端均固定有润湿装置,所述润湿装置包括与支撑杆一或支撑杆三上端垂直固定的圆柱筒,包裹在圆柱筒外表面的海绵层以及等间距分布在在圆柱筒外表面的出水孔,且圆柱筒的一端通过连接管与固定在固定座上的抽水泵连接,所述海绵层外表面等间距设置有若干组塑料齿条,所述支撑杆一位于润湿装置下方的右侧通过连接件倾斜固定有清洁装置一,所述清洁装置一包括通过轴承与连接件连接的清洁辊,等间距设置在清洁辊上的弧形钩,与弧形钩相互交错的吸气孔以及位于清洁辊的中心轴外侧并与吸气孔相通的吸气管道,所述吸气管道的一端通过气线与微型吸气泵连接,所述支撑杆二和支撑杆四上端均通过轴承固定有传动辊,且支撑杆四位于传动辊下方左侧通过连接件固定有与清洁装置一等高的清洁装置二,所述清洁装置一和清洁装置二结构相同,且清洁装置一上的清洁辊和清洁装置二上的清洁辊通过皮带与固定在固定座上的电动机一传动连接,所述清洁装置一上的清洁辊和清洁装置二上的清洁辊相互平行,所述支撑杆五上端通过轴承固定有收布辊,且收布辊与支撑杆四上端的传动辊通过皮带与固定在固定座上的电动机二传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固定座位于支撑杆一内侧并沿固定座长度延伸的方向开设有收集槽。

优选的,所述收集槽侧壁开设有出水口,且出水口上设置有密封塞。

优选的,所述收布辊外表面设置有电阻丝网,且电阻丝网与固定在固定座上的电源开关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弧形钩的尖端向其所在的圆心处靠近。

优选的,所述清洁辊与其相邻的传动辊之间的夹角为0-90°。

优选的,所述圆柱筒与连接管的连接处设置有单向阀。

优选的,所述固定座底端设置有用来行走的万向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利用清洁装置使纺织布表面上的毛球或线头润湿后被海绵层外表面等间距设置的塑料齿条梳成股,成股后的毛球或线头沿同一方向黏附在纺织布表面并与纺织布两侧边缘平行,由于清洁辊与传动辊之间有夹角,当纺织布运行到传送辊时,可使清洁辊上的弧形钩与纺织布表面上的毛球或线头倾斜接触并将毛球或线头清理掉,由于弧形钩在清理毛球或线头的瞬间与纺织布表面上的毛球或线头倾斜接触,使弧形钩在清理纺织布表面上的毛球或线头时防止有毛球或线头遗漏,从而提高了清洁力度。

(2)本发明中被弧形钩清理掉的毛球或线头被微型吸气泵通过吸气孔吸到吸气管道内进行收集,进而可以对毛球或线头进行回收利用,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3)本发明中所述润湿装置一方面是用来降低纺织布表面的扬尘,改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在塑料齿条的共同作用下,使纺织布表面上的毛球或线头被梳成股并沿同一方向黏附在纺织布表面,方便清洁辊对纺织布表面上的毛球或线头进行清洁,另外,所述收布辊表面设置有电阻丝网,可以对清洁后的纺织布进行烘干。

(4)本发明利用清洁装置一和清洁装置二的共同作用下,可同时对纺织布进行双面清洁,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清洁效率,同时也降低了清洁成本。

(5)本发明所述固定座内开设有收集槽,是收集润湿装置上被挤压出来的水,也可以将收集的水用于其他地方,防止水资源的浪费。

因此,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纺织品用双面清洁装置,不仅可以提高清洁力度、改善工作环境,还能提高清洁效,还可以对清洁掉的毛球或线头和使用过的水进行回收处理,防止资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左视图;

图3为润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清洁装置一(清洁装置二)的侧视图;

图5为清洁装置一(清洁装置二)的俯视图。

图中:1、固定座;2、润湿装置;2a、圆柱筒;2b、海绵层;2c、出水孔;3、清洁装置一;3a、清洁辊;3b、弧形钩;3c、吸气孔;3d、吸气管道;4、清洁装置二;5、收布辊;6、支撑杆一;7、支撑杆二;8、支撑杆三;9、支撑杆四;10、支撑杆五;11、连接管;12、连接件;13、微型吸气泵;14、传动辊;15、电动机一;16、电动机二;17、收集槽;18、出水口;19、密封塞;20、电阻丝网;21、塑料齿条;22、单向阀;23、万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纺织品用双面清洁装置,包括方形固定座1,润湿装置2,清洁装置一3、清洁装置二4和收布装置5,所述固定座1左右两端沿其长度延伸的方向依次等间距固定有支撑杆一6、支撑杆二7、支撑杆三8、支撑杆四9和支撑杆五10,且支撑杆一6和支撑杆三8上端均固定有润湿装置2,所述润湿装置2包括与支撑杆一6或支撑杆三8上端垂直固定的圆柱筒2a,包裹在圆柱筒2a外表面的海绵层2b以及等间距分布在在圆柱筒2a外表面的出水孔2c,所述海绵层2b外表面等间距设置有若干组塑料齿条21,使湿润后的纺织布表面上的毛球或线头梳成股粘附在纺织布表面上,且圆柱筒2a的一端通过连接管11与固定在固定座1上的抽水泵连接,所述圆柱筒2a与连接管11的连接处设置有单向阀22,防止圆柱筒2a内的水回流到连接管11内,所述支撑杆一6位于润湿装置2下方的右侧通过连接件12倾斜固定有清洁装置一3,所述清洁装置一3包括通过轴承与连接件12连接的清洁辊3a,等间距设置在清洁辊3a上的弧形钩3b,与弧形钩3b相互交错的吸气孔3c以及位于清洁辊3a的中心轴外侧并与吸气孔3c相通的吸气管道3d,所述弧形钩3b的尖端向其所在的圆心处靠近,防止弧形钩3b的尖顶划破纺织布,所述吸气管道3d的一端通过气线与微型吸气泵13连接,所述支撑杆二7和支撑杆四9上端均通过轴承固定有传动辊14,所述收布辊5外表面设置有电阻丝网20,且电阻丝网20与固定在固定座1上的电源开关电性连接,使润湿后的纺织布进行干燥处理,且支撑杆四9位于传动辊14下方左侧通过连接件12固定有与清洁装置一3等高的清洁装置二4,所述清洁装置一3和清洁装置二4结构相同,且清洁装置一3上的清洁辊3a和清洁装置二4上的清洁辊3a通过皮带与固定在固定座1上的电动机一15传动连接,所述清洁装置一3上的清洁辊3a和清洁装置二4上的清洁辊3a相互平行,所述清洁辊3a与其相邻的传动辊14之间的夹角为0-90°,是为了使清洁辊3a上的弧形钩3b倾斜抓起抓起成股的毛球或线头,使弧形钩3b与纺织布表面上的毛球或线头充分接触,防止有剩余的毛球或线头遗漏,从而提高了清洁力度,所述支撑杆五10上端通过轴承固定有收布辊16,且收布辊16与支撑杆四9上端的传动辊14通过皮带与固定在固定座1上的电动机二16传动连接,所述固定座1位于支撑杆一6内侧并沿固定座1长度延伸的方向开设有收集槽17,用来收集润湿装置2上滴落的水,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所述收集槽17侧壁开设有出水口18,且出水口18上设置有密封塞19,方便将收集槽17内的水引流出来,便于对回收的水重新利用,所述固定座1底端设置有用来行走的万向轮23,方便移动。

工作原理:启动电动机二16,位于支撑架四9上端的传动辊14和位于支撑架五10上端的收布辊5顺时针转动的同时带动纺织布在固定座1上方并从左端运行到右端,在纺织布运行的过程中,位于支撑架一6上端的润湿装置2是为了一方面是降低纺织布表面上的扬尘,另一方面使纺织布下表面上的毛球或线头湿润后,在海绵层2b表面上等间距设置的塑料齿条21的作用下,会使润湿后的纺织布表面上的毛球或线头梳成股并沿同一方向黏附在纺织布表面,当润湿后的纺织布运行到清洁装置一3上的清洁辊3a时,纺织布的上表面与传动辊14垂直相切,由于清洁辊3a与其相邻的传动辊14之间的夹角为0-90°,因此,使得清洁装置一3上的清洁辊3a与纺织布下表面倾斜相切,进而使得清洁辊3a上的狐形钩3b与纺织布下表面上成股的毛球或线头倾斜接触并清理掉毛球或线头,清理掉的毛球或线头在微型吸气泵13的作用下将毛球或线头通过吸气孔3c被吸到吸气管道3d内进行收集,清洁装置二4是对纺织布上表面进行清洁,其工作原理如同清洁装置一3,在清洁装置一3和清洁装置二4的共同作用下,可对纺织布同时进行双面清洁,从而提高了清洁效率,也降低了清洁成本,此外,由于收布辊5外表面设置有电阻丝网20可对清洁后的纺织布进行烘干处理。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