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涂层无内胆防绒蓄热纱面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67628发布日期:2019-10-28 23:22阅读:523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涂层无内胆防绒蓄热纱面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面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涂层无内胆防绒蓄热纱面料。



背景技术:

目前,人们冬季穿着的服装大多是保暖类型的,穿上之后只能保持人体体温,而不能自发的发出热量,必须使用额外的东西才能起到发热的作用,并且现有的服装的蓄热面料由于采用的蓄热纱的DPF值偏低,以20/12F为主,同时在织物设计时密度分布不够合理,导致质感和透气性欠佳,面料的保温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针对以上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涂层无内胆防绒蓄热纱面料,解决了现有蓄热面料质感和透气性欠佳,面料的防绒效果和保温效果差的缺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无涂层无内胆防绒蓄热纱面料,包括特定组织结构,所述特定组织结构由六条经纱和两条纬纱交织而成,从左至右分别为第一经纱、第二经纱、第三经纱、第四经纱、第五经纱、第六经纱,从上至下分别为第一纬线和第二纬线,所述特定组织结构循环往四周延伸组成所述面料,所述经纱采用N20D/24F FD FDY,所述纬纱采用N20D/24F SD FDY蓄热纱。

进一步的改进的是:经纱总条数13500条,经密210条/厘米,纬密180条 /厘米,胚布幅宽164cm,面料平方米重38-40g/㎡。

进一步的改进是:沿经纱方向的相邻两特定组织结构之间,设置有一条碳纤维纬线,所述碳纤维纬线的组织点为纬纱一下两上一下两上。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特定组织结构中,第一经纱与第二经纱之间,第三经纱与第四经纱之间,第五经纱与第六经纱之间还分别设置有斜穿的第一碳纤维、第二碳纤维,第三碳纤维,所述第一碳纤维穿过第二经纱与第一纬纱的上交织点的下方,然后经过第三经纱与第二纬纱的下交织点的上方,所述第二碳纤维穿过第四经纱与第一纬纱的上交织点的下方,然后经过第五经纱与第二纬纱的下交织点的上方,所述第三碳纤维以与所述第一碳纤维、第二碳纤维相同的规律向右斜穿。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碳纤维纬线规格为11.1tex。

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增加了原纱的F数,面料的质感更好,所选经纱和纬纱通过所选交织方式交织,透气性能佳,结构排布紧凑,具有较佳的保温效果。

2.通过进一步改进的经密和纬密,增加了面料的质感和强度,保温效果更好。

3.进一步改进设置的碳纤维纬线,可以增加纬向的尺寸稳定定,且利用碳纤维的导电性,可以起到面料防静电的作用,利用在冬装面料上效果尤其明显。

4.进一步改进设置的第一碳纤维、第二碳纤维,第三碳纤维,以斜穿的方式穿过特定组织结构中,结构稳定性更佳,且碳纤维的暴露点较多,可以更好的减少静电。

5.进一步改进选择的碳纤维规格,手感更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特定组织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参考图1,图2,一种无涂层无内胆特定绒蓄热纱面料,包括特定组织结构, 所述特定组织结构由六条经纱和两条纬纱交织而成,从左至右分别为第一经纱 1、第二经纱2、第三经纱3、第四经纱4、第五经纱5、第六经纱6,从上至下分别为第一纬线7和第二纬线8,所述特定组织结构循环往四周延伸组成所述面料,所述经纱采用N20D/24F FD FDY,所述纬纱采用N20D/24F SD FDY蓄热纱,经纱总条数13500条,经密210条/厘米,纬密180条/厘米,胚布幅宽164cm,面料平方米重38-40g/㎡。

本实施例中,沿经纱方向的相邻两特定组织结构之间,还可以设置有一条碳纤维纬线9,所述碳纤维纬线9的组织点为纬纱一下两上一下两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特定组织结构中,第一经纱与1第二经纱2之间,第三经纱3与第四经纱4之间,第五经纱5与第六经纱6之间还可以分别设置有斜穿的第一碳纤维10、第二碳纤维11,第三碳纤维12,所述第一碳纤维10穿过第二经纱2与第一纬纱7的上交织点的下方,然后经过第三经纱3与第二纬纱8 的下交织点的上方,所述第二碳纤维11穿过第四经纱4与第一纬纱7的上交织点的下方,然后经过第五经纱5与第二纬纱7的下交织点的上方,所述第三碳纤维12以与所述第一碳纤维10、第二碳纤维12相同的规律穿行,穿过第六经纱 6与第一纬纱7的上交织点的下方;所述碳纤维纬线规格为11.1tex。

以上所记载,仅为利用本创作技术内容的实施例,任何熟悉本项技艺者运用本创作所做的修饰、变化,皆属本创作主张的专利范围,而不限于实施例所揭示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