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机械自动拉角度补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07896发布日期:2019-08-23 23:39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机械自动拉角度补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机械自动拉角度补偿装置。



背景技术:

在二次成型双轴向玻璃纤维织物编织过程中,2层单向布以±45°交叉拉幅二次缝编。但是双层单向布交叉拉幅输送时,因布面张力不均,两端布面出现松弛的情况而导致存在角度偏差,门幅为2700mm的织物角度偏差达5-12°,产品质量无法满足客户要求。对此,安排2人手工进行拉送,处理织物两端积累的松弛布面,但是这也只能缓解角度偏差程度,无法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手工拉送,存在不稳定的因素。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替代人工手工拉布处理,有效解决针织和拉幅送布过程中二边积累松弛布面而导致的角度偏差的新型机械自动拉角度补偿装置,是本实用新型要决解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和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了一种能够替代人工手工拉布处理,有效解决针织和拉幅送布过程中二边积累松弛布面而导致的角度偏差的新型机械自动拉角度补偿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机械自动拉角度补偿装置,包括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上设有下层张力控制辊,所述下层张力控制辊包括第一下层张力控制辊和第二下层张力控制辊,所述第一下层张力控制辊和第二下层张力控制辊并列设置在固定支架上,所述第一下层张力控制辊和第二下层张力控制辊的两端通过轴承固定在固定支架上,所述下层张力控制辊的上方设有上层张力控制辊,所述上层张力控制辊包括第一上层张力控制辊和第二上层张力控制辊,所述第二上层张力控制辊安装在第一上层张力控制辊的上端,所述第一上层张力控制辊和第二上层张力控制辊的两端通过轴承固定在固定支架上,所述第二下层张力控制辊的一端设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二上层张力控制辊的一端设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通过链条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上层张力控制辊的后端还设有织物传送带轴,所述织物传送带轴的一端通过轴承固定在固定支架上,所述织物传送带轴的另一端设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与第二齿轮咬合连接在一起,所述织物传送带轴的两端设有第一气缸升降式装置,所述织物传送带轴的表面设有橡胶层,所述橡胶层上设有凸起,所述上层张力控制辊的两端也设有第二气缸升降式装置。

进一步,所述凸起为颗粒状凸起。

进一步,所述第一气缸升降式装置和所述第二气缸升降式装置均设有气压调节阀和气压阀门。

进一步,所述上层张力控制辊的下端的一侧设有第一张力控制短棍,所述下层张力控制辊的下端的另一侧设有第二张力控制短棍。

进一步,所述上层张力控制辊的一端设有第二橡胶层,所述下层张力控制辊的另一端设有第三橡胶层。

进一步,所述第二橡胶层和第三橡胶层的上表面均设有颗粒凸起。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由于包括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上设有下层张力控制辊,所述下层张力控制辊包括第一下层张力控制辊和第二下层张力控制辊,所述第一下层张力控制辊和第二下层张力控制辊并列设置在固定支架上,所述第一下层张力控制辊和第二下层张力控制辊的两端通过轴承固定在固定支架上,所述下层张力控制辊的上方设有上层张力控制辊,所述上层张力控制辊包括第一上层张力控制辊和第二上层张力控制辊,因此,在编织过程中,可以持续稳定绷紧布面,防止出现两端布面松弛现象而产生的角度偏离问题。4根张力控制辊及输送传动带轴依靠链轮输送动力。在传送带轴上安装气缸升降式装置,传送带轴表面由颗粒凸起的橡胶材质包裹,增加摩擦力,起到帮助缝编针织传送拉布作用,再通过气压调节阀和气压阀来控制需要时的升降工作。二层织物上表面的2根整门幅控制辊,也安装气缸式升降装置,在重新上布或更换产品规格时,可以调节控制辊高度。4根张力控制辊及动力传送轴依靠传动链轮及齿轮可以和缝编机保持同步速率转动工作。通过控制辊中链轮和张力调节片作用,来进行自动拉角度控制。该装置可以有效避免上下层织物因布面松弛而导致的角度偏离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新型机械自动拉角度补偿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将以附图及详细叙述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揭示内容的精神,任何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在了解本实用新型内容的实施例后,当可由本实用新型内容所教示的技术,加以改变及修饰,其并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内容的精神与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在附图及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相同或类似标号的元件/构件是用来代表相同或类似部分。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第一”、“第二”、…等,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也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元件或操作。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创作。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包含”、“包括”、“具有”、“含有”等等,均为开放性的用语,即意指包含但不限于。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及/或”,包括所述事物的任一或全部组合。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用语“大致”、“约”等,用以修饰任何可以微变化的数量或误差,但这些微变化或误差并不会改变其本质。一般而言,此类用语所修饰的微变化或误差的范围在部分实施例中可为20%,在部分实施例中可为10%,在部分实施例中可为5%或是其他数值。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前述提及的数值可依实际需求而调整,并不以此为限。

某些用以描述本申请的用词将于下或在此说明书的别处讨论,以提供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有关本申请的描述上额外的引导。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机械自动拉角度补偿装置,包括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9上设有下层张力控制辊,所述下层张力控制辊包括第一下层张力控制辊6和第二下层张力控制辊,所述第一下层张力控制辊6和第二下层张力控制辊并列设置在固定支架9上,所述第一下层张力控制辊6和第二下层张力控制辊的两端通过轴承固定在固定支架9上,所述下层张力控制辊的上方设有上层张力控制辊,所述上层张力控制辊包括第一上层张力控制辊3和第二上层张力控制辊,所述第二上层张力控制辊安装在第一上层张力控制辊3的上端,所述第一上层张力控制辊和第二上层张力控制辊的两端通过轴承固定在固定支架9上,所述第二下层张力控制辊的一端设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二上层张力控制辊的一端设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通过链条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上层张力控制辊的后端还设有织物传送带轴,所述织物传送带轴的一端通过轴承固定在固定支架上,所述织物传送带轴的另一端设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与第二齿轮咬合连接在一起,所述织物传送带轴的两端设有第一气缸升降式装置1,所述织物传送带轴的表面设有橡胶层2,所述橡胶层上设有凸起,所述上层张力控制辊的两端也设有第二气缸升降式装置10。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由于包括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上设有下层张力控制辊,所述下层张力控制辊包括第一下层张力控制辊和第二下层张力控制辊,所述第一下层张力控制辊和第二下层张力控制辊并列设置在固定支架上,所述第一下层张力控制辊和第二下层张力控制辊的两端通过轴承固定在固定支架上,所述下层张力控制辊的上方设有上层张力控制辊,所述上层张力控制辊包括第一上层张力控制辊和第二上层张力控制辊,因此,在编织过程中,可以持续稳定绷紧布面,防止出现两端布面松弛现象而产生的角度偏离问题。4根张力控制辊及输送传动带轴依靠链轮输送动力。在传送带轴上安装气缸升降式装置,传送带轴表面由颗粒凸起的橡胶材质包裹,增加摩擦力,起到帮助缝编针织传送拉布作用,再通过气压调节阀和气压阀来控制需要时的升降工作。二层织物上表面的2根整门幅控制辊,也安装气缸式升降装置,在重新上布或更换产品规格时,可以调节控制辊高度。4根张力控制辊及动力传送轴依靠传动链轮及齿轮可以和缝编机保持同步速率转动工作。通过控制辊中链轮和张力调节片作用,来进行自动拉角度控制。该装置可以有效避免上下层织物因布面松弛而导致的角度偏离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并且,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气缸升降式装置和所述第二气缸升降式装置均设有气压调节阀和气压阀门,因此,在重新上布或更换产品规格时,可以调节控制辊高度。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上层张力控制辊的下端的一侧设有第一张力控制短棍7,所述下层张力控制辊的下端的另一侧设有第二张力控制短棍8,确保上层织物右端布面张力得到控制,保持角度稳定,布面不松弛,织物下层布面张力控制辊和张力控制短棍协同作用,控制下层布面张力,保持角度稳定,并且,所述上层张力控制辊的一端设有第二橡胶层5,所述下层张力控制辊的另一端设有第三橡胶层,所述第二橡胶层和第三橡胶层的上表面均设有颗粒凸起,从而增加摩擦力,起到帮助缝编针织传送拉布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