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打捞的布料印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39968发布日期:2019-05-11 00:36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打捞的布料印染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印染工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自动打捞的布料印染装置。



背景技术:

布料印染装置就是一种在布料印染工艺中,用于布料印染的装置,在现有的布料印染装置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

1、现有的布料印染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人工打捞印染的布料,这使得现有的布料在进行印染时,效率不高,且不够自动化;

2、现有的布料印染装置在印染布料的过程中,不便于染料与布料充分的接触,进而不利于布料被充分的印染,不便于保证印染布料的质量。

综上所述,需要研究设计一种自动打捞的布料印染装置,以便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打捞的布料印染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的布料印染装置不便于对印染布料进行打捞,且不便于染料与布料充分接触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打捞的布料印染装置,包括印染缸,所述印染缸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滑轮,且滑轮上搭设有链绳,所述链绳的一端与打捞网相连接,且链绳的另一端缠绕于绕绳管上,所述打捞网的下端设置有磁块,且磁块卡合于磁槽内,所述磁槽设置于印染缸的内底端,且印染缸的内底面设置有喷射管,所述喷射管连接于输液软管上,所述印染缸的内部设置有气室,且气室通过进气管贯穿印染缸,所述气室的内部安装有轴杆,且轴杆的上端贯穿散气板安装有散气叶轮,所述散气板设置于印染缸的内底部,且散气板设置有带单向阀的散气孔,所述气室内的轴杆通过蜗轮与蜗杆相连接,且蜗杆连接于电机轴上,所述电机轴连接于无刷电机的前端,且无刷电机安装于印染缸的前侧面,所述电机轴依次贯穿挤压框和印染缸,且电机轴的两端均通过皮带传动结构与内螺纹管相连接,所述挤压框内的电机轴上连接有挤压球,且挤压球与挤压框之间设置有输液软管,所述输液软管贯穿挤压框,且输液软管的外端与印染缸的内部相连接,所述内螺纹管内连接有挤压杆,且挤压杆的外端连接于限位滑槽内,所述限位滑槽内还连接有麻花杆的端部,且麻花杆连接于绕绳管内,所述绕绳管和内螺纹管均通过支撑块连接于印染缸的两侧。

优选的,所述打捞网的结构形状与印染缸内底部的结构完全吻合,且打捞网为多孔镂空结构,并且打捞网上的链绳包括杆体和链体,同时链绳通过杆体与打捞网相连接,链绳搭设于滑轮上。

优选的,所述喷射管上朝向印染缸内部的部位均匀的分布有喷孔,且该喷孔逆时针朝向印染缸内部弧形的切线方向。

优选的,所述输液软管的结构形状为“y”形,且输液软管上均匀的分布有喷射管,并且两者相互贯通。

优选的,所述磁块的轴线与打捞网的轴线共线,且磁块的质量不小于打捞网的质量。

优选的,所述蜗轮采用键连接的方式与轴杆相连接,且轴杆的外侧采用轴承连接的方式与气室和散气板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蜗杆的轴线与电机轴的轴线共线,且两者为一体化结构,并且蜗杆设置于电机轴的中部。

优选的,所述散气板上均匀的分布有带单向阀的散气孔,且散气板设置于印染缸内底部的中心位置。

优选的,所述内螺纹管和绕绳管的内部均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分别与挤压杆和麻花杆相连接,且挤压杆的外端和麻花杆的端部均采用卡合的方式与限位滑槽相连接,并且内螺纹管和绕绳管均采用轴承连接的方式与支撑块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挤压框内的电机轴等角度连接有3个挤压球,且挤压球与挤压框内壁的最短距离不大于输液软管内径的1/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自动打捞的布料印染装置,能便于自动的对印染的布料进行打捞,且能在印染布料时,对染料进行搅拌,有利于对布料进行印染,并且能在印染布料时,通过微气泡原理,使得布料充分的与染料接触,从而能便于进一步的有利于布料的印染:

1、无刷电机、电机轴、皮带传动结构、支撑块、内螺纹管、限位滑槽、绕绳管、挤压杆、麻花杆、链绳、打捞网、磁槽和磁块的设置,能在无刷电机转动时,通过电机轴和皮带传动结构带动内螺纹管转动,并通过限位滑槽对挤压杆和麻花杆进行限位,使得挤压杆稳定的靠近并挤压麻花杆,从而带动绕绳管转动,以便于绕绳管绕卷链绳,有利于升起打捞网,以便于该装置内的布料进行打捞,从而使得该印染装置无须人工打捞布料,生产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

2、无刷电机、电机轴、挤压框、挤压球、输液软管和喷射管的设置,能在该印染装置印染布料时,通过电机轴带动挤压球转动,以便于挤压球和挤压框不断的挤压输液软管,从而使得印染缸内的染料进入喷射管内,并通过喷射管上的喷孔,逆时针沿印染缸内底部的切线喷射,以便于印染缸内形成涡流,有利于布料在印染缸内进行印染;

3、无刷电机、电机轴、蜗轮、蜗杆、轴杆、气室、散气板、散气叶轮、带单向阀的散气孔和进气管的设置,能通过电机轴带动蜗杆转动,进而通过蜗轮带动轴杆转动,从而带动散气叶轮高速转动,并且外接气泵的进气管,能将气体注入气室内,并使得气体通过带单向阀的散气孔进入散气叶轮的下方,使得气体形成气泡,气泡经过散气叶轮时,将被切割,从而形成微小气泡,有利于布料充分的与染料接触,从而能便于进一步的有利于布料的印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主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图1中a点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图4中b点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挤压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图1中c点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印染缸;2、滑轮;3、链绳;301、杆体;302、链体;4、打捞网;5、喷射管;6、输液软管;7、进气管;8、磁块;9、磁槽;10、气室;11、轴杆;12、蜗轮;13、蜗杆;14、电机轴;15、散气板;16、散气叶轮;17、带单向阀的散气孔;18、无刷电机;19、皮带传动结构;20、支撑块;21、内螺纹管;22、限位滑槽;23、绕绳管;24、挤压杆;25、麻花杆;26、挤压框;27、挤压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7,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打捞的布料印染装置,包括印染缸1,印染缸1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滑轮2,且滑轮2上搭设有链绳3,链绳3的一端与打捞网4相连接,且链绳3的另一端缠绕于绕绳管23上,打捞网4的下端设置有磁块8,且磁块8卡合于磁槽9内,磁槽9设置于印染缸1的内底端,且印染缸1的内底面设置有喷射管5,喷射管5连接于输液软管6上,印染缸1的内部设置有气室10,且气室10通过进气管7贯穿印染缸1,气室10的内部安装有轴杆11,且轴杆11的上端贯穿散气板15安装有散气叶轮16,散气板15设置于印染缸1的内底部,且散气板15设置有带单向阀的散气孔17,气室10内的轴杆11通过蜗轮12与蜗杆13相连接,且蜗杆13连接于电机轴14上,电机轴14连接于无刷电机18的前端,且无刷电机18安装于印染缸1的前侧面,电机轴14依次贯穿挤压框26和印染缸1,且电机轴14的两端均通过皮带传动结构19与内螺纹管21相连接,挤压框26内的电机轴14上连接有挤压球27,且挤压球27与挤压框26之间设置有输液软管6,输液软管6贯穿挤压框26,且输液软管6的外端与印染缸1的内部相连接,内螺纹管21内连接有挤压杆24,且挤压杆24的外端连接于限位滑槽22内,限位滑槽22内还连接有麻花杆25的端部,且麻花杆25连接于绕绳管23内,绕绳管23和内螺纹管21均通过支撑块20连接于印染缸1的两侧。

打捞网4的结构形状与印染缸1内底部的结构完全吻合,且打捞网4为多孔镂空结构,并且打捞网4上的链绳3包括杆体301和链体302,同时链绳3通过杆体301与打捞网4相连接,链绳3搭设于滑轮2上,能在打捞网4完全放入印染缸1内后,打捞网4紧贴印染缸1的内底部,这不仅避免了打捞网4影响布料的印染,且能保证在该印染装置进行打捞工作时,打捞网4能够稳定轻松的将布料打捞出,避免了布料滑至打捞网4的下方,并且能避免链体302释放过多长度进入印染缸1内,以免布料缠绕在链体302上。

喷射管5上朝向印染缸1内部的部位均匀的分布有喷孔,且该喷孔逆时针朝向印染缸1内部弧形的切线方向,能便于喷射管5上的喷孔沿逆时针朝印染缸1内部弧形的切线方向喷射染料,有利于印染缸1内的染料形成涡流,有利于布料充分的与印染缸1内的染料接触混合,从而能便于染料吸附在布料上,从而能便于增加布料印染的效率。

输液软管6的结构形状为“y”形,且输液软管6上均匀的分布有喷射管5,并且两者相互贯通,能便于输液软管6均匀的向喷射管5内输送染料,从而能便于该印染装置上的喷射管5具备基本相同的内压力,有利于喷射管5上的喷孔喷射基本相同压力的染料,进而能便于印染缸1内的染料形成稳定的涡流,以便于混合染料与布料。

磁块8的轴线与打捞网4的轴线共线,且磁块8的质量不小于打捞网4的质量,通过磁块8的质量不小于打捞网4质量的设置,保证了磁块8与打捞网4构成结构的重心处于磁块8上,进而能便于在将打捞网4放入印染缸1内后,通过打捞网4的结构形状与印染缸1内底部的结构完全吻合的配合,以及磁块8与磁槽9具有相互吸引力性质,保证了磁块8能稳定的卡合进入磁槽9内,进而保证了打捞网4能够稳定的安置在印染缸1内的实用位置。

蜗轮12采用键连接的方式与轴杆11相连接,且轴杆11的外侧采用轴承连接的方式与气室10和散气板15相连接,能便于蜗轮12稳定的安装在轴杆11上,保证了蜗轮12稳定的带动轴杆11转动。

蜗杆13的轴线与电机轴14的轴线共线,且两者为一体化结构,并且蜗杆13设置于电机轴14的中部,通过蜗杆13和电机轴14轴线共线且一体化的设置,保证了电机轴14在转动时,其连接的蜗杆13能随其同步转动,并且由于蜗杆13设置于电机轴14的中部,使得电机轴14能通过皮带传动结构19稳定的带动2个内螺纹管21同步转动。

散气板15上均匀的分布有带单向阀的散气孔17,且散气板15设置于印染缸1内底部的中心位置,能便于进入气室10内的气体从散气板15上的带单向阀的散气孔17喷出,且能避免染料通过带单向阀的散气孔17回流进入气室10。

内螺纹管21和绕绳管23的内部均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分别与挤压杆24和麻花杆25相连接,且挤压杆24的外端和麻花杆25的端部均采用卡合的方式与限位滑槽22相连接,并且内螺纹管21和绕绳管23均采用轴承连接的方式与支撑块20相连接,能通过限位滑槽22对挤压杆24和麻花杆25进行限位,避免挤压杆24和麻花杆25分别随内螺纹管21和绕绳管23一同转动,进而使得内螺纹管21转动时,能带动挤压杆24移动,且通过挤压杆24的移动带动麻花杆25进行移动,进而使得绕绳管23发生转动。

挤压框26内的电机轴14等角度连接有3个挤压球27,且挤压球27与挤压框26内壁的最短距离不大于输液软管6内径的1/2,挤压框26内的电机轴14等角度连接有3个挤压球27的设置,能便于挤压框26配合挤压球27不断的对输液软管6进行挤压,挤压球27与挤压框26内壁的最短距离不大于输液软管6内径的1/2的设置,能便于在挤压球27与挤压框26在持续不断的对输液软管6进行挤压时,保证输液软管6的两端产生较大的压力差,以便于通过输液软管6具备充分的吸力将印染缸1内的染料吸入喷射管5内,从而能保证该布料印染装置稳定的使用。

工作原理:首先将该自动打捞的布料印染装置安装在使用位置,并接通无刷电机18的电源,再对无刷电机18启停的频率以及正反转的间隔时间进行设置(无刷电机18直接与相关的设备连接,以便于通过该设备直接对无刷电机18进行设置,无刷电机18与相关设备的连接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详述);

然后将染料注入印染缸1内,且将需要印染的布料投入到印染缸1的内部,并将进气管7的外端与气泵连接(气泵为现有设备,且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在此不再详述),再打开无刷电机18的电源,使其正转,从而带动电机轴14正转,电机轴14正转时,将带动挤压框26内的挤压球27转动,从而使得挤压框26和挤压球27对输液软管6不断的挤压,进而使得印染缸1内的染料通过输液软管6输向喷射管5内,并从喷射管5上的喷孔喷向印染缸1的内部,以便于印染缸1内的染料形成涡流,有利于对布料进行印染;

与此同时,电机轴14带动蜗杆13同步转动,进而通过蜗轮12带动轴杆11转动,从而使得散气叶轮16转动,由于气泵的作用,将使得外界的空气不断的通过进气管7进入到气室10内,从而增大气室10内的压强,进而使得进入到气室10内的气体通过带单向阀的散气孔17进入到印染缸1的内部,当气体进入散气叶轮16的下方后,将成为气泡存才,该气泡通过散气叶轮16时,将被散气叶轮16切割,从而形成细小的气泡,进而能便于染料充分的与布料接触,有利于对布料进行印染;

在无刷电机18带动电机轴14正转的过程中,皮带传动结构19将带动内螺纹管21转动(皮带传动结构19有传动皮带和传动盘构成,传动盘键连接于内螺纹管21和电机轴14上,两个传动盘通过传动皮带连接),内螺纹管21在转动时,靠近无刷电机18一端的挤压杆24将不断的靠近麻花杆25的一端(远离无刷电机18一端的挤压杆24将同步的进行移动),直至靠近无刷电机18一端的挤压杆24与麻花杆25的一端接触,此时,该挤压杆24对麻花杆25进行挤压时,将带动绕绳管23转动,从而绕卷链绳3,以便于升起打捞网4,有利于打捞网4对印染的布料进行打捞;

当靠近无刷电机18一端的挤压杆24将麻花杆25的一端完全挤入绕绳管23内后,无刷电机18将开始带动电机轴14反转,从而使得远离无刷电机18一端的挤压杆24不断靠近麻花杆25的另一端,直至两者接触连接,在此过程中,存在时间间隔,可便于工作人员取出打捞网4上的布料,当远离无刷电机18一端的挤压杆24对麻花杆25进行挤压时,将带动绕绳管23反向转动,从而通过打捞网4的重力,使得绕绳管23释放链绳3,直至打捞网4下端的磁块8与印染缸1内的磁槽9卡合后,无刷电机18再进行正转,从而重复上述过程,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为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内容的限制。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