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来去缝工艺的顶出止口辅助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03809发布日期:2020-05-01 21:53阅读:1009来源:国知局
基于来去缝工艺的顶出止口辅助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服装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来去缝工艺的顶出止口辅助工具。



背景技术:

来去缝是一种常见的面料缝合结构,这种缝合方法是先将两层布片正面朝外对齐,以0.5厘米的缝份宽度进行缝合,同时修剪缝份至0.3厘米,或者是采用拷边工艺至0.3厘米,然后翻转使两层布的正面朝里,缝边用手抠齐后再沿边0.5-1.2厘米车第二道线;来去缝被广泛地应用到轻薄面料的缝制中,在无里布和透视面料的情况下代替三线包缝。但很多面料如真丝、雪纺等在翻转后缝份会发生卷曲、不平整,手工很难扣齐缝份,这使得缝制既费时费力,缝制效果又不好。在长期的服装加工业的发展过程中,来去缝工艺在暗缝后都需要对缝份进行修剪和熨烫,以防止在后续的正面车缝过程中发生卷曲;但是这样在实际的批量化生产中就会非常的影响效率,但是没有很好的扣齐缝份的话,缝制起来费时费力且缝制效果也不好。

如申请号为201822012059.9的文件中公开了一种来去缝缝份顶出装置,其包括设置在缝纫机工作台上的定位板,及定位板上设置的顶出杆,和顶出杆顶部安装的顶出圆片。顶出杆把顶出圆片送到送布牙前方,顶出圆片夹在待辑线的两层面料中间,把缝份平整顶出;起到不扭曲不翻转的作用;但是圆片明显是依靠与桌面形成夹持来压紧止口,但是这样在实际生产中很容易卡壳,因为缝份上的边缘参差不齐,并且骨位的厚度并不一定很均匀,所以直接用顶出圆片压紧缝份,将会使得下层布料难以送入到辑线位,并且对于操作人员来说,顶出杆直接限制了工作人员的收料;所以,亟需一种能够很好顶出止口的辅助装置,并且此装置应适用多种厚度止口的结构,还得方便工作人员进行车缝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来去缝工艺的顶出止口辅助工具,用以解决在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顶出止口工具缺乏,而现有的工具会紧压布匹造成损害,且顶出杆限制工作人员收料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来去缝工艺的顶出止口辅助工具,用于固定在工作台面上,与缝纫设备配合使用,包括设置在缝纫机工作台上的定位柱,所述定位柱连接有引导片,所述引导片的另一端设置有顶出板,所述顶出板的前端设置有第一沉槽,所述顶出板夹在两层面料中间,止口的骨位容置于所述第一沉槽内,所述顶出板将止口两侧缉线的布料平整顶出,且所述引导片挂载车缝后的衣料。

作为优选,所述顶出板包括底板和弹性板,所述底板与所述引导片固定连接,所述弹性板的一端与所述底板的靠近所述引导片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底板紧贴;且所述底板靠近止口的一端呈台阶式结构,形成第一台阶面和第二台阶面,所述弹性板与所述第二台阶面紧贴,且与所述第一台阶面形成所述第一沉槽。

作为优选,所述弹性板的一端与所述底板通过定位螺栓连接,且所述弹性板采用金属薄片制成,形成所述弹性板以所述定位螺栓为支点而翘起的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弹性板的厚度为0.25-0.35mm。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沉槽的槽深为0.5-1.5cm。

作为优选,所述引导片包括有第一倾斜角度的第一引导部,以及第二倾斜角度的第二引导部,且所述第二引导部的一端与所述定位柱连接,所述第二引导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引导部连接,所述第一引导部的另一端设置有顶出板;其中,所述第一倾斜角度小于所述第二倾斜角度。

作为优选,所述引导片的一端与所述定位柱设置有连接螺栓进行连接,且所述引导片设置有调节槽,以形成所述引导片可沿车缝方向调节的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定位柱的底端连接有安装底板,所述安装底板固定在所述工作台面上;且所述安装底板还设置有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底板沿所述车缝方向延伸以至与所述顶出板平齐。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底板与所述顶出板平齐的一端连接有定规,所述定规用于调节面料的缝制位置。

作为优选,所述定规与所述第一底板通过紧固螺钉连接,以形成所述定规可绕所述紧固螺钉旋转的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现有技术中,来去缝的工艺基本包括有三个步骤,一是在布料反面进行第一车缝;二是将止口进行熨烫,使其平整不卷曲;三是在布料的正面进行第二道车缝隐藏止口,使得整个布料有一个美观平整的车缝线;而对于第二道工序——将止口进行熨烫、使其平整这个工艺非常的耗时,对于规模化生产时一种限制,而不熨烫的话也没有好的手段将止口顶出,且现有的辅助工具在生产化操作时,只是为了将止口进行压紧,却会对布匹的进线造成阻碍,反倒是会影响工作效率,且很容易偏角,对厚度不一样的骨位不能很好的适应,使得车缝出来后还是有卷曲;

而在本发明中,公开一种基于来去缝工艺的顶出止口辅助工具,该辅助工具固定在工作台面上,与缝纫设备配合使用,包括设置在缝纫机工作台上的定位柱,定位柱连接有引导片,引导片的另一端设置有顶出板,顶出板的前端设置有第一沉槽,顶出板夹在两层面料中间,止口的骨位容置于第一沉槽内,且引导片挂载车缝后的衣料;第一沉槽的上下两端就将止口两侧缉线的布料顶出,然后止口的骨位可以在第一沉槽中经过,所以这样顶出的止口非常的平整,在车缝后就非常的美观,相对于传统工艺就省去了第二步的熨烫步骤,且能够达到熨烫后的车缝效果,不仅如此,还设置了引导片来方便车缝后的布料挂载,不会影响工作人员的操作,非常的实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的正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顶出板结构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的弹性板翘起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的工作时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1、定位柱;11、连接螺栓;12、调节槽;2、引导片;21、顶出板;211、第一沉槽;212、底板;213、弹性板;22、第一引导部;23、第二引导部;3、安装底板;31、第一底板;32、定规;4、布料;41、止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表述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描述。

来去缝工艺使缝纫行业一种常用的缝纫工艺,先将衣片反面相对,缉至少0.3的平缝工艺,将缝头修剪整齐后,或者采用拷边工艺将其控制在不小于0.3cm的范围;再将衣片翻转;正面相对(必须熨斗熨平),沿边缉0.5~1.2cm之处缝线,将缝头包住。来去缝表面不留明线,来去缝适用于单层包包或者衣物的缝合。但是对于现在的工艺来说,需要拿熨斗进行熨烫,这是为了让缝份平整不卷曲,在正面缝制时能够更平整,不会卷曲。

本发明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来去缝工艺的顶出止口辅助工具,请参阅图1-图4,用于固定在工作台面上,与缝纫设备配合使用,包括设置在缝纫机工作台上的定位柱1,定位柱1连接有引导片2,引导片2的另一端设置有顶出板21,顶出板21的前端设置有第一沉槽211,顶出板21夹在两层面料中间,止口的骨位容置于第一沉槽211内,顶出板21将止口平整顶出,且引导片2挂载车缝后的衣料。因为在采用了来去缝工艺进行缝制时,需要将止口平整规则的顶出才能使得在进行正面缝制时能够美观,比如常用手段中采用的熨烫方法,会将缝头进行修剪整齐,然后进行熨烫将缝份平压,最后在布料正面进行缉线;而对于不同的衣服,其止口的骨位厚度不一致,如果是一味的用紧压法,就会造成车缝的不顺畅,减慢了工作效率;而本发明中采用了沿车缝方向设置的引导片,引导片的一端连接定位柱,藉由定位柱进行位置的固定,引导片也就自然形成了一定坡度的导轨式的结构,让布匹在缝制后可以沿着引导片进行挂载,请参阅图5,而在引导片的前端则设置有顶出板,且顶出板的中间设置有第一沉槽,且止口的骨位从第一沉槽中经过,这样就可以依靠上下两片的侧壁平整的将止口两侧缉线的布料顶出,且顶出板这一部分是平行悬浮于工作台面上方的,但是并未于工作台面固定,所以顶出板和引导片都在两层面料的中间,当工作人员在进行车缝时,开启及其后可以直接将面料往外用力将面料定位在第一凹槽中,且能在进行缝制将面料顺其自然的挂放在引导片上,这样大大方便了工作人员,也省去了来去缝工艺中的熨烫、抠齐缝份的动作。

在本实施例中,顶出板21包括底板212和弹性板213,底板212与引导片2固定连接,弹性板213的一端与底板212的靠近引导片2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底板212紧贴;且底板212靠近止口的一端呈台阶式结构,形成第一台阶面和第二台阶面,弹性板213与第二台阶面紧贴,且与第一台阶面形成第一沉槽211;将弹性板的一端与底板连接,另一端紧贴第二台阶面,所以形成了可以翘起的结构,所以在止口的骨位厚度不一致时,能够自动翘起以适应不同厚度的骨位,也就不会在缝纫过程中出现卡死的现象;弹性板213的一端与底板通过定位螺栓连接,且弹性板采用金属薄片制成,形成弹性板以定位螺栓为支点而翘起的结构,有了定位螺栓的固定,则可以在弹性板损坏时进行更换,有磨损后也可以进行拆卸更换,而不必进行大规模的结构更换。

且因为布匹材质软,所以对于弹性板的厚度必须要有所限制,不然即起不到让骨位通过的作用,还可能会死压布匹妨碍缝纫,更有甚者还可能损坏布料,所以最为优选的弹性板的厚度为0.25-0.35mm。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沉槽的槽深为0.5-1.5cm。也就是说因为弹性板是可以随着不同厚度的骨位自我调节、自我翘起的,所以其也适应了多种衣服的缝制,满足各种规格衣料的缝制,在槽深为0.5cm时,可以满足普通衣料的缝制要求,当槽深为1.5cm时,可以满足如汽车坐垫等物品的缝制要求,其第一凹槽过骨位均非常顺滑。

在本实施例中,引导片2包括有第一倾斜角度的第一引导部22,以及第二倾斜角度的第二引导部23,且第二引导部22的一端与定位柱1连接,第二引导部的另一端与第一引导部22连接,第一引导部22的另一端设置有顶出板21;其中,第一倾斜角度小于第二倾斜角度,因为只有定位柱一端固定在工作台面上,所以其倾斜角度要有所过渡,以形成悬浮在台面上时也能够稳定的挂在面料,所以在第一引导部的倾斜角度小于第二引导部的倾斜角度,能够在面料缝制后由工作人员将面料沿着第一引导部的方向拉扯,最终挂载在第一引导部上,其因为是悬空的设计,完全不会对面料造成阻碍,该设计独具匠心,适合生产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引导片21的一端与定位柱1设置有连接螺栓11进行连接,且引导片设置有调节槽12,以形成引导片可沿车缝方向调节的结构,因为面料的具体情况不一致,所以在定位柱安装固定后又发现与缝纫机的位置不匹配,为了节省时间和工序,可以通过调节槽进行调节。

在本实施例中,定位柱1的底端连接有安装底板3,安装底板3固定在工作台面上;且安装底板3还设置有第一底板31,第一底板31沿车缝方向延伸以至与顶出板平齐,第一底板31与顶出板21平齐的一端连接有定规32,定规用于调节面料的缝制位置。作为优选,定规与第一底板通过紧固螺钉连接,以形成定规可绕紧固螺钉旋转的结构。

而且,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还可以将引导片的形状设置成两段式结构,两段式连接处呈折弯状,其为了满足衬衫袖山;风衣类口袋布;夹克类帽中这几类产品的车缝要求,所以引导片可以进行一定的弯折型设置,以满足要求。具体在第二引导部与第一引导部用过渡部连接,且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呈平行设置,但第一引导部在第二引导部远离第一底板的一侧;且第一引导部的末端连接有与之呈锐角的延伸段,延伸段的末端设置有顶出板,且延伸段的射线方向指向第一底板一侧。

实施例

在对衬衫的衣袖进行侧缝线缝合时,因为在采用来去缝工艺,所以需要在圆筒衣袖的内部进行缉线,如果没有采用本发明中的辅助工具,那么只能进行人工抠齐缝份,然后进行修剪熨烫,最后进行正面的车缝;这样非常的麻烦,又比如采用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那一种顶出圆片,那就完全不能适用了;而使用本发明的辅助工具,就可以直接套在导向片上,因为导向片的方向与车缝方向一致,所以在缝制过程中完全不会有阻碍,然后在套设上去后,将止口放入到第一凹槽中,使得两侧壁顶住止口两侧缉线的布料,从而平整的顶出止口,再进行车缝;该辅助工具适用范围广,灵活性强。

本发明的优势在于:

1)可以在采用来去缝工艺进行缝制时平整的顶出止口,也就是第一凹槽过止口的骨位,两侧壁顶出止口两侧缉线的布料,使其平整不卷曲;

2)设置有引导片,能够挂载面料,且不会对工作人员的操作造成阻碍;

3)将顶出板设置有弹性板组成的结构,藉由弹性板可以翘起的特性来适应不同厚度的骨位。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发明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