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剪毛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02297发布日期:2020-03-17 15:42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剪毛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品后期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效剪毛机。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衣服不再只是遮身庇体保暖的作用,越来越来的衣物开始追求时尚美感,现有织布在编织完成后通常需要通过剪毛机对布料表面的绒毛进行修剪,以使得布料表面平整、光滑、提高织布本身的美观效果,同时也满足客户的要求,尤其是绒类织品。绒类织品经织造、解捻或起毛后,其表面的毛绒纤维长短不一,有时需要将毛绒剪平,使其表面平针。

由于绒毛附着在织物表面,其绒毛的朝向不同,甚至部分绒毛在传送过程中埋伏在其他绒毛之间,使得织物表面绒毛的高度不一,在剪毛机修剪的过程中,出现毛面不清、不平整、剪不断等现象,从而影响生产质量和效率。

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剪毛机,通过在剪毛装置前设置刷毛装置,拉出埋伏在织品表面的绒毛,理顺绒毛的方向,有利于剪毛装置将绒毛剪平。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高效剪毛机,包括机架和设置于机架上的剪毛装置以及多根转动设置于机架上的张力辊,所述张力辊设置于剪毛装置前,所述剪毛装置前方设置有刷毛装置,所述刷毛装置包括转动设置于机架上的刷毛辊和设置于刷毛辊朝向织品传送方向一侧的吸毛机构,所述刷毛辊与织品的绒毛面抵触,所述吸毛机构包括开口朝向织品绒毛面的吸毛罩和设置于吸毛罩背离织品一侧的抽风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张力辊对织品进行张紧从而使得织品能够平整的传送,通过设置剪毛装置对织品的绒毛进行修剪,从而使得织品表面平整;通过在剪毛装置前方设置刷毛装置,利用刷毛辊拉出埋伏在其他绒毛内的绒毛,并对附着掺杂在绒毛内的灰尘、毛絮进行梳理,利用吸毛机构,抽风管产生的吸力在吸毛罩的导向下产生定向的吸力,使得受到吸力的织品上的绒毛朝向吸毛罩一侧竖立,即使得织品上的绒毛朝向一致,便于剪毛装置在修剪时对绒毛进行平整的修剪。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刷毛辊设置于剪毛装置前方两根张力辊之间,所述吸毛机构设置于剪毛装置前方最后一根张力辊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刷毛装置设置于剪毛装置前方的两根装置之间,避免被刷毛装置梳理后的织品绒毛面受到张力辊的张紧挤压再次不平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吸毛罩的截面呈l型,所述吸毛罩内部设有隔风板,所述隔风板将吸毛罩分隔成吸毛腔和吸尘腔,所述吸毛腔朝向张力辊,所述吸尘腔位于刷毛辊下方,所述抽风管位于吸毛腔下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吸毛罩内设置隔风板,通过隔风板的阻隔将吸毛罩分隔成吸毛腔和吸尘腔,抽风管位于吸毛腔下方,使得吸毛腔的吸力大于吸尘腔的吸力,保证织品表面的绒毛被吸出朝向同一个方向,刷毛辊下设置吸尘腔对刷毛刷刷出的毛絮、灰尘等进行吸除。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剪毛装置包括转动设置于机架上的初剪辊和设置于初剪辊背离刷毛装置一侧的终剪机构,所述终剪机构包括多个旋转设置的旋转刀头和设置于旋转刀头背离织品绒毛面的驱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初剪辊和终剪机构,对织品绒毛进行双重修剪,从而提高绒毛修剪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固定设置于旋转刀头一侧中心的连接轴和固定设置于连接轴背离旋转刀头一侧的齿盘,多个所述齿盘共同啮合有链条,其中一个所述齿盘背离连接轴的一侧设有驱动电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齿盘和链条,使得多个旋转在驱动组件的带动下同步旋转,通过设置驱动电机,使得齿盘在链条的啮合带动下发生旋转。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多个所述旋转刀头的中心连线与初剪辊的轴线呈锐角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旋转刀头呈斜线分布,从而使得相邻两个旋转刀头之间对绒毛的修剪互不干涉影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旋转刀头的直径和大于初剪辊的长度,所述旋转刀头的直径小于相邻两个旋转刀头之间的间距。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旋转刀头的之间从而使得相邻两个旋转刀头对位于两者之间的绒毛共同进行修剪,避免处于旋转刀头边界的绒毛由于与旋转刀头接触的时间过短而导致修剪不彻底。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剪毛装置还包括除尘机构,所述除尘机构包括开口朝向织品毛绒面的除尘罩和吸尘管,所述除尘机构位于初剪辊朝向终剪机构一侧,所述终剪机构位于除尘罩下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除尘机构对初剪辊剪出的绒毛进行吸除,避免散落在织品表面的绒毛影响终剪机构对绒毛的修剪;对终剪机构剪出的绒毛进行吸除,保证织品绒毛面的整洁。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通过在剪毛装置前设置刷毛装置,拉出埋伏在织品表面的绒毛,理顺绒毛的方向,有利于剪毛装置将绒毛剪平;通过将刷毛装置设置于张力辊末端,从而避免经梳理后的织品在后期传送过程中,再次受到挤压而不平整;通过设置初剪辊和终剪机构,使得绒毛经过多次修剪后,提高织品表面的平整度;通过在初剪辊和终剪机构之间设置除尘机构,避免散落在织品表面的绒毛影响终剪机构对绒毛的修剪,同时保证织品绒毛面的整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主要显示了刷毛装置与张力辊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主要显示了吹边装置的组成;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剖视图,主要显示了剪毛装置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

图5是图4中a部放大图。

图中,1、机架;11、防尘箱;2、张力辊;3、剪毛装置;31、初剪辊;311、剪毛电机;32、终剪机构;321、旋转刀头;322、驱动组件;3221、连接轴;3222、齿盘;3223、链条;3224、驱动电机;33、除尘机构;331、除尘罩;332、吸尘管;4、吹边装置;41、吹边管;42、吸布管;421、转轴;4211、进气槽;422、套管;4221、吸气槽;4222、端管;4223、中管;423、抽气管;424、旋转电机;425、主动齿轮;426、从动齿轮;5、刷毛装置;51、刷毛辊;511、转动电机;52、吸毛机构;521、吸毛罩;5211、吸毛腔;5212、吸尘腔;522、抽风管;523、隔风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高效剪毛机,包括机架1和设置于机架1上的剪毛装置3以及多根转动设置于机架1上的张力辊2,张力辊2设置于剪毛装置3前,为保证张力辊2能够对织品进行张紧,张力辊2间隔连接有电机,从而使得织品能够平整的传送。为保证向剪毛装置3传送的织品的平整度,张力辊2之前设有吹边装置4,通过吹边装置4将卷边的织品进行吹平,从而保证织品全方位的被剪毛装置3修剪。

参照图2和图3,吹边装置4包括平行设置于张力辊2前端的吸布管42和设置于吸布管42两端的吹边管41,吸布管42的两端开设有多个吸气槽4221,两根吹边管41的出气口相背设置分别朝向织品两侧。吹边管41连接有气泵(图中为显示)将翻折的布边朝向两侧吹平,吹平后的布料在吸气槽4221吸力的作用下吸附在吸布管42的两端,从而使得布料保持平整的状态朝向张力辊2一侧输送。

参照图2和图3,为避免卷边的织品一直吸附在吸布管42上,从而影响织品的传送和吹边管41对卷边的吹平,吸布管42包括与机架1转动连接的转轴421和套设在转轴421外侧的套管422,吸气槽4221开设于套管422两端;转轴421内部中空且两端连通有抽气管423,转轴421的两端通过油封与抽气管423转动连接,抽气管423连接有抽气机。转轴421的两端沿其周向开设有多个进气槽4211(图中显示为四个),转轴421的一端连接有旋转电机424,转轴421在旋转电机424的带动下高速转动,从而使得转轴421上的进气槽4211随转轴421而转动,进气槽4211在旋转过程中间隔与吸气槽4221相连通,使得吸气槽4221间隔产生吸力对织品进行吸附。

参照图3,为避免抽气管423的设置影响转轴421的转动,转轴421的一端同轴固定有从动齿轮426,旋转电机424的输出轴对应从动齿轮426固定设有主动齿轮425,主动齿轮425与从动齿轮426啮合,从而使得旋转电机424的转动带动转轴421转动。为降低纺织品与套管422之间的磨损,套管422包括设置吸气槽4221的端管4222和转动设置于两个端管4222之间的中管4223,两个端管4222与机架1固定连接,从而使得吸气槽4221朝向织品的方向不变,从而使得转轴421转动时,吸气槽4221能够固定间隔时间产生吸力;中管4223与端管4222转动连接,使得织品在中管4223上传送时,能够将织品与中管4223的硬摩擦转换成滑动摩擦。

参照图1和图2,为保证织品的绒毛面被剪毛装置3修剪后保持平整,沿织品传送方向末端的两根张力辊2之间设有刷毛装置5,刷毛装置5包括转动设置于机架1上的刷毛辊51和设置于刷毛辊51朝向织品传送方向一侧的吸毛机构52,其中刷毛辊51与织品的绒毛面抵触,刷毛辊51可根据织品的工艺需求选择软毛刷或钢丝刷。刷毛辊51的一端设有转动电机511,通过转动电机511带动刷毛辊51转动,从而使得刷毛辊51对织品的绒毛进行拉伸、梳理。

参照图2,吸毛机构52包括开口朝向织品绒毛面的吸毛罩521和设置于吸毛罩521背离织品一侧的抽风管522,抽风管522连接有抽风机,抽风机产生的吸力通过抽风管522传递并在吸毛罩521的导向下产生定向的吸力,从而使得织品上的绒毛朝向一致,便于剪毛装置3在修剪时对绒毛进行平整的修剪。吸毛罩521的截面呈l型且吸毛罩521内部设有隔风板523,隔风板523将吸毛罩521分隔成吸毛腔5211和吸尘腔5212,其中吸毛腔5211朝向张力辊2且风管位于吸毛腔5211下方,从而使得吸毛腔5211的吸力大于吸尘腔5212的吸力,保证织品表面的绒毛被吸出朝向同一个方向,而刷毛辊51下设置吸尘腔5212对刷毛辊51刷出的毛絮、灰尘等进行吸除。

参照图1和图4,为提高剪毛装置3的修剪效果,剪毛装置3包括转动设置于机架1上的初剪辊31和设置于初剪辊31背离刷毛装置5一侧的终剪机构32,初剪辊31的一端同轴设有剪毛电机311。终剪机构32包括多个旋转设置的旋转刀头321和设置于旋转刀头321背离织品绒毛面的驱动组件322;通过设置初剪辊31和终剪机构32,对织品绒毛进行双重修剪,从而提高绒毛修剪的效果。

参照图1和图4,剪毛装置3还包括除尘机构33,除尘机构33包括开口朝向织品毛绒面的除尘罩331和吸尘管332,除尘机构33位于初剪辊31朝向终剪机构32一侧,除尘机构33对初剪辊31剪出的绒毛进行吸除,避免散落在织品表面的绒毛而影响终剪机构32对绒毛的修剪。终剪机构32位于除尘罩331下方,对终剪机构32剪出的绒毛进行吸除,保证织品绒毛面的整洁。

参照图4和图5,驱动组件322包括固定设置于旋转刀头321一侧中心的连接轴3221和固定设置于连接轴3221背离旋转刀头321一侧的齿盘3222,多个齿盘3222共同啮合有链条3223,位于一端的一个齿盘3222背离连接轴3221的一侧设有驱动电机3224,通过齿盘3222与链条3223的啮合,使得驱动电机3224转动时带动多个旋转刀头321同步旋转。机架1对应驱动组件322设有防尘箱11,连接轴3221与防尘箱11转动连接且其背离旋转刀头321的一端置于防尘箱11内,故而使得齿轮和链条3223位于防尘箱11内部,避免除尘罩331在吸取被剪断的绒毛时,绒毛在上升过程中卡滞在驱动组件322内,从而影响驱动组件322驱动旋转刀头321转动。

参照图4,为避免位于旋转刀头321边缘的绒毛,由于与旋转刀头321的接触时间过短而未能被更好地修剪,多个旋转刀头321的中心连线与初剪辊31的轴线呈锐角设置,且旋转刀头321的直径和大于初剪辊31的长度,旋转刀头321的直径小于相邻两个旋转刀头321之间的间距,使得相邻两个旋转刀头321对位于两者之间的绒毛共同进行修剪,同时保证相邻两个旋转刀头321之间对绒毛的修剪互不干涉影响。

本实施例的实施过程为:当织品从上一工序向剪毛装置3进行传送时,织品的卷边先经过吹边装置4吹平,在吹边管41的吹动下,织品的卷边向两侧展平,转轴421在旋转电机424的带动下高速转动,当进气槽4211与吸气槽4221相互连通时,织品被吸气槽4221吸附,从而保证被吹平的卷边能够保持展平状态。

被吹边装置4吹平的织品在多个张力辊2的作用下,拉紧并保持平整地向剪毛装置3传送,织品在张力辊2上传递时,织品的绒毛面受刷毛装置5的作用,埋伏在其内部的绒毛被拉伸,附着在绒毛表面的毛絮灰尘等,在吸尘腔5212的作用下被吸入吸毛罩521内并通过抽风管522排出;被刷毛辊51梳理过的织品,其表面的绒毛受吸毛腔5211内吸力的作用保持朝向吸毛腔5211一侧梳理,从而使得织品上的绒毛朝向一致。

经刷毛装置5梳理后的织品在张力辊2的导向下朝向剪毛装置3传送,织品先经过初剪辊31的修剪,其表面大量的绒毛被高速旋转的初剪辊31上的刀片剪切,经初次修剪后的织品在除尘罩331的作用下,其被剪切后散落在织品表面的绒毛碎屑被吸尘管332吸除,织品在传送的过程中经过终剪机构32,在多个旋转刀头321的作用下,部分残余未被修剪的绒毛被旋转刀头321修剪,修剪后的绒毛再次被吸尘管332吸除,从而得到修剪彻底且表面整洁的织品。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