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衣物护理装置的蒸汽发生器、洗衣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099026发布日期:2021-02-26 23:37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一种衣物护理装置的蒸汽发生器、洗衣机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衣物护理装置的蒸汽发生器、洗衣机。


背景技术:

[0002]
蒸汽发生器用以提供蒸汽,用于洗衣机时,可向内筒内通入蒸汽进而对洗涤衣物进行除皱、烘干、杀菌,达到使洗涤衣物无异味、舒展、清洁的作用。蒸汽发生器通过加热组件对水进行加热,水蒸发形成蒸汽,但此时的蒸汽中含有未汽化的液态水,即此时蒸发出来的是水汽混合物,若直接将水汽混合物通入内筒中,衣物会吸收较多的水而导致衣物难以干燥。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蒸汽发生器,向衣物护理装置内排放的蒸汽纯度高,含液态水分子少。
[0004]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蒸汽发生器,包括设置于衣物护理装置内的发生器本体,所述发生器本体包括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的空腔内的加热组件;所述壳体设有进水口、蒸汽出气口;其中,
[0006]
所述蒸汽出气口与所述加热组件之间还设有板状结构,所述板状结构为金属件;所述板状结构设有供蒸汽通过的通道;
[0007]
液态水自所述进水口进入所述壳体空腔内,所述加热组件加热液态水以形成蒸发态的液态水分子与气态水分子的混合气流,混合气流向上流动接触所述板状结构,混合气流中的液态水分子的热量经所述板状结构传导后,液态水分子在板状结构上凝结,以将混合气流中的液态水分子与气态水分子分离,降低从所述蒸汽出气口导出的液态水分子。
[0008]
优选地,所述板状结构的数目为至少两个;至少两所述板状结构沿混合气流流动方向依次排布。
[0009]
优选地,至少两所述板状结构垂直于混合气流流动方向的截面积不同。
[0010]
优选地,远离所述加热组件的一所述板状结构靠近所述蒸汽出气口设置。
[0011]
优选地,所述板状结构周侧与所述壳体空腔的内壁周侧相抵靠。
[0012]
优选地,所述板状结构包括沿混合气流流动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一板状结构、第二板状结构;所述加热组件、所述第一板状结构、所述壳体空腔内壁形成第一空间;所述第一板状结构、所述第二板状结构、所述壳体空腔内壁形成第二空间;所述第二板状结构朝向所述蒸汽出气口一外表面与所述壳体空腔内壁形成第三空间;其中,
[0013]
所述第一空间、所述第二空间、所述第三空间体积依次减小。
[0014]
优选地,所述板状结构为滤网;所述滤网的滤孔构成所述通道。
[0015]
优选地,所述滤网面向所述加热组件呈平板结构或内凹结构或外凸结构。
[0016]
优选地,当所述滤网面向所述加热组件呈内凹结构或外凸结构,所述滤网靠近所述加热组件的部位的滤孔密集度低于所述滤网远离所述加热组件的部位的滤孔密集度。
[0017]
优选地,当所述滤网面向所述加热组件呈内凹结构或外凸结构,所述滤网的靠近所述加热组件的部位的滤孔孔径大于所述滤网远离所述加热组件的部位的滤孔孔径。
[0018]
优选地,所述壳体内壁朝向所述板状结构凸设有连接柱,以与所述板状结构通过紧固件相固定。
[0019]
优选地,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加热管组件或厚膜加热组件。
[0020]
优选地,所述加热组件、所述板状结构平行设置。
[0021]
优选地,当所述加热组件为厚膜加热组件,所述厚膜加热组件的导热基板背向所述厚膜加热组件的内绝缘介质层的一侧朝向所述蒸汽出气口;所述厚膜加热组件的导热基板周侧与所述壳体内壁相抵靠。
[0022]
优选地,所述导热基板周侧设有密封圈。
[0023]
优选地,所述发生器本体设有温控开关,用以当所述加热组件的温度超过温度阈值时切断所述加热组件电源。
[0024]
优选地,所述发生器本体设有液位传感器,以获取所述壳体内当前水位信息。
[0025]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洗衣机,包括洗衣机箱体,所述洗衣机箱体内设有如上所述的一种衣物护理装置的蒸汽发生器的发生器本体,所述发生器本体的进水口与所述洗衣机箱体内的水管相连,所述发生器本体的蒸汽出气口与所述洗衣机内筒相连通,以向所述洗衣机内筒提供蒸汽。
[0026]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7]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蒸汽发生器,通过于加热组件与蒸汽出气口之间设置板状结构,将经加热组件加热形成的混合气流中的液态水分子与气态水分子分离,降低得到的蒸汽中混合的液态水分子,以向衣物护理装置的衣物盛放筒内提供纯度高的蒸汽,避免导致衣物盛放筒内环境湿度的增加。
[0028]
在一优选方案中,板状结构的数目为至少两个,以提高混合气流分离效果。进一步地,至少两板状结构平行设置,以稳定混合气流分离效果。进一步地,至少两所述板状结构垂直于混合气流流动方向的截面积不同,以合理规划多层板状结构对混合气流分离效果的同时节省板状结构占用壳体的空间,有利于发生器本体小型化。
[0029]
在一优选方案中,板状结构为滤网,结构简单易安装。进一步地,滤网面向加热组件呈内凹或外凸结构,以使得附着于滤网表面的液态水能以加速度运动,降低液态水堵住滤孔的概率。
[0030]
在一优选方案中,通过厚膜加热组件进行加热,厚膜加热组件尺寸小,占用空间小,则发生器本体的整体尺寸可相对缩小,从而发生器本体占用衣物处理装置的安装空间也减小,增大了发生器本体的适用范围。进一步地,厚膜加热组件的导热基板周侧与壳体内壁相抵靠,导热基板背向电阻发热层的一侧朝向蒸汽出气口,以使得通过进水口进入壳体内部的水仅仅可以接触具有绝缘性的导热基板而进行受热,以免水接触到厚膜加热组件设有电阻发热层的一侧,以免外绝缘层发生异常时水接触到电阻发热层而发生漏电现象,提高产品的使用安全性。
[0031]
本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
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0032]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33]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发生器本体的剖视图;
[0034]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发生器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5]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面向发热组件呈内凹结构的第一滤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6]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面向发热组件呈内凹结构的第二滤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7]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厚膜加热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8]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发生器本体的仰视图;
[0039]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外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0]
图中:1、发生器本体;
[0041]
10、壳体;11、进水口;12、蒸汽出气口;13、第一通槽;14、第二通槽;15、外壳;151、第二卡槽;16、底座;161、支撑部;17、泄压口;18、连接柱;
[0042]
20、厚膜加热组件;21、导热基板;22、内绝缘介质层;23、电阻发热层;24、电极端;25、密封圈;26、接地件;
[0043]
30、滤网;31、第一滤网;311、第一内凹部;312、第一衔接部;32、第二滤网;321、第二内凹部;322、第二衔接部;
[0044]
40、自动温控开关;
[0045]
50、手动温控开关;
[0046]
60、三针水位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0047]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和其它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在附图中,为清晰起见,可对形状和尺寸进行放大,并将在所有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下列描述中,诸如中心、厚度、高度、长度、前部、背部、后部、左边、右边、顶部、底部、上部、下部等用词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特别地,“高度”相当于从顶部到底部的尺寸,“宽度”相当于从左边到右边的尺寸,“深度”相当于从前到后的尺寸。这些相对术语是为了说明方便起见并且通常并不旨在需要具体取向。涉及附接、联接等的术语(例如,“连接”和“附接”)是指这些结构通过中间结构彼此直接或间接固定或附接的关系、以及可动或刚性附接或关系,除非以其他方式明确地说明。
[0048]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0049]
实施例1
[0050]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衣物护理装置的蒸汽发生器,包括设置于衣物护理装置内的发生器本体1,发生器本体1包括壳体10、设置于壳体10的空腔内的加热组件,壳体10设有用以容纳液态水的空腔,加热组件用以对壳体10内的水进行加热;壳体10设有进水口11、蒸汽出气口12;其中,
[0051]
蒸汽出气口12与加热组件之间还设有板状结构,板状结构设有供蒸汽通过的通道;即蒸汽出气口12、板状结构、加热组件从上自下依次排布,以使得经加热组件加热形成的混合气流在沿朝向蒸汽出气口12流动的过程中先接触到板状结构进行混合气流分离后通过通道继续朝向蒸汽出气口12流动,直至通过蒸汽出气口12向外提供不含液态水分子或含较低量液态水分子的蒸汽;所述板状结构为金属件;金属件具有导热性能,混合气流接触到板状结构时,液态水分子的热量经过板状结构传导,液态水分子因热量降低而在板状结构上凝结,且金属件受热不易变形,且不易损坏,便于衣物处理装置的搬运。进一步地,板状结构为不锈钢板状结构,不锈钢导热系数低,保证对液态水分子的凝结作用的同时以免经加热组件加热后温度通过板状结构传递后自蒸汽出气口12流失的过快;
[0052]
液态水自进水口11进入壳体10空腔内,加热组件加热液态水以形成蒸发态的液态水分子与气态水分子的混合气流,通常水经过加热形成的挥发物并不完全是气态水(即气态水分子),还混合有液态水分子,混合气流即液态水分子与气态水的混合物,混合气流向上流动接触板状结构,混合气流中的液态水分子的热量经板状结构传导后,液态水分子在板状结构上凝结,以将混合气流中的液态水分子与气态水分子分离,混合部分液态水分子的蒸汽通过通道后自蒸汽出气口12导出至衣物护理装置的衣物盛放筒内,以对衣物盛放筒内的衣物提供蒸汽以进行蒸汽烘干或蒸汽除皱或蒸汽杀菌,降低从蒸汽出气口12导出的液态水分子。利用气态水与液态水分子微粒大小不同,两者混合一起流动自接触到板状结构,液态水分子被拦截附着于板状结构外表面并于重力作用下坠落,而气态水通过板状结构设有的通道流向蒸汽出气口12。
[0053]
在一实施例中,板状结构的数目为至少两个,至少两板状结构沿混合气流流动方向依次排布,以对经加热组件加热形成的混合气流进行多次混合气流分离,得到纯度较高的气态水。进一步地,板状结构所在平面与水平面平行,以使板状结构全面面向蒸汽气流的同时减少板状结构的尺寸。进一步地,至少两板状结构平行设置,平行设置两板状结构的纵向各部位间距相同或相近,使得该两板状结构的位于同一纵向平面的部位分离混合气流的效果相近,以提供稳定的混合气流分离效果。经加热组件加热形成的混合气流接触到第一板状结构,分离去掉部分液态水分子,分离出的气态水中仍混合有部分液态水分子,继续向上流动,接触到第二板状结构进行第二次的混合气流分离,以此类推,上升的混合气流依次接触多个板状结构,重复混合气流分离以逐渐分离去掉混合气流中的液态水分子,保留水蒸汽。
[0054]
在一实施例中,沿朝向蒸汽出气口12方向依次设置的至少两板状结构的垂直于混合气流流动方向的截面积相同,可安装于壳体10空腔内横向空间相近的任意部位。
[0055]
在一实施例中,至少两板状结构垂直于混合气流流动方向的截面积不同,以合理规划至少两板状结构占用壳体10内横向空间,有利于发生器本体1的小型化。
[0056]
在一实施例中,沿朝向蒸汽出气口12方向依次设置的至少两板状结构的垂直于混合气流流动方向的截面积依次减小,因经过首先接触到的第一板状结构的混合气流分离后
的混合气流混合物中的液态水分子含量大大地降低,适当降低后续接触到的第二板状结构的尺寸,保证对混合气流分离的效果的同时节省成本以及节省相应板状结构占用壳体10的空间,依次类推,包括尺寸递减的第三板状结构、第四板状结构。壳体10空腔的从下至上的横向空间依次减少,以合理规划发生器本体1的尺寸,有利于发生器本体1的小型化。在一实施例中,发生器本体1包括第一板状结构、第二板状结构,第一板状结构、第二板状结构沿朝向蒸汽出气口12方向平行设置,第一板状结构、第二板状结构两者结构相似,第二板状结构的尺寸小于第一板状结构的尺寸。在又一实施例中,沿朝向蒸汽出气口12方向依次设置的至少两板状结构的垂直于混合气流流动方向的截面积依次增大,壳体10空腔的从下至上的横向空间依次增大,以合理规划发生器本体1的尺寸,有利于发生器本体1的小型化。
[0057]
在一实施例中,远离加热组件的一板状结构靠近蒸汽出气口12设置。混合气流混合物经过远离加热组件的一板状结构混合气流分离后即可快速自蒸汽出气口12内排出,以免从下至上依次排布的距加热组件最远的板状结构距蒸汽出气口12的距离较大,导致混合气流上升过程中经最后一个板状结构混合气流分离后得到的纯度高的蒸汽在流向蒸汽出气口12的过程中部分液态水分子遇到冷液化形成液态水,使得自蒸汽出气口12排出的蒸汽中混合液态水分子或降低了自蒸汽出气口12排出的蒸汽的量。
[0058]
在一实施例中,板状结构周侧与壳体10内壁周侧相抵靠,以使得混合气流必须先接触到板状结构才可留向蒸汽出气口12,保证混合气流分离效果。
[0059]
进一步地,板状结构包括沿混合气流流动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一板状结构、第二板状结构;加热组件、第一板状结构、壳体10空腔内壁形成第一空间;第一板状结构、第二板状结构、壳体10空腔内壁形成第二空间;第二板状结构朝向蒸汽出气口12一外表面与壳体10空腔内壁形成第三空间;其中,第一空间、第二空间、第三空间体积依次减小。液态水经加热组件加热形成的混合气流,在混合气流上升过程中依次接触到第一板状结构、第二板状结构,在接触第一板状结构前混合气流中混合的液态水分子的量最多,分别经过第一板状结构、第二板状结构的两次混合气流分离后,混合气流中混合的液态水分子量逐渐减少,即第一空间、第二空间、第三空间三个空间中含有的混合气流的量也依次减少,因而为了有效降低蒸汽发生器的尺寸,第一空间、第二空间、第三空间体积依次减小,降低壳体10空腔空间的同时,第一空间、第二空间、第三空间均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混合气流,而不会因空间小而导致容纳的混合气流中的液态水分子与气态水、气态水与气态水碰撞形成液态水,而导致气态水减少。
[0060]
具体地,相邻两板状结构之间留有间距,以提供空间使位于相邻两所述板状结构之间的混合气流分散,以免相邻两板状结构间距过小,导致混合气流通过第一板状结构后得到的降低了液态水分子含量的混合气流于两相邻两板状结构之间的过小的空间内聚集,而导致气态水之间因碰撞和/或气态水与液态水分子之间的碰撞而加速气态水形成液态水,影响了混合气流分离效果。
[0061]
为了保证与加热组件相邻的第一板状结构能够快速的分离去掉一部分液态水分子,则第一板状结构距加热组件的间距不宜过小,以免加热组件加热形成的混合气流大量地短时间内接触到相应的第一板状结构的表面,凝结形成的液态水无法及时脱离第一板状结构的表面,不利于混合气流分离。而经过第一板状结构进行第一次混合气流分离后继续向上流动的混合气流混合物中的液态水分子含量较低,则相邻两板状结构之间的空间也无
需过大,即可顺利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的混合气流分离,从而可节省发生器本体1的尺寸。
[0062]
在一实施例中,板状结构为滤网30,滤网30的滤孔构成板状结构的通道;滤网30结构简单、易安装。混合气流接触到滤网,气态水能够通过滤网的滤孔,液态水分子被拦截且附着在滤网30表面,凝结形成液态水,在液态水的重力下坠落至壳体10内装有的水中,从而实现了混合气流分离。进一步地,于壳体10内沿壳体10的纵向方向设置多层滤网30,蒸汽出气口12位于壳体10的顶端或靠近壳体10的顶端,以提高混合气流分离的效果。
[0063]
在又一实施例中,板状结构与壳体10空腔的至少一内壁之间设有间距,以形成所述通道。上升的混合气流接触板状结构的外壁,液态水分子附着于板状结构外壁凝结形成液态水后坠落,气态水碰触板状结构后改变气流流动方向,流向通道,并通过通道后流向蒸汽出气口12。
[0064]
在一实施例中,滤网30为平板结构,液态水分子被拦截且附着在滤网30表面凝结形成液态水后自然坠落。在又一实施例中,滤网30面向加热组件呈内凹或外凸结构。
[0065]
当滤网30面向加热组件呈内凹结构时,液态水分子被拦截且附着在滤网30内凹部表面后凝结形成液态水,附着于滤网30内凹部中间部位的液态水沿着朝向内凹部的外周侧的方向流动,由于作为液态水流动时附着的内凹部具有坡度,液态水在内凹部表面呈加速度运动。部分液态水在向内凹部的外周侧的方向流动的过程中坠落,另一部分水在加速度作用下流至靠近内凹部的外周侧边缘汇集而坠落。液态水于内凹部上做加速度运动,而不易因液态水的表面张力而停留在滤网30的滤孔表面,加速了混合气流分离速度。进一步地,内凹部外周侧延展有衔接部,衔接部所在平面与液态水的重力方向相垂直,自内凹部中间部位流至内凹部外周侧边缘处的液态水延展附着于衔接部表面,以免汇集于内凹部外周侧边缘处的液态水过多而堵住内凹部外周侧边缘处周侧的滤孔,而减少了板状结构用于进行混合气流分离的有效面积,避免影响了混合气流分离。如图1、图3、图4所示,具体地,于壳体10内沿壳体10的纵向方向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第一滤网31、第二滤网32,第一滤网31、第二滤网32沿朝向蒸汽出气口12方向平行设置,第二滤网32的尺寸小于第一滤网31的尺寸;且第一滤网31、第二滤网32均为面向所述加热组件呈内凹结构。第一滤网31的第一内凹部311外周侧设有第一衔接部312,第二滤网32的第二内凹部321外周侧设有第二衔接部322。
[0066]
当滤网30面向加热组件呈外凸结构时,液态水分子被拦截且附着在滤网30外凸部表面并凝结成液态水后,附着于滤网30外凸部周侧的液态水沿朝向外凸部中间部位流动,同样,作为液态水流动时附着的外凸部具有坡度,液态水在外凸部表面呈加速度运动。部分液态水在向外凸部的中间部位的方向流动的过程中坠落,另一部分水在加速度作用下汇集到外凸部凸角部位,汇集增大了液态水的水珠大小,重力增大而加快坠落。液态水于外凸部上做加速度运动,而不易因液态水的表面张力而停留在滤网30的滤孔表面,加速了混合气流分离速度。但由于液态水由外凸部的周侧向外凸部的中间部位流动并汇集于中间部位,而外凸部中间部位面积相对较小,液态水水珠变大,可能会堵住外凸部的中间部位的部分滤孔,减少了板状结构用于进行混合气流分离的有效面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混合气流分离,效果略微弱于当滤网30面向加热组件呈内凹结构时的混合气流分离效果。进一步地,滤网30的外凸结构包括第一外凸部与第二外凸部(图中未示出),第一外凸部位于第二外凸部的外周侧,第一外凸部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第二外凸部与水平面的夹角,且第一外凸部与
第二外凸部通过呈弧面的连接部相连。第一外凸部上附着的液态水向第二外凸部方向流动的加速度大于第二外凸部周侧的液态水向第二外凸部中间部位流动的加速度。第一外凸部上附着的液态水向第二外凸部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一部分液态水坠落,另一部分水流至第二外凸部上,汇集原先附着于第二外凸部上的液态水继续沿第二外凸部周侧向第二外凸部中间部位的方向流动,在流动过程中一部分液态水坠落,最终流向第二外凸部中间部位的液态水量较少,降低液态水堵住第二外凸部中间部位的滤孔的概率,提高混合气流分离效果。
[0067]
进一步地,呈内凹结构或外凸结构的滤网30靠近加热组件的部位的滤孔密集度低于滤网30远离加热组件的部位的滤孔密集度。进一步地,呈内凹结构或外凸结构的滤网30的靠近加热组件的部位的滤孔孔径大于滤网30远离加热组件的部位的滤孔孔径。
[0068]
当滤网30面向加热组件呈内凹结构时,在一实施例中,滤网30内凹部周侧部位相对其中间部位较靠近加热组件,滤网30内凹部中间部位相对其周侧部位较远离加热组件,滤网30内凹部周侧的滤孔密集度低于内凹部中间部位的滤孔密集度。液态水于内凹部上做加速度运动,流至靠近内凹部的外周侧边缘汇集,由于滤网30的内凹部周侧的滤孔密集度低,则内凹部周侧供液态水附着的外表面面积大,避免液态水聚集成大尺寸水珠而堵住周侧滤孔。进一步地,滤网30的内凹部周侧的滤孔孔径大于滤网30内凹部中间部位的滤孔孔径;液态水于内凹部上做加速度运动,自内凹部朝向加热组件的一外表面的中间部位流至靠近内凹部的外周侧边缘汇集,液态水在内凹部周侧朝向加热组件一侧的外壁上的运动速度有所降低,由于内凹部周侧的滤孔孔径较大,则运动速度降低的液态水也不易将内凹部周侧的滤孔堵住,有利于汇集到内凹部周侧的液态水及时坠落,避免过多的水积留于内凹部周侧而堵住滤孔。在又一实施例中,内凹部外周侧延展有衔接部,衔接部所在平面与液态水的重力方向相垂直,衔接部相对内凹部而言更靠近加热组件,衔接部上的滤孔密集度低于内凹部滤孔密集度,以使流至衔接部的液态水顺利坠落而不堵塞滤孔。
[0069]
当滤网30面向加热组件呈外凸结构时(图中未示出),在一实施例中,滤网30外凸部中间部位相对外凸部周侧部位较靠近加热组件,滤网30外凸部周侧部位较外凸部中间部位较远离加热组件,滤网30外凸部中间部位的滤孔密集度低于外凸部周侧的滤孔密集度,增大外凸部中间部位供液态水附着的表面积。液态水由外凸部的周侧向外凸部的中间部位流动并汇集于中间部位,延展分布于外凸部中间部位的表面上,再于重力下坠落,避免液态水聚集成大尺寸水珠而堵住周侧滤孔。进一步地,滤网30的外凸部中间部位的滤孔孔径大于滤网30外凸部周侧的滤孔孔径;液态水于外凸部外壁上做加速度运动,自外凸部朝向加热组件的一外表面的周侧流至该外表面的中间部位汇集,流至该外表面的中间部位时,由于外凸部中间部位的滤孔孔径较大,液态水也不易将外凸部中间部位的滤孔堵住,有利于汇集到外凸部中间部位的液态水及时坠落,避免过多的水积留于外凸部中间部位而堵住滤孔。在又一实施例中,滤网30的外凸结构包括第一外凸部与第二外凸部,第一外凸部位于第二外凸部的外周侧,第一外凸部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第二外凸部与水平面的夹角,且第一外凸部与第二外凸部通过呈弧面的连接部相连;第二外凸部相对第一外凸部而言更靠近加热组件,第二外凸部的滤孔密集度低于第一外凸部的滤孔密集度,以使最终汇集于第二外凸部的液态水能够延展分布,避免液态水聚集成大尺寸水珠而堵住周侧滤孔。
[0070]
在一实施例中,壳体10内壁朝向板状结构凸设有连接柱18,以与板状结构通过紧固件相固定。板状结构设有通道(图中未标出),通过螺母穿过板状结构上的通道后与连接
柱18相固定。
[0071]
在一实施例中,加热组件包括加热管组件。通过加热管内的发热单元传递至加热管表面的热量对接触到加热管组件的水进行加热,加热管表面形成加热组件的加热端。若水仅仅浸没加热管的局部部位,则露出于水面的加热管表面的热量散发至壳体10内部的水面以外的空间,对位于此部位的混合气流进行加热,进一步使得部分液态水气化成气态水。
[0072]
在又一实施例中,加热组件包括厚膜加热组件20;厚膜加热组件20、板状结构平行设置,进一步地,厚膜加热组件20、板状结构与水平面相平行。厚膜加热组件20呈平板状,薄、体积小,且保证足够的导热面积。进一步地,厚膜加热组件20设置于壳体10内的底部,进水口11可设置于壳体10沿厚膜加热组件20朝向蒸汽出气口12方向的任意位置,水自进水口11通入后于水的重力下落入壳体10底部的厚膜加热组件20上以与厚膜加热组件20接触进行受热,即扩大了进水口11的位置选择范围。
[0073]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厚膜加热组件20包括依次设置的导热基板21、内绝缘介质层22、电阻发热层23、外绝缘层(图中未示出);厚膜加热组件20还包括与电阻发热层23电性连接的电极端24,以与衣物处理装置的控制电路电性连接,控制电路与衣物护理装置内的电源模块电性连接,通过控制电路的通断以使电阻发热层23切换通电或断电模式,即通过控制电路的通断以开启或关闭电阻发热层23的发热。厚膜加热组件20通电后电阻发热层23发出热量,热量传导至导热基板21,使得导热基板21温度升高,以对与导热基板21相接触的水进行加热,此外,温度升高的导热基板21使得导热基板21周侧环境空气温度升高,间接对壳体10内的水进行加热。导热基板21形成加热组件的加热端。导热基板21为导热系数高的绝缘件,在一实施例中,导热基板21为不锈钢基板。内绝缘介质层22以保护导热基板21不带电,以防导致壳体10内的水带电。外绝缘层使得电阻发热层23外侧与外界绝缘。
[0074]
此外,目前市场上常规的加热组件包括普通加热管、石英加热管、镍铬合金加热丝、电磁感应加热组件。其中,普通加热管易结水垢,加热丝易烧断,使用不安全且使用寿命短;石英加热管易碎、承压低、导热慢、寿命短;镍铬合金加热丝,对水质有严格要求;电磁感应加热组件具有强电磁辐射,伤害人体健康,且可能会对衣物护理装置内的电子设备或系统造成干扰,造成其使用性能的下降。目前用于衣服处理装置的蒸汽发生器,若加热组件易结水垢,拆卸衣服处理装置以取出蒸汽发生器进行清理是不现实且难实现的。若加热组件易碎,也无法进行更换。且由于衣物处理装置用于对衣物进行处理,水质没有饮用水水质好,因加热组件对水质的要求而控制水的水质是成本高且不现实的。而本实施例中厚膜加热组件20是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在导热基板21上依次印刷内绝缘介质层22、电阻发热层23、外绝缘层而形成,从电阻发热层23到导热基板21的热传导距离短,因而热阻小,热响应速度快,且热量能够及时传导走,整个厚膜加热组件20的表面温度不会过高,使用安全性高,且不易结水垢,对水质要求也不高。
[0075]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5所示,厚膜加热组件20的导热基板21背向厚膜加热组件20的内绝缘介质层22的一侧朝向蒸汽出气口12,以使得导热基板21暴露于外的表面积最大的一面朝向蒸汽出气口12,使得导热基板21传热最快的一面面向蒸汽出气口12,优先对位于厚膜加热组件20靠近蒸汽出气口12的水进行加热。
[0076]
进一步地,厚膜加热组件20的导热基板21周侧与壳体10内壁相抵靠,以使自进水口11进入壳体10内的水仅能接触厚膜加热组件20的导热基板21,通过厚膜加热组件20的电
阻发热层23发出的热量传导至导热基板21,进而使得导热基板21对壳体10内的水进行加热。以免当厚膜加热组件20的外绝缘层出现损坏后,水接触到电阻发热层23而发生漏电现象。同时,自进水口11进入壳体10内的水接触的是导热基板21暴露于外的表面积最大的一面,受热快。在一实施例中,厚膜加热组件20设置于壳体10的底部,由于厚膜加热组件20的导热基板21周侧与壳体10内壁相抵靠,则导热基板21将壳体10内部容腔分隔成两个独立的空间,外部的水自进水口11进入壳体10后,接触到导热基板21则受阻不再继续往下落,因而将厚膜加热组件20设置于壳体10的底部,增加了壳体10内部容腔用以容纳水的空间;即,对于注入同等量水的发生器本体1,将厚膜加热组件20设置于壳体10的底部时的发生器本体1尺寸相对小,节约空间。
[0077]
进一步地,厚膜加热组件20还包括接地件26,接地件26与地线电性连接,以防止厚膜加热组件20在工作时发生漏电。进一步地,接地件26为接地簧片,设置于导热基板21背离蒸汽出气口12的一侧。在一实施例中,壳体10设有与厚膜加热组件20的两电极端24位置分别相对应的两第一通槽13、与接地件26位置相对应的第二通槽14;两电极端24分别通过相应的第一通槽13与衣物护理装置的控制电路电性连接,接地件26通过第二通槽14与地线电性连接。
[0078]
在一实施例中,导热基板21周侧设有密封圈25,以增加导热基板21周侧与壳体10内壁之间的密封性,防止位于厚膜加热组件20朝向蒸汽出气口12一侧的水自导热基板21周侧与壳体10内壁抵靠处渗透进入导热基板21与壳体10底壁之间的空间内。进一步地,密封圈25设有第一卡槽,用以卡住导热基板21周侧,以牢固地固定住导热基板21。
[0079]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7所示,壳体10包括外壳15与底座16,外壳15与底座16通过紧固件进行固定。外壳15朝向底座16的一端设有用以卡装密封圈25的第二卡槽151。安装厚膜加热组件20时,将厚膜加热组件20周侧的密封圈25卡装于外壳15的第二卡槽151内,再将底座16安装于外壳15上。进一步地,底座16朝向厚膜加热组件20的一侧设有支撑部161,用以支撑住厚膜加热组件20朝向底座16的一侧。当自进水口11进入壳体10后,水的重力施加于厚膜加热组件20上,支撑部161的设置使得厚膜加热组件20的密封圈25能够稳固地卡装于第二卡槽151内。进一步地,第一通槽13、第二通槽14设置于底座16上。
[0080]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图6所示,发生器本体1设有温控开关,用以当厚膜加热组件20的温度超过温度阈值时切断厚膜加热组件20的电源。进一步地,温控开关包括自动温控开关40、手动温控开关50。自动温控开关40、手动温控开关50设置于壳体10上。在一实施例中,自动温控开关40内设有可弯曲变形的双金属片,当双金属片温度达到一定温度时,双金属片弯曲变形断开电源;当双金属片温度低于双金属片弯曲变形的温度底限时,双金属片弯曲变形回复后通电,加热组件启动。进一步地,自动温控开关40为160℃自动温控开关;双金属片温度达到160℃时,双金属片弯曲变形断开电源。手动温控开关50为当检测对象温度达到设定的温度阈值时自动温控开关40由于失灵或其他因素而未启动,则手动操作温控开关开启断电。如手动温控开关50为当检测对象温度达到180℃时160℃自动温控开关未开启,则手动断电。进一步地,壳体10内设有温度传感器,以检测壳体10内的温度,当加热组件的温度超过温度阈值时,加热组件干烧,壳体10内的温度过高,则通知用户判断是否手动断电。
[0081]
在一实施例中,壳体10设有泄压口17,用以于壳体10空腔内部压力达到预设定上
限时打开泄压口17以降低壳体10内部的压力;进一步地,泄压口17设有泄压阀,当壳体10空腔内的压力超过泄压阀设定的压力阈值时自动开启泄压,保证壳体10空腔内的压力在压力阈值以下;当壳体10空腔内的压力小于等于泄压阀设定的压力阈值时自动关闭泄压。
[0082]
在一实施例中,发生器本体1设有液位传感器,以获取壳体10内当前水位信息。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发生器本体1还包括高液位传感器及低液位传感器(图中未示出),高液位传感器及低液位传感器均设置于壳体10内,以分别对壳体10内水位情况进行检测。进一步地,高液位传感器、低液位传感器分别与报警模块电性连接,以当检测到壳体10内当前水位达到高液位传感器所设定的高液位阈值或到达低液位传感器所设定的低液位阈值时报警,提醒用户调整发生器本体1内的水位情况。在又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发生器本体1设有三针水位开关60,三针水位开关60为电极式液位开关,具有三个高度不同的极棒,当壳体10内的水触及到三针水位开关60的极棒而导电进而检测出信号,也向用户输出当前壳体10内的水位信息。
[0083]
实施例2
[0084]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洗衣机,包括洗衣机箱体,洗衣机箱体内设有如上所述的一种蒸汽发生器的发生器本体1,发生器本体1的进水口11与洗衣机箱体内的水管相连,发生器本体1的蒸汽出气口12与洗衣机内筒相连通,以向洗衣机内筒提供蒸汽;其中,
[0085]
洗衣机箱体内的水管自进水口11向壳体10内通入水,加热组件加热液态水以形成蒸发态的液态水分子与气态水分子的混合气流,混合气流向上流动接触板状结构,板状结构外壁阻挡混合气流中部分液态水上升,混合气流中的液态水分子的热量经板状结构传导后,液态水分子在板状结构上凝结,以将混合气流中的液态水分子与气态水分子分离,降低从蒸汽出气口12导出的液态水分子,混合部分液态水的蒸汽通过通道后自蒸汽出气口12导出至衣物护理装置的衣物盛放筒内。用户开启洗衣机的蒸汽烘干或蒸汽除皱或蒸汽杀菌模式,发生器本体1的进水口11开始通入预设定量的水,同时加热组件开启加热,水接触到加热组件而受热形成蒸汽,以向洗衣机内筒提供蒸汽,以实现烘干或除皱或杀菌功能。
[0086]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蒸汽发生器,通过于加热组件与蒸汽出气口之间设置板状结构,将经加热组件加热形成的混合气流中的液态水分子与气态水分子分离,降低分离的得到的蒸汽中混合的液态水。本实用新型的蒸汽发生器应用于洗衣机时,可向洗衣机内筒提供干燥的蒸汽,对洗衣机内筒中洗涤衣物提供蒸汽烘干或蒸汽除皱或蒸汽杀菌功能的同时,不会过多增加洗涤衣物湿度。
[0087]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本行业的普通技术人员均可按说明书附图所示和以上而顺畅地实施本实用新型;但是,凡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而做出的些许更动、修饰与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等效实施例;同时,凡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技术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变化的更动、修饰与演变等,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