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衣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77050发布日期:2019-11-08 21:42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烘衣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烘干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烘衣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桶式烘衣机一般包括机体,机体上设有上端开口的烘干区和晾衣机构,通常的,晾衣机构包括伸缩杆和晾衣组件,伸缩杆与机体相连接,晾衣组件通过伸缩杆实现下移或上移,从而将挂放在晾衣组件上的衣物置于烘干区内或从烘干区内取出,目前烘衣机的伸缩杆包括外杆和内杆,外杆套接在内杆外侧,内杆可相对外杆伸缩,为了实现内杆的定位,通常在内杆上设置一个弹簧卡销机构,通过在内杆和外杆的管壁上开设定位孔,弹簧卡销贯穿内杆上的定位孔凸出内杆的外缘面,当内杆移动至弹簧卡销穿设于外杆上的定位孔后,便实现锁止,当需要重新调节内杆伸缩的长度时,向内按压弹簧卡销,使其退出外杆的定位孔便实现解锁,可重新调节内杆伸缩的长度。

由于上述结构需要在管壁上开孔,因此难免会对内杆和外杆造成一定损伤,并且操作时需要手动对卡销进行按压,此外由于卡销的受力面积小,按压次数多了难免会使手指感到不适,而且上述结构难以在空间狭窄并或者手指难以触碰的位置进行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烘衣机,该烘衣机的伸缩杆避免破坏管壁,并且对使用空间大小的要求低。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烘衣机,包括机体、机盖和晾衣机构,所述机体设有上端开口的烘干区,所述机盖用于盖合或打开所述烘干区,所述晾衣机构包括伸缩杆和晾衣组件,所述晾衣组件设于所述伸缩杆上。所述伸缩杆包括外杆、内杆、弹簧、驱动件和转动件,所述外杆与所述机体相连接,所述外杆的内侧面上环设有多个开口朝上的锯齿状限位槽,各所述限位槽之间设有与所述外杆轴向平行的导引槽,所述内杆可相对所述机体上下活动地设于所述外杆内,所述晾衣组件与所述内杆相连接,所述弹簧设于所述导引槽的上方,所述内杆穿过所述弹簧,所述驱动件设于所述内杆的下端,所述转动件可转动地套接在所述内杆上,所述转动件外周对应所述导引槽设有多个卡爪,所述驱动件和所述转动件通过所述卡爪可沿所述导引槽上下移动。

所述内杆处于缩回状态时,所述驱动件位于所述导引槽的下方,所述内杆通过所述驱动件带动所述转动件向上移动,使所述卡爪通过所述导引槽上移至所述限位槽的上方并压缩所述弹簧,当释放所述内杆,所述弹簧回弹使所述卡爪转动并卡入所述限位槽,以固定所述内杆伸出的高度,所述内杆再次上移使所述驱动件在所述弹簧的作用下驱使所述转动件上移并转动,当释放所述内杆时,所述卡爪向下通过所述导引槽,以使所述内杆缩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烘衣机当需要调节内杆伸缩长度时,只需向外拉动内杆使转动件上移,当释放内杆便可将卡爪卡入限位槽中,从而实现内杆的定位,使内杆固定伸出的长度,当重新拉动内杆时,驱动件上移将位于限位槽中的卡爪向上推离限位槽,在拉动内杆的过程中,结合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同时驱使卡爪向靠近导引槽的方向转动,当释放内杆时,卡爪向下通过导引槽,实现解锁,允许内杆、驱动件和转动件下移,从而完成内杆的缩回,上述伸缩杆的伸缩方式操作简单,与采用按压弹性卡销的限位方式相比,本发明可降低手部的疲劳强度,操作时手部更舒适,而且在空间窄小的位置也能触发伸缩杆的伸缩功能,操作的局限性较小,此外,本发明不需要在内杆和外杆的管壁上开设定位孔,避免破坏管壁。

进一步的,所述伸缩杆还包括一衬套,所述衬套固定设置在所述外杆与所述内杆之间,所述衬套的内侧面上固定连接有定位套,所述限位槽和所述导引槽形成于所述定位套上,每个所述限位槽分别由位于所述定位套上端的第一棘齿和第二棘齿组合而成。由于外杆长度较长,不管在成型时加工出限位槽和导引槽还是在成型后加工限位槽和导引槽都是具备一定难度的,通过先在衬套上加工出具有限位槽和导引槽的定位套,再将衬套装配在外杆内,可降低外杆的成型难度。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件上端对应所述卡爪环设有多个锥形齿,各所述锥形齿间形成有卡槽,各所述卡槽分别对应一个所述导引槽,每一所述卡爪可分离地卡入对应的一个所述卡槽内,上述卡槽与卡爪活动配合,一方面实现了驱动件驱使转动件上移,另一方面在实现内杆缩回的过程中,在弹簧的作用下,上述卡槽可通过卡爪驱使转动件上移并转动,从而引导卡爪转向导引槽。

进一步的,所述导引槽形成于一个所述限位槽的所述第二棘齿以及相邻一个所述限位槽的所述第一棘齿之间,在垂直于所述内杆轴线的平面上,所述第一棘齿的齿尖投影位于所述锥形齿的齿根投影靠近所述内杆轴线的一侧,使得所述卡爪通过所述导引槽时与所述第一棘齿的侧部接触。上述设置可保证卡爪上移后释放时能顺利沿第一棘齿的齿面卡入限位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伸缩杆还包括限位轴段,所述限位轴段连接于所述驱动件的下端,所述限位轴段可随所述内杆上下活动地置于所述外杆内,所述限位轴段的外径大于所述衬套的内径,向上拉动所述内杆时,当所述限位轴段的上端抵靠在所述衬套的下端面时,所述内杆到达最大的拉动幅度。通过设置限位轴段可限制内杆拉动的幅度,避免拉动过度出现结构上的错位而卡死的现象。

进一步的,所述外杆与所述限位轴段移动配合,且所述外杆与所述限位轴段之间为非圆形配合,也就是确保内杆、驱动件只可相对外杆轴向移动,而不可转动,保证卡槽与限位槽之间的位置关系,保证卡爪与卡槽、限位槽之间的配合不会错位,使内杆上下移动顺畅,定位顺利。优选的,所述外杆与所述限位轴段的形状可以是相适配的椭圆形、方形等。

进一步的,所述伸缩杆还包括管套,所述管套套接在所述外杆的端部外侧,所述管套中部设有供所述内杆穿过的过孔,所述管套围绕所述过孔设有向下伸进所述衬套内侧的连接筋,所述弹簧上端与所述连接筋相连接,设置管套可用于安装弹簧,并且可防止异物进入外杆。

进一步的,所述伸缩杆还包括连接轴段和固定环,所述连接轴段连接于所述驱动件的上端,所述连接轴段插入所述内杆下端,所述固定环套接在所述内杆的外侧,所述固定环、所述内杆和所述连接轴段铆接,所述固定环下端面与所述内杆的外缘面之间形成限位台阶,所述限位台阶的外径小于所述弹簧的内径,所述转动件可上下活动地设于所述限位台阶与所述驱动件之间。上述设置方式采用分段组合的结构,其有利于结构的形成,便于生产加工以及维修,当然,所述内杆、驱动件和限位台阶可设置为一体结构,以简化组装的过程,转动件可在限位台阶与驱动件之间上下活动,使得内杆解锁时需要移动一定的虚位才能促使转动件移动,防止内杆意外解锁。

进一步的,所述衬套外缘面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向外侧延伸的凸沿,所述凸沿侧部与所述外杆的内缘面紧密配合,和整个衬套外缘面与外杆内缘面紧密配合的方式相比,上述设置降低衬套与外杆之间的移动摩擦力,有利于衬套的安装与拆卸,不会由于衬套与外杆配合过紧而难以安装或者无法拆卸。

进一步的,所述导引槽自下往上向内侧收缩,上述设置可供卡爪上移时能顺利的导引进导引槽、以及下移时能顺利通过导引槽释放驱动件,起导向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卡爪的下端面设置为由内至外向下侧倾斜的斜面,与卡爪下端面为平面的设置方式相比,上述设置方式的卡爪下端面位于与驱动件上端接触位置的高度高于与限位槽接触位置的高度,可使卡爪卡在限位槽后,拉动内杆时需要上移一定距离后才能使驱动件触发卡爪,可避免使用过程中内杆被意外的拉动一小距离便使驱动件触发卡爪而脱离限位槽实现解锁,因此可提高内杆锁止时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烘衣机伸缩杆缩回时的立体图;

图2为烘衣机伸缩杆伸出时的立体图;

图3为伸缩杆的立体图;

图4为伸缩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伸缩杆省略外杆后的局部视图;

图6为伸缩杆的剖视图1;

图7为伸缩杆的剖视图2;

图8为定位套与衬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定位套与衬套的局部视图;

图10为转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内杆缩回,驱动件位于定位套下方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向上拉动内杆使卡爪位于导引槽上方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释放内杆使卡爪卡止于限位槽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重新向上拉动内杆使卡爪位于导引槽上方时用于解锁内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烘衣机,其包括机体100、机盖200和晾衣机构,所述机体100设有机壳101、内胆102和烘干装置,内胆102装配在机壳101内,内胆102设有上端开口的烘干区103,所述机盖200用于盖合或打开所述烘干区103,内胆102上设有连通烘干区103的进风结构,烘干装置通过进风结构向烘干区103内输送热风,所述晾衣机构包括伸缩杆301和晾衣组件,所述伸缩杆301与机体100相连接,所述晾衣组件设于伸缩杆301上由所述伸缩杆301实现上下移动,使挂放在晾衣组件上的衣物下移至烘干区103内,或者上移从烘干区103内取出。

所述伸缩杆301设于烘干区103的相对两侧,所述晾衣组件包括与两侧伸缩杆301连接的晾衣杆302、以及可拆卸挂设在所述晾衣杆302上的挂衣层架303,为了便于挂放衣物,所述晾衣杆302上设有多个沿其轴向分布的挂衣孔302a。设置晾衣杆302一方面可用于挂放衣物,另一方面可充当提手的作用,拉动提手便可实现伸缩杆301的升降功能。上述挂衣孔302a可用于挂载日常使用的衣架,可提高其实用性和通用性。

参见图2至图8,所述伸缩杆301包括外杆1、衬套2、管套3、内杆4、驱动组件5、固定环9和转动件6,所述外杆1与机体100相连接,所述外杆1套设在所述内杆4的外侧,所述内杆4可相对外杆1内外伸缩,所述衬套2固定设置在所述外杆1与内杆4之间,所述衬套2外缘面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向外侧延伸的凸沿21,所述凸沿21侧部与所述外杆1的内缘面紧密配合,和整个衬套2外缘面与外杆1内缘面紧密配合的方式相比,上述设置降低衬套2与外杆1之间的移动摩擦力,有利于衬套2的安装与拆卸,不会由于衬套2与外杆1配合过紧而难以安装或者无法拆卸。所述管套3套接在所述外杆1的端部外侧,所述管套3中部设有供所述内杆4穿过的过孔31,所述管套3围绕所述过孔31设有向下伸入所述衬套2内腔的连接筋32。

参见图4至图9,所述连接筋32上套接有弹簧7,其固定端与所述连接筋32相连接,所述弹簧7套设在所述内杆4外侧,所述衬套2的内缘面位于所述弹簧7的下侧设有中空的定位套8,所述定位套8位于靠近所述弹簧7自由端的一侧环设有多个锯齿状限位槽83,每个所述限位槽83分别由位于所述定位套8端部的第一棘齿81和第二棘齿82组合而成,且各所述限位槽83之间分别设有导引槽84,所述导引槽84与内杆4轴向平行。所述导引槽84形成于一个所述限位槽83的所述第二棘齿82以及相邻一个所述限位槽83的所述第一棘齿81之间,由于外杆1长度较长,不管在成型时加工出限位槽83和导引槽84还是在成型后加工限位槽83和导引槽84都是具备一定难度的,通过先在衬套2上加工出具有限位槽83和导引槽84的定位套8,再将衬套2装配在外杆1内,可降低外杆1的成型难度。

参见图4至图7,所述内杆4穿设于所述定位套8和所述弹簧7中,所述驱动组件5包括驱动件51、连接轴段52和限位轴段53,所述连接轴段52连接于所述驱动件51的上端,所述限位轴段53连接于所述驱动件51的下端,所述连接轴段52插入所述内杆4下端,所述固定环9套接在所述内杆4的外侧,所述固定环9、所述内杆4和所述连接轴段52通过铆钉或插销连接,所述固定环9下端面与所述内杆4的外缘面之间形成限位台阶90,所述限位台阶90的外径小于所述弹簧7的内径。上述设置方式采用分段组合的结构,其有利于结构的形成,便于生产加工以及维修,当然,所述内杆4、驱动件51和限位台阶90可设置为一体结构,以简化组装的过程。或者,所述固定环9与内杆4为一体结构,例如通过焊接连接后再与所述连接轴段52铆接。

参见图4和图5,所述驱动件51的外径大于所述内杆4的外径,且可随所述内杆4进入所述定位套8,所述驱动件51位于靠近所述限位台阶90的一侧环设有多个锥形齿511,各所述锥形齿间形成有卡槽512,各所述卡槽512分别对应一个所述导引槽84。

参见图4至图7、图10,所述转动件6包括连接套61和环设有于所述连接套61外缘面的多个卡爪62,所述连接套61可转动地套设在所述连接轴段52上且限位于所述驱动件51和所述限位台阶90之间,所述连接套61、所述内杆4、所述驱动件51、所述定位套8、所述弹簧7位于同一轴线上,所述连接套61的外径大于所述弹簧7的内径,所述多个卡爪62分别向所述驱动件51的方向延伸,每一所述卡爪62可分离地卡入对应的一个所述卡槽512内,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提高操作的可靠性和顺畅度,驱动件51和定位套8设置成卡爪62位于卡槽512时必定能向上通过导引槽84。

参见图11至图14所示,所述内杆4通过所述驱动件51带动所述转动件6向上移动,使所述卡爪62通过所述导引槽84上移至所述限位槽83的上方并压缩所述弹簧7,当释放所述内杆4时,所述弹簧7回弹使所述卡爪62转动并卡入所述限位槽83,以固定所述内杆4伸出的高度,所述内杆4再次上移使所述驱动件51在所述弹簧7的作用下驱使所述转动件6上移并转动,当释放所述内杆4时,所述卡爪62向下通过所述导引槽84,以使所述内杆4缩回。

参见图4至图7,所述限位轴段53可随所述内杆4上下活动地置于所述外杆1内,所述限位轴段53的外径大于所述衬套2的内径,向上拉动所述内杆4时,当所述限位轴段53的上端抵靠在所述衬套2的下端面时,所述内杆4到达最大的拉动幅度。通过设置限位轴段53可限制内杆4拉动的幅度,避免拉动过度出现结构上的错位而卡死的现象。此外,当内杆4拉动至限位台阶90上端抵靠在连接筋32的下端时,内杆4到达最大的拉动幅度,从而进一步确保不会拉动过度而出现错位。

参见图4至图7,所述外杆1与所述限位轴段53移动配合,且所述外杆1与所述限位轴段53之间为非圆形配合,也就是确保内杆4、驱动组件5只可相对外杆1轴向移动,而不可转动,保证卡槽512与限位槽83之间的位置关系,保证卡爪62与卡槽512、限位槽83之间的配合不会错位,使内杆4上下移动顺畅,定位顺利。优选的,所述外杆1与所述限位轴段53的形状可以是相适配的椭圆形、方形等。

如图4所示,在垂直于所述内杆4轴线的平面上,所述第一棘齿81的齿尖投影位于所述锥形齿的齿根投影靠近所述内杆4轴线的一侧,使得所述卡爪62通过所述导引槽84时与所述第一棘齿81的侧部接触,上述设置可保证卡爪62上移后释放时能顺利沿第一棘齿81的齿面卡入限位槽83内。所述导引槽84自下往上向内侧收缩,上述设置可供卡爪62上移时能顺利的导引进导引槽84、以及下移时能顺利通过导引槽84释放驱动件51,起导向作用。

如图11所示,所述内杆4处于缩回状态时,所述驱动件51位于所述定位套8的下方,向上拉动所述内杆4,所述驱动件51向上通过所述定位套8,如图12所示,使得所述卡槽512带动所述卡爪62向上通过所述导引槽84并移动至所述导引槽84的上方,同时所述连接套61的上侧抵顶在所述弹簧7的自由端上;释放所述内杆4,所述驱动件51下移,如图13所示,所述卡爪62随即下移与所述第一棘齿81接触,且沿所述第一棘齿81的齿面移动并卡止于对应所述限位槽83中,所述限位台阶90限位在所述连接套61的上侧,从而锁定内杆4以固定其当前的伸缩长度。

当再次向上拉动所述内杆4,如图14所示,所述锥形齿511上移使其位于朝向对应第一棘齿81外侧的齿面与卡爪62接触,促使所述卡爪62向上脱离所述限位槽83,并沿所述锥形齿511的齿面转动至对应的所述导引槽84上方,释放所述内杆4,所述卡爪62随即下移与所述第二棘齿62接触,且沿所述第二棘齿82的齿面向下侧移动并通过所述导引槽84,使得所述驱动件51向下通过所述定位套8且移至所述定位套8的下侧,回到图11所示的状态,实现内杆4的解锁并将其缩回。

参见图10至图14,所述卡爪62的下端面设置为由内至外向下侧倾斜的斜面,与卡爪62下端面为平面的设置方式相比,上述设置方式的卡爪62下端面位于与锥形齿511接触位置的高度高于与限位槽83接触位置的高度,可使卡爪62卡在限位槽83后,拉动内杆4时需要上移一定距离后才能使驱动件51触发卡爪62,可避免使用过程中内杆4被意外的拉动一小距离便使锥形齿511触发卡爪62而脱离限位槽83实现解锁,因此可提高内杆4锁止时的可靠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伸缩杆301需要调节内杆4伸缩长度时,只需向外拉动内杆4使转动件6上移,当释放内杆4便可将卡爪62卡入限位槽83中,同时利用限位在转动件6上侧的限位台阶90实现内杆4的定位,使内杆4固定伸出的长度,当重新拉动内杆4时,驱动件51上移将位于限位槽83中的卡爪62向上推离限位槽83,同时在拉动内杆4的过程中,在锥形齿511的导引及弹簧7的弹力作用下,卡爪62向靠近导引槽84的方向转动,当释放内杆4时,卡爪62沿第二棘齿82的齿面向下滑入导引槽84,实现解锁,允许驱动件51通过定位套8向下移至定位套8的下侧,完成内杆4的缩回,上述伸缩杆301的伸缩方式操作简单。与采用按压弹性卡销的限位方式相比,本发明可降低手部的疲劳强度,操作时手部更舒适,而且在空间窄小的位置也能触发伸缩杆301的伸缩功能,操作的局限性较小,此外,本发明不需要在内杆4和外杆1的管壁上开设定位孔,避免破坏管壁。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发明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