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梭口织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3491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续梭口织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续梭口织机。
从资料EP0456599所知,一种连续梭口织机,该织机具有引入纬纱的梭口转子。该梭口转子被梭口导纱件及钢筘复盖,引入件在与转动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以位移的方式将经纱引入梭口导纱件及钢筘中。在开口过程中,大部分经纱在与转动方向垂直的方向偏移,在打纬前,导纱件移去后,转动停止,因此经纱重新伸直。经纱部分地重叠在转子上。在引入件以反向运动引送经纱的过程中,存在一种危险,即,两根相绞的经纱在组织点接触,同时由于相互的摩擦而受阻,以致此两根经纱不再展开成伸直状态,而是在其接触点处增加一弯曲点,因此不再处于规定的位置,其结果是经纱不能按要求进入转子的高、低点,而且/或者经纱不能按要求通过钢筘,并因此而跳离钢筘。因为经纱未按要求方式引入转子,织物将出差错。再者,在引入经纱的操作过程中,存在这样的危险,即,引入件促使沿转动方向成直角的方向运动的经纱按要求被送入导纱件,又被导纱件沿横向引导,但是由于经纱另外的横向运动可能引起歪斜,从而致经纱不能顺利通过钢筘并因此而跳离钢筘。
本发明为此疑难问题提供一种补救方法,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避免经纱进入导纱件的开口高、低点的引入操作过程中,由于绞纱之间的接触或由于经纱跳离钢筘等所引起的干扰。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梭口织机,包括具有钢筘(8)的转子(7),钢筘沿转动方向在打纬件之前梳理经纱(1-6),引入件(14)将经纱引入导纱件(22)的高、低点(11、12)引入件(14)与钢筘(8)的间距为(21),其特征为在织物中顺序排列,并从打纬件看在它所通过的钢筘(8)正前方成绞的经纱(1-6),有一顺转动方向(15)向前移的组织点(17),而且还要作到就一个经纱循环而言,或是通过对引入件(14)上的经纱(1-6)编排或是增加引入件(14)之间的距离(23),在织物中任何邻近的两根经纱的引入件(14)之间有一最小间距(19)。
本发明的优点在减少织物差错的同时,还可以生产具有较小经纱间距的织物及高经密织物,此外还使经纱受到较小的应力,并且即使纱的表面很粗糙,如,短纤维原料,也可用于生产。关于转子转角的区域,由于经纱倾斜,在该区域内可能再跳离导纱件。而采取区域缩小,这也具有有利的效果。因此在两个导纱件之间为转动角提供较大的区域,在该区域内引入件能使经纱横向移动而无跳离危险。
下面以具体的实施例为例说明本发明。


图1a所示为通过织机转子及有关引入件的剖面,其中在二连续的导纱件之间,经纱在紧靠它通过的钢筘正前面形成一个组织点;
图1b所示为导纱件及绞经的透视图;
图1c所示为转子及绞经运动路线的上视图;
图2所示为按照图1a,用引入件在钢筘前形成向前移动的组织点的剖面图解;
图3图介表示在转动方向上具有一种二根纱循环及前位移组织点的引入件而隔距;
图4图介表示在转动方向上具有一种四根纱循环及前位移组织点的引入件的隔距;
图5图介表示在转动方向上具有一种六根纱循环及前位移组织点的引入件的隔距;
图6图介表示,为在织物边缘形成布边的引入件及经纱的排列图;
图7表示具有半加捻的布边。
在图1a中,各开口导纱件22沿园周复盖在转子7上,借助于导纱件22的设计,在织物碰撞自停时,钢筘8也可用以对纬纱10进行打纬。导纱件22含有高导纱点11及低导纱点12,由引入件14将一根或数根经纱喂入上述二导纱点上。在导纱件22中备有纬纱通道9,纬纱10通过该通道引入经纱1~6之间的梭口13,由高导纱点11及低导纱点12保持上述经纱开口。
筘齿摆动角α1相应于导纱件22的摆动角,该筘摆动角为360°中的一部分,例如,30°。为了同时喂入数根纬纱10,导纱件22形成了数个梭口13,各引入件14配置在一圆周上,在与转子7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与织物碰撞自停位置相隔数个筘齿摆动角α。
各个引入件14的位置与转子7的中心轴线平行,在转子7旋转方向上的相互距离为图示23,该引入件14的宽度为图示18,假如导纱件22也作为钢筘,或者,假如在导纱件22间,在转子7的轴向或在转动的方向15装有无开口的高、低点的分离的筘,则从引入件14至钢筘8的最高点之间的距离21,一般最大为10mm。引入件14一般沿扇形的外园配置,其径向中心相当于转子7的转动中心。各引入件14可以布置成其它形状的面并与转子7的转动轴平行,例如,不同径向中心的面,或者为一平面,引入件14按前后排列配置。
引入件14包含有导纱板,该板有按经纱循环多倍的间距的排列的导孔或缺口。例如,有经纱1,1′,1″,等的一种引入件14,按照程序在与转子7转动方向的横向加以控制,同时经纱线引入件14各孔,在转子7转动配合下,将经纱引入导纱件22。在本例中引入件14将经纱交替地引入高导纱点11及低导纱点12,以形成梭口13。
具有钢筘8,高导纱点11及低导纱点12的导纱件22转动经过引入件14,进入由引入件14切向供给的经纱1-6,1′-6′等等,并沿转动方向15梳理上述经纱,直至在织物碰撞自停的方向上经纱脱离导纱件22为止。在引入件22进入经纱1-6,1′-6′等等期间,各钢筘8具有引导经纱的功能,使经纱逐渐引入规定的高、低导纱点。
在经纱引入过程中,两根经纱,例如,图1b中邻近的经纱1及2,由于相互接触,会形成一组织点16。引入的经纱1及2在导纱件22与引入件14之间处于伸直状态,在朝向转子7方向的组织点16处具有一增加的弯曲点,该弯曲点阻止经纱1及2的自由运动,尤其是在引入件14的运动方向14a。由于经纱的自由运动受到限制,由此在不可能完全预知的情况下,其结果是有经纱不进入规定的高、低导纱点的危险。
图1c所示与图1b相同情况下转子7的上视图,互相接触的经纱1及2,在组织点16处由于相互间的摩擦,可能有或大或小的一个附加弯曲点。假如经纱不互相接触,它们将处于如图虚线所示1a、2a位置,同时将形成组织点16a。
与具有组织点16a比较,具有组织点16的经纱1及2沿引入件14的运动方向14a的自由运动将受到较大的限制。引入件14及导纱件22为经纱1及2提供导纱点,并使经纱1及2进入高、低导纱点。在导纱件22及引入件22及引入件14之间经纱1和2任何部分沿14a方向的偏移可按照射线原理计算。由于组织点16,使经纱1及2相对于引入件14在运动方向14a的自由运动的长度减小。与在导纱件22与引入件14之间的经纱1及2的自由运动长度相比,相接触的组织点16离引入件14的位置越近,经纱1及2的起初位置则与要求位置1a,2a偏离越大。尤其是经纱密度大时,存在以下危险,即,相互接触并相互阻碍的经纱不易按要求引入导纱件22。假如邻近的经纱在组织点处无阻碍的相互接触,同时假如将引入件14与导纱件22之间的组织点16尽可能地移向导纱件22,则对在方向14a的自由运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另一危险是两根经纱1及2在接触点16处互相摩擦,产生的摩擦力使经纱1及2不能通过钢筘,而被影响组织点16的钢筘8的边缘8a升起,使组织点16滑过钢筘8的最高点进入二导纱件22之间的下面的空间。致使经纱1及2不正确的进入高、低导纱点。
从图1a可以看出相互交错经纱的另一层的问题。经纱4处于导纱件22的高点11。经纱5若处在如图中虚线所示5a位置,不在导纱件22a上,因此,不会在引入件14及导纱件22之间与经纱4相绞。处于经纱1-6之间的导纱件22a升起经纱5,同时在经纱4、5之间形成两个附加的交叉点16b及16c,但是,并非在任何情况下该二交叉点的经纱必定会相互接触。尤其是交叉点16c处于接近引入件14,由于相反的运动,在引入经纱过程中,在交叉点16c处,经纱4及5可能有相互接触的危险,并可能相互阻碍。
对照图1a,经纱1-6以上升的编号,在旋转方向15的横向依次排列,在图2中经纱在引入件14上的分布与之不同。在生产的织物20中与经纱1邻近的经纱2被引入件14引入导纱件22,与图1a相比,二经纱在引入件14的间隔至少以一个图示23的距离扩大,其方向与旋转方向15相反,在图2中则可看出,由此对于诸如经纱1及2产生一个相对于组织点16前位移的组织点17a。其余的经纱4-6也具有前位移的组织点17。前位移组织点17的特征扼要地以经纱1及2为例说明,位于引入件14及前位移组织点17a之间的一段纱的长度1b长于图1a中具有组织点16的相对应的长度,而位于组织点17a与接下来的导纱件22之间的一段纱的长度1a则相对的较短。按照射线原理,这样的安排,原来未接触的经纱1及2直到彼此接触前允许引入件14有较大的偏移量14a。前位移组织点17a与组织点16相比较,对经纱指定位置的偏移影响,后者比前者强烈。
关于导纱件22a,有这样的危险,如上所述,接触的组织点16不能顺利通过钢筘8而跳离。前位移组织点17减小了转子的旋转角,该旋转角系用以将各自的经纱完全地引入导纱件22的高、低导纱点。此外前位移组织点,通常位于导纱件22a及前一个导纱件22之间较低处,相对更接近织机转子7的表面处。因此钢筘8可以更深地进入经纱1-6中,直到它遇到一个可能有的前位移组织点17。因此需要有较大的力以推动组织点17沿着钢筘8的边缘8a上升越过钢筘的最高点。这样,可以减少经纱跳过钢筘8的危险,并且对表面粗糙的经纱也可以顺利地通过。
图3所示为引入件14及经纱1-2,1′-2′,1″等的安排图,据此,可以织出方平组织织物。对于这类织造可以实现例如图3所示的前位移组织点17。经纱1-2,1′-2′,1″等位于两个引入件14中,引入件之间的距离为至少一个最小间距19。例如,图中可看出选择了最小间距19在旋转方向15上至少应两倍于引入件14的宽度18。通过将两个引入件14间的距离增大超过最小间距19,可以使前位移组织点17沿旋转方向15相对所进入的导纱件22进一步的向前位移。其结果必然使从组织点17至转子7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减小。
图4所示为四根纱的经纱循环而对引入件14及有关经纱1-4,1′-4′等的一种安排。在此安排中,引入件14在转动方向15上的分布可最紧凑,以达到在最小的间距19的情况下,织物20上相邻近的两根经纱具有向前的位移组织点17。
图5所示为六根纱的经纱循环而对引入件14及有关经纱1-6,1′-6′等的一种安排。在此安排中,引入件14在转动方向15上其分布为一个靠一个的紧凑排列并节省空间,以达到织物20上相邻近的两根经纱的各引入件之间具有最低限度的间距19,并因此使经纱具有前位移组织点17。
当然,各引入件在转动方向上均具有相应大的距离,也可以获得前位移组织点17。图3-5显示具有前位移组织点17,对引入件14及能实现的经纱的有利安排,它能使所有引入件被配置在一个角度区域,该角度区域相对于织机转子7的旋转方向是尽可能的小。
织物的边缘一般设计带有布边,其组织与织物其余部分的组织不同,图6所示为六根纱的经纱循环的引入件14及有关经纱1-6,1′-5′还有有关的织边经纱K1,K2,K3,的排列图。
各织边经纱K1,K2,K3分别单独位于各自的引入件14,以达到织边经纱K1,K2,K3相对于其它经纱1-6进行独立的运动。所有邻近的经纱,包括织边经纱均具有最小的间距19,根据上述理由;经纱1-6,K1,K2,K3均有前位移组织点17。
图7显示一布边实例,包括有三根经纱K1,K2,K3,均引入各自的导纱件22,以此方式形成包括有绞纱K1,K3及地经K2的布边。
权利要求
1.一种梭口织机,包括具有钢筘(8)的转子(7),钢筘沿转动方向在打纬件之前梳理经纱(1-6),引入件(14)将经纱引入导纱件(22)的高、低点(11、12),引入件(14)与钢筘(8)的间距为(21),其特征为在织物中顺序排列、并从打纬件看在它所通过的钢筘(8)正前方成绞的经纱(1-6)有一顺转动方向(15)向前移的组织点(17),而且还要作到就一个经纱循环而言,或是通过对引入件(14)上的经纱(1-6)编排或是增加引入件(14)之间的距离(23),在织物中任何邻近的两根经纱的引入件(14)之间有一最小间距(19)。
2.按照权利要求1的连续梭口织机,其特征为在织物中邻近的任何两根经纱(1-6)的间距(19)相当于至少两倍于在转动方向(15)上的引入件(14)的宽度(18)。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的连续梭口织机,其特征为在引入件(14)及钢筘(8)之间的间隔(21)小于10mm。
4.按照权利要求1或2的连续梭口织机,其特征为所有的引入件(14)位于一个平面上。
5.按照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的连续梭口织机,其特征为在织物中邻近并相互成绞的任何两根经纱(1-6),则在引入件(14)与组织点(17)之间的一段纱的长度1b大于在组织点(17)与导纱件(22)之间的一段纱的长度1a。
6.按照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的连续梭口织机,其特征为处于织物边缘的经纱(K1,K2,K3)各自被单独的引入件(14)引入导纱件(22),通过以上方式,形成包括有绞纱(K1,K2)及地经(K3)的布边。
全文摘要
一种连续梭口织机,包含一具有钢筘的转子,该钢筘在打纬件之前沿转动方向梳理经纱,引入件(14)将经纱引入开口的高、低点引入件与钢筘之间的间距为(21),所有经纱在引入过程中成绞并具有组织点,该组织点顺转动方向向前位移,因此,组织点的位置,相对于钢筘在转子的转动中心方向逐渐下降。就一个经纱循环而言,或是通过对引入件上的经纱的分配,或是增加引入件之间的距离,在织物中任何邻近的两根经纱的引入件之间至少具有一个最小间距。
文档编号D03C13/00GK1084913SQ9310561
公开日1994年4月6日 申请日期1993年5月14日 优先权日1992年5月15日
发明者A·施坦纳, S·特雷科 申请人:苏舍兄弟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