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涤棉面料的染整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85512发布日期:2020-10-28 12:51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涉及染整工艺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涤棉面料的染整工艺。



背景技术:

涤棉面料指的就是涤棉混纺织物,以涤纶为主要成份,采用60%—67%涤纶和33%—40%的棉花混纱线织成的纺织品,涤棉布俗称棉的确良。涤棉面料既突出了涤纶的风格又有棉织物的长处,在干、湿情况下弹性和耐磨性都较好,尺寸稳定,缩水率小,具有挺拔、不易皱折、易洗、快干的特点。

如申请公布号为cn109811443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其公开了一种涤棉混纺纱的生产方法,将棉纤维依次经抓棉机抓取、开棉机开松、混棉机混合、开棉机开松、异纤清除机除异纤后得到棉丛,将涤纶纤维依次经抓棉机抓取、开棉机开松得到涤纶丛,而后将棉丛和涤纶丛分别经输送管路输送至混棉机,在混棉机内实现涤纶纤维和棉纤维的混合得到涤棉混合丛,而后将涤棉混合丛输入到棉箱内,从而实现质量、厚度均匀的涤棉混合层的输出,涤棉混合层共同输送至梳棉机内,经梳棉机的深层梳理作用得到涤棉混合条,而后将涤棉混合条经条并卷重新制得棉卷并喂入到精梳机内制得涤棉精梳条,而后涤棉精梳条经一道并条制得涤棉混合熟条,而后依次经粗纱、细纱制得涤棉混纺纱。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若使用上述涤棉混纺纱织造成面料,由于涤棉面料中引入了较多涤纶纤维,而涤纶纤维是疏水纤维,从而使涤棉面料的吸湿、排湿能力较为一般。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改善涤棉面料的吸湿、排湿能力,本申请提供一种涤棉面料的染整工艺。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涤棉面料的染整工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涤棉面料的染整工艺,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s1、前处理,具体包括对坯布进行烧毛、退浆、精炼和漂白,得到前处理坯布;

s2、润湿处理,具体将所述步骤s1中得到的前处理坯布浸轧润湿液,得到润湿处理坯布;

s4、染色,具体为对所述步骤s2中得到的润湿处理坯布进行染色,得到染色坯布;

s5、后处理,具体为对所述步骤s4中得到的润湿处理坯布进行后处理,得到成品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染色前对织物浸轧润湿液,能够提高织物的吸湿性、透湿性和抗静电能力,从而提高织物的服用性能。

优选的,所述步骤s2具体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a、浸轧润湿液,具体为取所述步骤s1中得到的前处理坯布,浸轧润湿液,采用二浸二轧的工艺,轧余率85-90%,浸轧后对坯布进行常温堆置,堆置时间为4-6小时,得到堆置坯布;

b、取所述步骤a中得到的堆置坯布,在90-100℃的温度下烘干3-5分钟,随后将坯布在155-165℃的温度下焙烘2-3分钟,即得到润湿处理坯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先低温烘干再高温焙烘的工艺,能够降低润湿液在过高温度下表面瞬间干燥,从而对内部的润湿液形成遮蔽的可能。而一旦润湿液表干内不干,则润湿液在织物上的附着力很低,很难对织物形成有效的润湿处理。且内部不干的润湿液外渗后,还会在织物表面形成花纹,影响织物的质量。

优选的,所述润湿液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壳聚糖可以改善织物的吸湿、透湿性,但是必须严格控制壳聚糖的使用量。这是由于,当壳聚糖过少时,织物上附着的壳聚糖较少,从而导致织物的吸湿率和透湿率不足;当壳聚糖过多时,壳聚糖在纤维上形成较厚的膜,从而导致纤维变粗,纤维之间的空隙减小,反而导致织物的透湿率下降,且壳聚糖过高容易导致织物的手感变差。

此外,吡咯烷酮羧酸钠具有相较于壳聚糖更好的吸湿、保湿性能,但是吡咯烷酮羧酸钠的价格较贵。因此将吡咯烷酮羧酸钠和壳聚糖复合对织物进行整理,不但可以进一步提高织物的吸湿、透湿性能,还能够较为合理的控制成本,且吡咯烷酮羧酸钠的加入可以降低壳聚糖的使用量,从而提高织物的手感。

另外,壳聚糖在纤维上产生的薄膜能够使吡咯烷酮羧酸钠更好的吸附到纤维上,因此,两者协同处理织物可以进一步提高织物的吸湿性,使织物获得单独壳聚糖处理或单独吡咯烷酮羧酸钠处理无法获得的吸湿、排湿性能。

优选的,所述步骤s2和所述步骤s4之间还进行了步骤s3,免烫整理,且具体包括以下工艺步骤:取步骤s2中得到的润湿处理坯布,放入免烫整理液中浸渍30-40分钟,浸渍完成后采用二浸二轧的工艺,轧余率85-95%,随后将浸轧后的坯布进行烘干,烘干温度为90-100℃,烘干时间为3-5分钟,坯布烘干后进行焙烘,焙烘温度为155-165℃,焙烘时间为2-3分钟,得到免烫坯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涤棉面料有吸湿性、保暖性、耐热性较好等优点,但是涤棉面料容易起皱,从而影响涤棉面料的服用性能。而通过对涤棉面料进行免烫整理,能够提高涤棉面料的免烫性能,以提高涤棉面料的服用性能。

优选的,所述免烫整理液具体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

丁烷四羧酸2-4%;

氨三乙酸钠1.5-2.5%;

水余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丁烷四羧酸在氨三乙酸钠的催化下,能够与纤维上的羟基发生酯化反应,从而将丁烷四羧酸接枝到纤维上,以提高织物的免烫性能,但是经过免烫整理后,面料的强力有所下降。由于在步骤s2中已经在纤维上引入了壳聚糖,而壳聚糖能够降低免烫整理时织物的强力损失。

此外,在步骤s2中已经引入壳聚糖和吡咯烷酮羧酸钠的前提下,额外浸轧丁烷四羧酸,则丁烷四羧酸作为交联剂能够使免烫整理液在纤维表面形成的膜更加致密均匀,并使吡咯烷酮羧酸钠更好的结合到壳聚糖薄膜上。也就是说,免烫整理液中的丁烷四羧酸能够形成对润湿液处理效果的增效。

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的漂白工序具体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a、取经过精炼的坯布,放入漂白剂中进行浸渍,浸渍过程中保持漂白剂的ph值处于9.5-10.5之间,在50-60℃的温度下浸渍60-90分钟,得到初步漂白坯布;

b、取所述步骤a中得到的初步漂白坯布,在98-102℃的温度下汽蒸30-40分钟,随后用70-85℃的热水进行一道水洗,甩干脱水后即得到前处理坯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将坯布浸渍在漂白剂中60-90分钟,使漂白剂能够充分进入纤维内,并使漂白剂能够初步对织物进行漂白。随后再对浸渍有漂白剂的坯布进行汽蒸,能够对织物进行快速漂白,而在汽蒸之前进行漂白剂的浸渍能够降低汽蒸工序所需时间,也就减少了蒸汽的用量。

优选的,所述漂白剂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漂白粉体能够释放活性氧,而活性氧具有漂白能力,从而可对织物进行漂白。三乙醇胺则对纤维具有溶胀作用,有利于活性氧等成分向纤维内部渗透和扩散,即三乙醇胺与jfc渗透剂配合,能够提高漂白粉体对面料的漂白效果。

此外,经过漂白处理后,坯布上还残留有部分三乙醇胺,而三乙醇胺对于丁烷四羧酸与纤维的酯化交联具有一定的促进效果,即三乙醇胺和氨三乙酸钠具有对丁烷四羧酸的协同催化效果。且三乙醇胺本身还可以与丁烷四羧酸、纤维素大分子反应,形成三维网状结构的交联,从而降低织物的强力损失。也就是说,经过本漂白剂处理后的织物再进行润湿整理和免烫整理,可以降低织物强力的损失。

优选的,所述漂白粉体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

过碳酸钠80-90%;

20wt%纳豆胶溶液10-2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碳酸钠在水中能够释放出活性氧,从而对织物进行漂白处理,但是过碳酸钠的储存比较不易,极易潮解失效,因此,在过碳酸钠外包覆纳豆胶,可以降低过碳酸钠的潮解。而纳豆胶本身属于水溶性高聚物,将漂白粉放入水中后,纳豆胶逐渐溶于水,而内部过碳酸钠则遇水产生活性氧,即活性氧的释放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必须将织物浸渍在漂白剂中60-90分钟的原因之一。相较于直接添加双氧水对织物进行漂白处理,降低了局部漂白过度对织物产生损伤的可能。

此外,纳豆胶本身具有较好保湿性,因此,部分附着到织物上的纳豆胶能够提高织物的吸湿、保湿性能。

优选的,所述漂白粉体的制备工艺具体为,将过碳酸钠放入流化床中,并将20wt%纳豆胶溶液喷入,喷涂温度60-75℃,喷涂完成后干燥3-5分钟,即得到漂白粉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流化床中将纳豆胶溶液喷涂到过碳酸钠上,不但可以提高纳豆胶对过碳酸钠的包覆均匀性,且纳豆胶溶液中的水分在喷入时有所蒸发,降低了过碳酸钠在包覆纳豆胶时遇水分解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在染色前对涤棉面料进行润湿处理,从而提高涤棉面料的吸湿、保湿能力,能够提高涤棉面料的服用性能;

2.通过限定润湿液的特殊组成和配比,壳聚糖和吡咯烷酮羧酸钠的协同增效,可以提高润湿液的处理效果;

3.通过限定免烫整理液的特殊组成和配比,并与润湿液配合,壳聚糖和丁烷四羧酸配合能够降低免烫整理过程时织物的强力损失,壳聚糖、吡咯烷酮羧酸钠和丁烷四羧酸协同则能够形成相互之间的增效,使免烫整理的效果和润湿整理的效果均有所提高;

4.通过限定漂白剂的特殊组成和配比,以三乙醇胺对后续免烫整理时的丁烷四羧酸具有催化交联作用,促进丁烷四羧酸与织物发生酯化交联,且三乙醇胺本身还可以与丁烷四羧酸、纤维素大分子反应,形成三维网状结构的交联,从而降低织物的强力损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试剂、设备均为市场上常规采购。

实施例1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涤棉面料的染整工艺,具体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s1、前处理,具体包括对坯布进行烧毛、退浆、精炼和漂白,得到前处理坯布。

其中,烧毛、退浆和精炼均为常规工艺手段,不赘述。

漂白工序则具体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a、取经过精炼的坯布,放入漂白剂中进行浸渍,浸渍过程中保持漂白剂的ph值为10,在50℃的温度下浸渍90分钟,得到初步漂白坯布;

b、取步骤a中得到的初步漂白坯布,在100℃的温度下汽蒸30分钟,随后用85℃的热水进行一道水洗,甩干脱水后即得到前处理坯布。

步骤a中所用的漂白剂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

漂白粉体则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

过碳酸钠85%;

20wt%纳豆胶溶液15%。

且漂白粉的制备工艺具体为,将过碳酸钠放入流化床中,并将20wt%纳豆胶溶液喷入,喷涂温度70℃,喷涂完成后干燥4分钟,即得到漂白粉体。

s2、润湿处理,具体为,

a、取步骤s1中的前处理坯布,浸轧润湿液,采用二浸二轧的工艺,轧余率为90%,浸轧完成后常温堆置5小时,得到堆置坯布;

b、取步骤a中得到的堆置坯布,先进行烘干,烘干温度90℃,烘干时间5分钟,随后进行焙烘,焙烘温度165℃,焙烘时间2分钟,即得到润湿处理坯布。

步骤a中的润湿液具体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

s3、免烫整理,且具体工艺步骤为:取步骤s2中得到的润湿处理坯布,放入免烫整理液中浸渍30分钟,浸渍完成后采用二浸二轧的工艺,轧余率90%,随后将浸轧免烫整理液后的坯布进行烘干,烘干温度为95℃,烘干时间3分钟,坯布烘干后进行焙烘,焙烘温度165℃,焙烘时间为2分钟,即得到免烫坯布。

免烫整理中所用的免烫整理液具体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

丁烷四羧酸3%;

氨三乙酸钠1.5%;

水95.5%。

s4、染色,具体为取步骤s3中得到的免烫坯布进行染色,得到染色坯布。染色为常规工序,不赘述。

s5、后处理,具体为对步骤s4中得到的染色坯布依次进行拉幅、定型和包装入库,且均为常规工序,不赘述。

实施例2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未进行步骤s3免烫整理,而是直接对润湿处理后的织物进行染色。

实施例3-7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s1中漂白工序的各项工艺参数计为下表:

实施例8-10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漂白剂中各组分重量百分比计为下表:

实施例11-15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漂白粉体中各组分重量百分比计为下表:

实施例16-20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漂白粉体的制备工艺中各项工艺参数计为下表:

实施例21-25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s2中浸轧润湿液的各项工艺参数计为下表:

实施例21-25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润湿液中各组分重量百分比计为下表:

实施例26-30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s3中浸轧免烫整理液的各项工艺参数计为下表:

实施例31-35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免烫整理液中各组分重量百分比计为下表:

对比例:

对比例1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润湿液中并没有添加壳聚糖,即将壳聚糖更换为水。

对比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润湿液中没有添加吡咯烷酮羧酸钠,即将吡咯烷酮羧酸钠更换为水。

对比例3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漂白工序中所用漂白剂的各组分组成为:30%wt双氧水2g/l;水玻璃1ml/l;jfc渗透剂0.3g/l,且使用氢氧化钠调节ph为10。漂白工艺则为常规氧漂工艺。

对比例4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并未对织物进行润湿处理和免烫整理,即只对织物进行前处理、染色和后处理。

检测方法:

折皱回复角按aatcc66—2008测试方法,用m003a折皱回复角测试仪测定。

断裂强力按iso13934.1—1999测试方法,用h10ks万能材料试验机测定。

织物吸湿率的测试方法为,将试样在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称得重量为w0,随后在90%湿度下放置24小时,取出称得重量为w1,吸湿率计算公式为:

吸湿率=(w1-w0)/w0*100%。

织物透湿性按照gb/t12704-1991《织物透湿量测定方法透湿杯法中的方法b蒸发法测定》。

检测结果计为下表:

结论:

通过对比实施例1、实施例2和对比例4的数据可以得出,实施例2中织物的折皱回复角相较于实施例1中织物的折皱回复角有明显下降,但是相较于对比例4中织物的折皱回复角有所上升。这是由于虽然没有对织物进行免烫整理,但是润湿液中添加的壳聚糖具有提高织物抗皱性能的效果。

通过对比实施例1、对比例1和对比例4的数据可以得出,对比例1中织物的吸湿率相较于实施例1中织物的吸湿率有明显下降,但是相较于对比例4中织物的吸湿率有所上升。这是由于,单独使用吡咯烷酮羧酸钠对织物进行处理,虽然能够较为明显提高织物的吸湿率,但是由于没有与壳聚糖之间的协同增效,导致织物的吸湿率无法达到更高的数值。

通过对比实施例1、对比例2和对比例4的数据可以得出,对比例2中织物的吸湿率相较于实施例1中织物的吸湿率有明显下降,但是相较于对比例4中织物的吸湿率有所上升。这是由于,单独使用壳聚糖对织物进行处理,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织物的吸湿率,但是壳聚糖提高织物吸湿率的能力并不强,明显弱于吡咯烷酮羧酸钠,且由于缺少了与吡咯烷酮羧酸钠之前的协同增效,导致织物的吸湿率虽然有所上升,但是比较一般。

通过对比实施例1、对比例3和对比例4的数据可以得出,由于采用了较为常用的氧漂配方和氧漂工艺,且没有添加三乙醇胺,那么,三乙醇胺溶胀纤维而促进处理液向纤维内部渗透和扩散的作用也就下降,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织物的折皱回复角和吸湿率都有所下降。

且一般来说,由于免烫处理效果下降,对比例3中织物的断裂强力应当相较于实施例1中织物的断裂强力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实施例1中,三乙醇胺本身还可以与丁烷四羧酸、纤维素大分子反应,形成三维网状结构的交联,从而降低织物的强力损失。因此,对比例3中织物的断裂强力相较于实施例1中织物的断裂强力反而有所下降。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