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织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402阅读:4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圆织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圆织机,其中的圆扣里环行着多个织梭,每个织梭具有成对地安装在其顶边和底边上的辊子,所说辊子在圆扣的上走梭板和下走梭板上同相应的滑行表面相配合工作,因此,每个环行在梭子导杆上的梭子通过由支撑部件传递的离心力被支撑在梭子导杆上。
至今人们所知道的圆织机,具有内部和外部的综片,这些综片环形排成两圈,围绕着织机的圆扣,每片综具有多根综丝,用来引导环形分布的两层经纱中的一部分。为了形成织造梭口及相应的移动梭口,这些综丝通过主轴的运动,得到一个上下反向的交变运动,籍此,在圆扣中作圆周运动的织梭携带着从缠绕在梭子上的卷装中退绕下来的纬纱,连续进入移动梭口。
为了尽可能地提高这种织机的生产能力,曾有人设法提高织梭的环行速度,并加大卷绕在梭子上的纬纱卷装量。
但是,由于附加重量和离心力的增加,圆扣上织梭的原有导向装置暴露出一些问题,即显然在支撑装置上发生严重的磨损,以及增加了在滚过上部和下部梭口的经纱时发生故障的可能性。
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类型的圆织机,它以这样一种方式,即通过加快梭子的环行速度和实现纬纱大卷装来避免普通结构的缺点,提高织机的生产能力。
按照发明,实现了这样一种结构,即圆扣所有每两个梭子导杆之间都限定了一个缝隙,这个缝隙同时也处于上走梭板和下走梭板之间,在打开移动梭口时,该缝隙容纳上部梭口或下部梭口的一根相应的经纱,并在此形成上滚动轨道和下滚动轨道,以通过梭子上相应的支撑辊子时,承受环行中的织梭产生的离心力,该缝隙从滚动轨道侧面向扣水平中心面扩宽,形成经纱穿过空隙。
利用这种装置结构,第一次最好地充分满足两个基本相反的需要。
首先,需要使梭子导杆紧密地排列在一起,以便梭子上的辊子在其上滚动得尽可能平稳。另一方面,就是需要使梭子导杆间距足够宽,使从中穿过的经纱之间尽可能减少摩擦接触,并且,甚至在穿过的经纱上出现小结和粗节时,也可能适应开口变换的最快速度。
此外,发明的最优方案是,在梭子导杆的内侧,至少是在形成仅由许多缝隙分断开的滚动轨道区域里,形成一个圆环形表面,籍此,缝隙可以相对于其垂直中心线对称或不对称地展宽,形成经纱穿过空隙。
按照发明的结构,进一步地说,第一次可以使得扣的结构和制作有一个相当大的简化,在这种扣中,在形成上滚动轨道和下滚动轨道的梭子导杆的区域,在上、下走梭板上形成一个整体部件,并向内形成锥形凸尖,在其尖端安装杆状分经片,这些分经片确定了经纱穿过空隙。或者使圆扣更为简化,将上、下导梭板和梭子导杆形成一个整体圆环状构件,在它上面开有缝隙和经纱穿过空隙。
采用发明的圆扣结构,同时还可获得梭子在扣上的最佳辗压滚动状态,同时还可避免由于与在梭子和旋转凸轮之间的驱动部件的接触引起的摩擦损耗。
发明的圆织机中,每个织梭具有一个同板形凸轮一起回转的推梭部件,在导向运动中,所说推梭部件与梭子尾部接触并驱动梭子,其中每个板形凸轮上的推梭部件至少是一个已知极性的永磁体,并与梭子上具有同样极性的至少一个永磁体相互作用,驱动梭子运转。
很显然,这里提出的这些结构装置,不仅是结构上的一般简化,而且也可以减少大量的磨损现象,特别是可降低噪音等级。
附图的简要说明这里参照附图对发明的实施结构形式作更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为圆织机的侧视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圆织机的放大局部视图,表示3织梭的正面;
图3为从图2所示圆织机中的圆扣的内部向外看到的放大局部正视图,其中对织梭仅作出了简单的示意。
图4以局部剖视图的形式表示3图1和图2所示装置结构的现有技术的结构形式;
图5和图6表示了圆扣的另一个实施方案;
图7和图8表示3从图1所示圆织机的圆扣派出的另一实施方案的局部剖视图和侧视图。
如图1所示,圆织机以通常的方式固定在机座1上,并具有一个圆型机架2,支承着圆扣3、操纵盘4、及用来支持综6的机架构件5,所说的综以通常的方式环绕织机的主轴8排列。
另外,图中表示3的支架9固装在机座1上,并仅以几个牵布辊10来作为织物牵引装置。扩布器14也安装在牵布部分,另外,在图示圆织机,可以看到左手侧的经纱喂入辊15和右手侧的经纱喂入辊16,经纱7分成两组纱线层,并以通常的方式从经纱筒子组牵引过来,这些并未在图中作清楚的表示。由于织造梭口的形成,是通过所谓的开口变换运动,当一组纱线层从织造平面的高度下降时,另一组则被向上升起,所以,产生了经纱上部梭口7′和经纱下部梭口7″。在这种织造梭口或与之相应的移动梭口中至少一个,通常是几个,携带着纬纱60的(如图2)纬纱管的梭子30穿过水平的环形通道。由于梭子的环行运动,从纬纱管上退绕的纬纱就被转移到圆筒织物的边缘,因此,梭子上的纱线便被织入织物。然后,圆筒织物经过卷取,成为折平的圆筒织物。
为了产生上述的梭口变换,多个综6安装在靠近圆扣3的外表面并环绕着织机主轴8,在图1中可以看到,每个综6具有比如带绳( )形成的部分综丝24和25。比如,为此可以将无端循环带绕过每个分别支承在机架5的上部和下部的支撑导辊22和23。
带绳的内侧综丝24和外侧综丝25上均具有导纱眼26,纱线层7′或7″的每根经纱7从一个导纱眼中穿过,由于综丝24和25的上下反向交替运动,产生上述两组纱线层上的梭口变换。
为产生这种交替运动,众所周知最好是使内侧综丝24在导纱眼下部位置上同所谓导梭滑板29紧联在一起,滑板29可在移动控制部件40上作上下滑动,导辊31由垂直滑板29伸出,并支撑在绕织机主轴8旋转板形凸轮33上的相应形导向面32上。
此外,众所周知,为了驱动梭子30前进通过织造梭口,相应于每个梭子,均有推梭装置60安装在板形凸轮33上,并随板形凸轮33一起回转,同时在推梭装置上的反向机构与相应的梭子的后部相接触,以便在导向运动中把梭子向前推进。
如上所述,为相应于现有技术的圆织机上的结构装置,没有必要对此再做详细说明。
对于这种上述的圆织机,这里要考虑的问题在于导向装置和支撑装置的结构及在圆扣3中的织梭30的传动,通过同时减少经纱张力及在圆扣和环行的织梭上的摩擦热和摩擦损耗,来获得更高的转速和/或运送具有更大卷装量的纬纱。
对此,同一申请人已经提出过这样的方案,如图4,在每个织梭30的顶边和底边上,成对地安装辊子61和62,它们各自由圆扣3的上走梭板41和下走梭板42上相应的滑动表面43和44支撑着,这里,织梭30上的辊子是这样的即织梭30上的上部辊子61和下部辊子62的旋转曲线61′和62′确定了一个锥形表面35,其锥顶至少近似地在织物自停装置13(如图1)和织机的旋转轴的范围内,由此,辊子61和62作成截锥形,其锥顶与所说的锥形体的顶点所在的旋转轴相重合,而上走梭板41及下走梭板42上的滑动表面43及44形成相对的表面,它们同样地倾向于辊子61及62的表面。
与之相应,当如图4所示的移动梭口完全打开时,上部梭口的经纱7′和下部梭口的经纱7″便分别延展3上、下走梭板41和42的相应表面43和44形成的平面,该平面具有同样的向织物自停装置13倾斜的角度(见图1)。
采用梭子上的辊子的具体排列和辊子驱动装置,确实在提高转速、加大纬纱卷装置并获得较少的纱线断头的情况下,仍可不仅实现最优化的转动状态,也可实现上部梭口和下部梭口的经纱在其上经受辗压的最佳状态。
由于提高了转速,相对增重了的梭子30实际上将在梭子导杆3′上产生更大的离心力作用,因此,以通常的方式靠梭子导杆3′上的滑行装置来支持梭子就不再是很可靠的事。特别是辊子装置代替了滑行装置,从这一点来说,如图4所示,仅为每个梭子配备一下垂直旋转辊子也并不可靠。
反之,需要一种全新的圆扣技术,对这种圆扣来说,有两种相反的要求,一种是要求使梭子导杆排列得非常紧密,使梭子上的支撑辊子在其上尽可能平稳地滚动,另一种是要求梭子导杆之间相隔足够,使经线从中穿过时,尽可能减少相互接触,这样,可以使在穿过的经纱上出现结头和粗节时,也能适应开口变换的最快速度。
按照发明,现在可以可功地以最佳方式满足这两个要求,这将清楚具体地表示在图3、图5、图6和图8中,在圆扣3的相邻梭子导杆3′之间,确定了缝隙85,这些缝隙也同时处于上走梭板41和下走梭板42之间,在打开移动梭口时,该缝隙可容纳上部梭口7′或下部梭口7″中相应的一根经线,并在此形成上滚动轨道86和下滚动轨道86′,以利用梭子上的支撑辊子对80、80′及81、81′,承受环行的梭子30的离心力,该缝隙85从滚动轨道86、86′的侧面向扣水平中心面展宽,形成经纱穿过空隙87。
由此,梭子导杆3′的内侧,至少在仅由缝隙85分断开的形成滚动轨道86、86′的区域上,形成一个圆环形表面。
为了保证梭子上的辊子80、81及相应的80′和81′接触并支撑在梭子导杆3′上,也即在缝隙85的区域上,这样的缝隙85′还可至少部分地向旋转圆周方向倾斜。(如图8右侧)
另外,缝隙85即可以相对于其垂直中心线对称地展宽(如图3、图6及图8),也可以不对称地展宽(如图5),以形成经纱穿过空隙87或87′。
按照发明,如上所述的方法还第一次使圆扣的结构和制作大为简化。
参见图6,形成上滚动轨道86及下滚动轨道86′的梭子导杆3′的部分,可以在上走梭板41和下走梭板42上形成一个整体,该部分可以向中心沿伸形成锥形凸尖103,并在其上装配分经片103′,则可确定经线穿过空隙87。
如果将圆扣3同上走梭板41和下走梭板42以及梭子导杆3′制成一个整体时,还可获得更简单的扣的结构,即形成一个开有缝隙85和经纱通过空隙87的整体圆环状构件。
作为已有技术,为了利用板形凸轮33(如图1)驱动梭子30通过织造梭口,对于每个环行梭子有一个相应的推梭辊子63随着梭子回转,该推梭辊子63在导向运动中处于梭子30上的辊子62的下部,所说的推梭辊子63支承如图4所示的织机的板形凸轮上的近似L形的支架69上,因此推梭辊63的中心线63′的延长线在开口时近似与下部梭口经纱7″相平执,因此,推梭辊63的表面与梭子30上的辊62上较大直径的台肩部分64的表面相接触。
按照本发明对圆扣的改进,可以获得梭子在钢扣上的最佳滑移状态,现在,还可以实现省去如上所述特别见图4的滚动装置,而仍然用旋转板形凸轮33来驳动梭子。显然,按照本发明使用永磁体装置即可使梭子在最小的传送动力作用下作环行运动而达到最佳滑移状态,本发明通过一个或多个永磁体62代替复杂的辊子传动,例如;利用永磁体的N极外表面代替图4所示的接触辊子62,这里,在导向运动中,如图2所示的安装在每个梭子30后部的永磁体62′与相应的同极性的永磁体63′相互作用,永磁体63作为推梭元件同板形凸轮33一起转动,当推梭元件63起作用时,这个永磁体就取代了如图4及前述的推梭辊63。
显而易见,这里提供的装置不仅是全结构上进行了相当大的简化,同时也大大减少了磨损现象,特别是降低了噪音等级。
虽然在此图示并说明了发明的最佳实施方案,但很显然,发明并不仅限于此,其他各种变化的实施方案均应包括在以下权利要求
的范围中。
勘误表 CPME854239
权利要求
1.一种圆织机,在其中的圆扣上环行着多个织梭,每个织梭具有成对地安装在其顶边和底边上的辊子,所说的辊子分别同圆扣的上走梭板和下走梭板的相应滑动表面配合工作,每个环行在梭子导杆上的梭子通过支撑件传递的离心力支撑着。发明的特征在于,圆扣的每二个梭子导杆之间确定于一个缝隙,该缝隙同时处于上走梭板和下走梭板之间,在打开移动梭面时,该缝隙容纳上部梭口或下部梭口中相应的一根经纱,并在这里形成上滚动轨道和下滚动轨道,以通过梭子上相应的成对的支撑辊子,承受圆周运动的织梭上产生的离心力,所说缝隙从滚动轨道侧面向扣的水平中心展宽,成为经纱穿过的空隙。
2.如权利要求
1的圆织机,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说的梭子导杆在其内侧,至少在形成仅由缝隙断开的滚动轨道的区域内,形成圆环形表面。
3.如权利要求
1的圆织机,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说缝隙相对于它们的垂直中心线作对称或不对称展宽,成为经纱穿过空隙。
4.如权利要求
1的圆织机,发明的特征在于,形成上滚动轨道和下滚动轨道的梭子导杆,在上走梭板和下走梭板上制成一个整体,并向中心伸出锥形凸尖,其上安装杆形分经片,这些杆状分经片确定经纱穿过的空隙。
5.如权利要求
1的圆织机,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说圆扣与上走梭板、下走梭板以及梭子导杆制成一个整体,形成具有开口以形成缝隙和经纱穿过空隙的圆环状构件。
6.如权利要求
1的圆织机,其上为每个梭子配有同织机的板形凸轮一起回转的推梭装置,所说推梭装置在导向运动中同梭子的后部相接触并驱动织梭,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板形凸轮上的每个所说推梭装置上,至少有一个已知极性的水磁体,在每个梭子上至少有一个与之同极性的永磁体,以建立工作联系,相互作用。
专利摘要
各环行于圆织机圆扣中的织梭其顶边底边上都成对地装着辊子以便在圆扣的上、下走梭板上与相应滑行表面配合工作,各梭子靠离心力通过支撑件支撑在梭子导杆上。本发明中每对圆扣梭子导杆间形成的缝隙也同时处于上、下走梭板间,移动梭口打开时该缝隙容纳上或下部梭口一根相应的经纱并在此形成上和下滚动轨道通过辊子承受织梭的离心力。该缝隙从轨道侧向扣的水平中心面扩宽形成经纱穿过空隙。这就能提高织梭转速实现较大的纬纱卷装置。
文档编号D03D37/00GK85104358SQ85104358
公开日1986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1985年6月8日
发明者休默·弗朗兹·泽维尔 申请人:休默·弗朗兹·泽维尔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