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虎口耐磨警示手套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7693536发布日期:2021-12-01 04:27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一种虎口耐磨警示手套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属于手套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虎口耐磨警示手套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人们主要是通过双手从事生产劳动、科学研究、应急求援等活动,因此手部最容易受到各种外来因素的伤害。例如由于摩擦、刀割、撕裂和穿刺而造成的对手部的伤害。尤其是在一些车间作业过程中,手套起着至关重要的保护作用。现有的耐磨手套有主要有胶制手套和编织手套,胶制手套耐磨性能和防水性能较好,但是透气性较差,对于某些领域而言不适用,穿戴体验较差。现有的耐磨手套大多是使用纱线编织得到的织物,但是无论是耐磨性能多强的纱线在使用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的导致磨损。尤其是一些随着时间慢性磨损,使用者不容易发现,这种情况下在进行一些较为危险的工作时,容易导致使用者受伤。而现有技术中针对编织耐磨手套的改进,都是提升其耐磨性能的改进。
3.例如申请号为201510257903.2的发明公开了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棉型防切割手套的制备方法,所述手套通过纱线: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涤纶短纤混纺纱、涤包氨纶包覆纱、pvc包覆玻纤氨纶长丝纱线、橡筋线混合编织而成;编织后的手套袖口处以针织罗纹袖口收口,在温度为120℃

180℃的条件下,通过热熔机热熔包边一次成型。该方法制备的手套,虽然防割耐磨性较好,但是依然无法实现手套收到磨损的警示性。并且现有的耐磨编制手套都是通过编织线的选择来实现提升其耐磨性能,这样的方案提升手套制备成本。
4.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警示和耐磨作用的虎口耐磨警示手套的制备方法。
6.本发明提供一种虎口耐磨警示手套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7.用第一纱线在反面编织第一路和第四路的第一线圈横列,第二纱线在正面编织二路和第五路第二线圈横列;
8.使用第二纱线在第三路和第六路在下针成圈,在上针集圈,将所述第一线圈横列和第二线圈横列连结,
9.编织得到具有内层和外层的双层手套主体,由手套的内侧至外侧方向观察,所述第一纱线覆盖所述第二纱线;由手套的外侧至内侧方向观察,所述第二纱线覆盖所述第一纱线;
10.所述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的颜色不同,所述手套内层与外层颜色不同;
11.在所述双层手套主体的虎口处编制得到多个相对于所述双层手套主体凸出设置的耐磨结构。
12.优选地,所述耐磨结构相对于所述双层手套主体凸出1cm

6cm。
13.优选地,还包括如下步骤:使用高低针手套虎口处编织形成多个凸起的耐磨结构。
14.优选地,所述第二线圈密度大于所述第一线圈密度.
15.优选地,所述第二线圈与所述第一线圈密度比为(3

5):1。
16.优选地,所述第一线圈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线圈的高度。
17.优选地,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二线圈的高度比为(3

5):1。
18.优选地,下针压针深度小于1mm。
19.优选地,上针的压针深度在成圈时为1

2mm,在集圈时0.1

0.5mm。
20.优选地,上针成圈压针深度为下针成圈压针深度的2

10倍。
21.本发明提供的虎口耐磨警示手套的制备方法制备的编织手套具有警示和耐磨作用。
附图说明
22.通过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更具体说明,本发明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且并未刻意按实际尺寸等比例缩放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的主旨。
23.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虎口耐磨警示手套的制备方法的第一路和第四路的编织图;
24.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虎口耐磨警示手套的制备方法的第二路和第五路的编织图;
25.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虎口耐磨警示手套的制备方法的第三路编织图;
26.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虎口耐磨警示手套的制备方法的第六路编织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28.参考图1

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虎口耐磨警示手套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29.用第一纱线在反面编织第一路和第四路的第一线圈横列,第二纱线在正面编织二路和第五路第二线圈横列;
30.使用第二纱线在第三路和第六路在下针成圈,在上针集圈,将第一线圈横列和第二线圈横列连结,第二纱线在在下针成圈形成一个正面的第三线圈横列,在上针形成的集圈位于第一路和第四路的第一线圈的背面,可较好的使的手套的外层不会显示第一纱线,手套的内层不会显示第二纱线,编织得到具有内层和外层的双层手套主体。由手套的内侧至外侧方向观察,第一纱线覆盖第二纱线;由手套的外侧至内侧方向观察,第二纱线覆盖第一纱线。使得内侧观察到的是第一纱线形成的织面,外侧观察到的是第二纱线形成的织面。本实施例中内侧的第一纱线可以使用较为柔和的棉质纱线,接触皮肤较为柔和,外层的第二纱线可以使用聚酯纤维,使其能够具有较好的耐磨性能。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的颜色不同,手套内层与外层颜色不同。本实施例中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的颜色不同,手套内层与外层颜色不同,更具体可以使得第一纱线的颜色鲜艳一些,这样能够实现更好的警示作用。
31.本实施例中第一路和第四路的编织图参考图1,第二路和第五路的编织图参考图2,第三图的编织图参图3,第六路的编织图参考图4。
32.本实施例通过特定的编织方法使得制备得到的双层手套,从外层观察,只能看到位于外层的第二纱线,因此可以将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采用不同颜色的纱线进行编织,当外层的纱线破损时,就会露出内层不同颜色的纱线,帮助使用者能够及时知道外层已经破损,在安全生产中具有极为重要的警示作用,能够较好的保障使用者的安全。
33.本实施例通过在双层手套主体的虎口处编制得到多个相对于双层手套主体凸出设置的耐磨结构,通过编制的方式形成耐磨结构,使得手套编织较为简单,能够实现虎口处的耐磨性能较好,配合双层手套主体,不仅能够实现较好的耐磨性能,同时当手套磨损时还能具有较好的警示作用。
34.在优选实施例中,凸出设置的耐磨结构可以使用高低针进行编织得到,耐磨结构可以采用第二纱线进行编织,保证手套的外观整体性美观性较强。
35.在优选实施例中,耐磨结构相对于所述双层手套主体凸出1cm

6cm,进一步优选实施例中,耐磨结构相对于所述双层手套主体凸出1cm

4cm,保证耐磨结构具有一定的高度能够实现耐磨效果,同时保证耐磨结构不会突出太多而导致虎口使用不便利和美观性能较差。
36.在优选实施例中,内层的第一纱线得到的编织形状与外层的第二纱线得到编织形状不同。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虎口耐磨警示手套的制备方法在外层形成多个竖向纹路,在内层形成多个波浪形纹路,本实施例中所指的编织形状,指的是肉眼观察到的纹路形状。
37.在优选实施例中,第二纱线在正面编织第二线圈密度大于第一纱线在反面编织第一线圈密度。进一步优选实施中,第二纱线在正面编织第二线圈密度与第一纱线在反面编织第一线圈密度的比值为(3

5):1。使得编织后的手套表面平整,编织较为顺利。
38.在优选实施例中,第一纱线在反面编织第一线圈的高度大于第二纱线在正面编织第二线圈的高度。在进一步优选实施例中,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的高度比为(3

5):1。使得编织后的手套表面平整,编织较为顺利。
39.在优选实施例中,下针的压针深度小于1mm,进一步优选实施例中,下针的压针深度为0.2mm

0.6mm。避免压针深度过深,第一纱线在反面编织第一线圈被拉得过长,容易被扯断。第二纱线在正面编织第二线圈被拉的过长,表面不平整,易出现褶皱。
40.在优选实施例中,上针的压针深度在成圈时为1

2mm,在集圈时0.1

0.5mm。
41.在优选实施例中,上针成圈压针深度为下针成圈压针深度的2

10倍。使得第三路和第六路的第三线圈长度足够长,编织手套外观较为平整,同时还可避免纱线的断裂。
42.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3.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优选实施例”、“再一实施例”、“其他实施例”或“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
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44.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