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斜滑式储布槽及高温染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13101发布日期:2018-12-25 20:58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斜滑式储布槽及高温染色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印染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斜滑式储布槽及高温染色机。



背景技术:

传统的罐式高温染色机(包括喷射染色机、气流和气液染色机)的储布槽,都是采用“U”形结构。织物在储布槽中滑行到最底部时,受到两边织物的严重挤压,使得一些容易产生折痕的织物形成折痕,尤其是小浴比条件下更容易产生。与此同时,在“U”形结构的储布槽中,织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几乎不容易改变,不仅容易出现压布和缠布现象,而且织物的自由松弛空间受到限制。因此,罐式高温染色机对一些容易产生折痕的织物,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有效解决的方法。使用者要么大量减载,要么选择浴比较大的管式高温染色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斜滑式储布槽及高温染色机,可减少染色过程织物的挤压力,避免产生挤压折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在于,提供一种斜滑式储布槽及高温染色机,可增加织物的有效装载空间,提高生产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斜滑式储布槽,包括径向设于主缸体内的纵向引导段和横向引导段,所述纵向引导段设于横向引导段的两端,用于引导织物纵向移动,所述横向引导段具有倾斜设置的直线传输板,用于引导织物横向移动。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纵向引导段具有弧形引导面和与之配合的可调转角板。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横向引导段的倾斜角度可调。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横向引导段上设有盖板。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它由与摆布机构连接的第一纵向引导段、与第一纵向引导段连接的第一横向引导段、与第一横向引导段连接的第二纵向引导段组成,所述第二纵向引导段上端设有与提布辊正对的开口。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它由与摆布机构连接的第一纵向引导段、与第一纵向引导段连接的第一横向引导段、与第一横向引导段连接的第二纵向引导段、与第二纵向引导段连接的第二横向引导段、与第二横向引导段连接的第三纵向引导段、与第三纵向引导段连接的第三横向引导段,以及与第三横向引导段连接的第四纵向引导段组成,所述第四纵向引导段上端设有与提布辊正对的开口。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横向引导段从左到右逐渐向下倾斜设置,所述第二横向引导段从右到左逐渐向下倾斜设置,所述第三横向引导段从左到右逐渐向下倾斜设置。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二横向引导段位于第一横向引导段的正下方,所述第三横向引导段位于第二横向引导段的正下方。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高温染色机,包括主缸体、提布机构、喷嘴、摆布机构、换热器和主循环泵;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缸体内设有如上文所述的斜滑式储布槽;

其中,所述提布机构包括提布辊和提布辊壳体;

所述喷嘴设于所述提布辊的进料端或出料端;

所述主循环泵和喷嘴之间连接有所述换热器;

所述主循环泵连接换热器和主缸体底部。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喷嘴设于提布辊的出料端,并与所述摆布机构连接。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织物的横向移动由横向引导段实现,储布槽的纵向引导段主要用于织物在不同高度的横向引导段中切换时的位置引导,织物在纵向引导段的位移小,每个纵向引导段织物之间的相互挤压小,避免产生挤压折痕,增加了织物的有效装载空间,提高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通过织物的折返传输,能够在织物下降和反向移动的过程中使织物获得局部放松,进一步防止织物相互挤压,提高染色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高温染色机的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高温染色机的第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仅此声明,本实用新型在文中出现或即将出现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方位用词,仅以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为基准,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定。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温染色机,包括主缸体1、提布机构2、喷嘴3、摆布机构4、换热器5和主循环泵6;所述主缸体1内设有斜滑式储布槽7。其中,所述提布机构2包括提布辊21和提布辊壳体22。所述喷嘴3根据设计需要可以设于所述提布辊21的进料端或出料端,本实施例中,所述喷嘴3设于提布辊21的出料端。所述主循环泵6和喷嘴3之间连接有所述换热器5;所述主循环泵6连接换热器5和主缸体1底部。所述喷嘴3设于提布辊21的出料端,并与所述摆布机构4连接。

所述种斜滑式储布槽7包括径向设于主缸体1内的纵向引导段和横向引导段,所述纵向引导段设于横向引导段的两端,用于引导织物纵向移动,所述横向引导段具有倾斜设置的直线传输板9,用于引导织物横向移动。

织物8在本高温染色机运行时,由提布机构2牵引提升,经过喷嘴3,喷嘴3喷出染液,对织物染色,继而经过摆布机构4,经过纵向引导段的引导,使织物的高度下降,再经过横向引导段的引导,使织物在主缸体1内横向移动,经过多个纵向引导段和横向引导段后,重新进入提布机构2中,以此按照工艺设定要求完成所需的循环次数。现有的“U”型储布槽结构,由于织物的纵向位移过长,在重力作用下造成底部的织物受到过大的堆积压力,而且织物在“U”型底部具有往中心积聚的倾向,织物从两侧往储布槽最底部挤压,助长了折痕的产生。本实用新型织物的横向移动由横向引导段实现,储布槽的纵向引导段主要用于织物在不同高度的横向引导段中切换时的位置引导,织物在纵向引导段的位移小,每个纵向引导段织物之间的相互挤压小,避免产生挤压折痕,增加了织物的有效装载空间,提高生产效率。

优选地,所述纵向引导段具有弧形引导面和与之配合的可调转角板71。所述可调转角板71位于织物转弯方向的内侧,其一端与对应的摆布机构4或横向引导段的末端铰接,并能够在驱动机构(图中未画出)的驱动下摆动预定角度。所述驱动机构可以是常见的气压缸或液压缸,它一端与可调转角板71连接,通过自身的伸缩驱动可调转角板71摆动预定角度,以控制织物的转向角度,使织物的转向更加平滑。所述可调转角板71具有弧形表面,有利于织物平滑移动。所述横向引导段的倾斜角度可调,便于分段控制织物的移速,避免织物在某处堆积。所述横向引导段上设有盖板72,防止织物脱离横向引导段。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斜滑式储布槽7由与摆布机构4连接的第一纵向引导段73、与第一纵向引导段73连接的第一横向引导段74、与第一横向引导段74连接的第二纵向引导段75组成,所述第二纵向引导段75上端设有与提布辊21正对的开口751。

采用本实施例结构,织物直接从第一纵向引导段73落入第一横向引导段74中,在第一横向引导段74的引导下斜向下移动,直到提布辊21的正下方,然后织物被提布辊21牵引上升,整个移动过程不会出现两个反向的挤压力对某处织物进行挤压的情况,避免染色过程折痕的产生。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斜滑式储布槽7由由与摆布机构4连接的第一纵向引导段73、与第一纵向引导段73连接的第一横向引导段74、与第一横向引导段74连接的第二纵向引导段75、与第二纵向引导段75连接的第二横向引导段76、与第二横向引导段76连接的第三纵向引导段77、与第三纵向引导段77连接的第三横向引导段78,以及与第三横向引导段78连接的第四纵向引导段79组成,所述第四纵向引导段79上端设有与提布辊21正对的开口791。

所述第一横向引导段74从左到右逐渐向下倾斜设置,所述第二横向引导段76从右到左逐渐向下倾斜设置,所述第三横向引导段78从左到右逐渐向下倾斜设置。所述第二横向引导段76位于第一横向引导段的正下方,所述第三横向引导段78位于第二横向引导段76的正下方。

采用本实施例结构,织物在第一横向引导段经由第二纵向引导段75进入第二横向引导段76的过程中,会经历折返和下滑的过程,此过程织物的相对位置会发生较大变化,即改变堆积和运行状态,防止织物在某处堆积。织物经过两次折返后,进入第三横向引导段78,在第三横向引导段78的末端被提布辊21牵引,再次与经过喷嘴3进行染液交互。相对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本实施例的有效装载空间更大,生产效率更高,通过织物的折返传输,进一步防止织物相互挤压,提高染色质量。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