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织机断线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6297阅读:4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圆织机断线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圆织机断线控制装置,尤指一种于圆织机纬线于断线状态时,使上拉布轮减速旋转,藉以防止纬线因惯性环绕所生成的空纬情形,而提高成品的质量。
圆织机因使用功效优于平织机,现今编织袋大多以此种圆织机来制造,而本创作者即为圆织机的专业制造者,为使圆织机制出更加精良的成品,于圆织机上即设置许多设计相当精良的装置,如侦测经线断裂的停经片改良,可使编织布呈完全展开型态的展开轮结构,可避免纬线弯曲的纬纱调整装置,藉由数特殊装置的配合,使圆织机的作动效率提升,并能提升成品的质量。
一般编织布是由经线、纬线交叉编织而成,而编织布的疏、密度即由经线的条数及纬线的紧密度来设定,其中纬线紧密度的控制方式,请参看


图10所示常规圆织机的示意外观图,其是由上拉布轮80的转速与圆织机本体81的转速来控制,上拉布轮80与本体81间是以传动杆82所衔接,藉由传动机构83内部的设计,得以改变上拉布轮80的转速,若上拉布轮80的转速调整至较快状态时,连动上导轮801即将编织布84以较快的速度往上拉,此时因纬线仍以同样转速旋转,而在经线上移速度较快的情况下,即使编织布的纬线较为稀松,若上拉布轮80的转速调整至较慢状态时,连动上导轮801即将编织布84以较慢的速度往上拉,而在经线上移速度较慢的情况下,即使编织布的纬线较为紧密,藉以达到调整编织布疏密度的目的。
然上述圆织机其传动机构是使上拉布轮及本体同时进行旋转,而上拉布轮与本体间即为连动的设计,只要本体在作动中,上拉布轮即也进行拉动编织布的动作,因此制出的成品是呈同密度的平面状;但一般编织袋为加强强度,于袋口、袋底或其他适当处会增设补强条,而常规的制造方式是在编织布上再车缝补强条,唯此种方式不仅费时,且使制造成本增加,因此本实用新型乃设计出一种可于圆织机上自动进行袋口、袋底补强的结构,该结构是在上拉布轮与本体间设置一控制结构,请参看
图11,所示,该控制结构得藉由传动组控制而生成离、合的作动,当编织布的适当处须补强时,即令控制结构生成分离的作动,使上拉布轮与本体间呈无连动状态,在上拉布轮未继续将编织布往上拉的情况下,即使纬线在适当处紧密编织,而使编织布该处的密度增加,达到补强的效果,以此设计用在纬纱用完成断纬时的停机补纬也有同样的效果,而因此结构甚具实用性,故广受业者的欢迎。
然上述结构在特殊状况下,仍存在些许瑕疵,因当工作中生成纬线断线或线轴上的线用完时,圆织机内部的检测装置即会切断本体的电力,并使上述控制结构生成分离的作动而使上拉布轮、本体呈无连动状态,而因此时是停止本体主动力源的电力,但仍使主动力源因惯性而带动本体继续旋转,剩余的纬线仍继续进行编织的动作,然此时上拉布轮因与本体间已呈无连动的状态,故上拉布轮反被收布机90拉动编织布的紧度所控制,若收布机紧紧拉掣编织布时,即使上拉布轮生成较快的自转,而将本体上的编织布以较快的速度往上拉,此时编织布即生成严重稀疏的情形,此情形在业界中俗称”空纬”,即是纬线密度降低的情形。
因此,为解决上述空纬的情形,本创作者乃设计出一种于纬线断线或线轴的线用完后,仍使上拉布轮、本体间的转速在适当控制之中,即可避免空纬的情形。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织机断线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设于上拉布轮的侧边,具有一与上拉布轮连动的蜗轮、蜗杆组,蜗杆底端设有双齿轮组,双齿轮组另侧的输入轴心则藉由纬密齿轮组与传动杆衔接,传动杆则以链轮组与圆织机的本体连动,双齿轮组的输入轴心、输出轴心上分别设有二控制组,当纬线正常运转时,是以正常转速的齿轮组正常运转,若生成断线或线用完时,即藉由二控制组的同时控制,而以减速的齿轮组继续带动上拉布轮旋转,再藉由蜗轮、蜗杆组的精密控制,使上拉布轮的速度减缓,并使纬线较紧密编织,藉以防止空纬的情形。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织机断线控制装置,此控制装中在双齿轮组的输入轴心设有控制组,于输出轴心的一齿轮内设有单向轴承,当纬线正常运转时,是以正常转速的齿轮组运转,若生成断线或线用完时,即由控制组控制而以减速的齿轮组减速带动上拉布轮旋转,使纬线较紧密编织,以防止空纬的情形。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圆织机断线控制装置,该圆织机本体与圆织机上拉布轮间设有传动杆,在传动杆与上拉布轮间设有齿轮组及纬密齿轮组,其特征在于控制装置设置于纬密齿轮组与上拉布轮间,其具有一经由前述纬密齿轮组及前述齿轮组与传动杆衔接的输入轴心,输入轴心侧边设有一衔接上拉布轮的输出轴心,在输入轴心与输出轴心间设有二组齿轮比不同的传动齿轮组,另输入轴心处设有控制套置于其上的齿轮的控制组,输出轴心处的一齿轮内设有单向轴承。
所述圆织机断线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控制组设一套置于齿轮内的传动轴,传动轴上端呈阶梯状,并具有弧缘,于传动轴与齿轮间设有珠体。
所述圆织机断线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控制组设有控制传动轴的电磁铁。
所述圆织机断线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控制组设有控制传动轴的气压缸。
所述圆织机断线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控制组于输入轴心下端齿轮底端设置一离合器,离合器的控制盘固设于输入轴心上,于输入轴心与下端齿轮间设有轴承。
所述圆织机断线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离合器为电磁离合器。
所述圆织机断线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离合器为机械离合器。
所述圆织机断线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输出轴心与上拉布轮间以蜗杆、蜗轮组衔接。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在于提供一种圆织机断线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具有一与上拉布轮连动的蜗轮、蜗杆组,蜗杆底端设有双齿轮组,双齿轮组另侧的输入轴心则藉由纬密齿轮组与传动杆衔接,传动杆则以链轮组与圆织机的本体连动,双齿轮组的输入轴心、输出轴心上分别设有二控制组,当纬线正常运转时,是以正常转速的齿轮组正常运转,若生成断线或线用完时,即藉由二控制组的同时控制,而以减速的齿轮组继续带动上拉布轮旋转,再藉由蜗轮、蜗杆组的精密控制,使上拉布轮的速度减缓,并使纬线较紧密编织,藉以防止空纬的情形。
本实用新型的控制装置,还可在双齿轮组的输入轴心设有控制组,于输出轴心的一齿轮内设有单向轴承,当纬线正常运转时,是以正常转速的齿轮组运转,若生成断线或线用完时,即由控制组控制而以减速的齿轮组减速带动上拉布轮旋转,使纬线较紧密编织,以防止空纬的情形。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目的。
附图简要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控制装置与圆织机间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控制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控制装置的动作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种型式控制装置与圆织机间的平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种型式控制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种型式控制装置的动作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型式控制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图8A和图8B为本实用新型单向轴承的平面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又另种型式控制装置与圆织机间的平面示意图。
图10为常规圆织机的外观示意图。
图11为常规控制装置的示意图。
为了解本实用新型与圆织机间的相对关系,乃以
图1所示的示意图式加以说明,由该图式中可看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装置为装设于圆织机10与上拉布轮20之间,而图上所示为设于圆织机本体10上端处,且与上拉布轮20为连动的设计,另也可将此控制装置设于圆织机10下端处,藉助其他传动结构来带动上拉布轮20以达到同样的控制效果;而以图上所示的结构来说明,圆织机本体10主传动轴11由马达121、皮带轮组122所组成的传动装置12所带动,于主传动轴11的适当处设有一链轮13,链轮13以链条131带动传动杆14旋转作动,传动杆14上端带动一齿轮组15,齿轮组15再带动副传动杆16,而副传动杆16则带动一纬密齿轮组17,纬密齿轮组17的二齿轮171、172为可更换的设计,若更换不同齿轮比的齿轮组,即改变编织布纬线的密度。
请配合参看图2所示,齿轮172为带动控制装置30的输入轴心31,该输入轴心31与机架21间并设有轴承22,以保持输入轴心31精确转动,输入轴心31的底端设有二齿轮32、33,另于机架21侧边设有输出轴心34,输出轴心34底端设有分别与齿轮32啮合的齿轮35,与齿轮33啮合的齿轮36,唯输入轴心31与齿轮32间以键块衔接连动,与齿轮33间则衔接第一控制组40,而输出轴心34与齿轮36以键块衔接连动,与齿轮35间则衔接第二控制组50,而齿轮32、35形成一转速较慢的齿轮组,齿轮33、36间则为转速转快的齿轮组,输出轴心34的上端衔接一蜗杆37,蜗杆37与一蜗轮38啮合,而上拉布轮20的轴心201则迫掣于蜗轮38内而连动。
第一控制组40及第二控制组50可为多种型式,且因空间型态的转换,使其结构得以互换,先以
图1、图2所揭示的结构作说明,第一控制组40为电磁铁控制的设计,其底端设有一电磁铁41,电磁铁41的作动杆42枢接一传动轴43,传动轴43底端并以轴承431与一套座44卡接,套座44与电磁铁41间则设有弹簧45,而传动轴43上端适当处呈阶梯状,使其具有颈缩的弧缘431,顶端则插掣于输入轴心31底端内部,而输入轴心31底端与顶掣座46间环设数珠体47,珠体47周缘并与齿轮33的内孔紧密接触;第二控制组50则为一电磁离合器的设计,其设于齿轮35的上端,其具有一控制盘51,控制盘51以键块与输出轴心34连动,控制盘51底端设置一磁性片52,而于齿轮35上端设有一与齿轮35锁固一体的传动片53,另齿轮35与输出轴心34间则设有轴承54。
第一控制组40与第二控制组50为由电路所控制,请参看
图1及图2所示,圆织机正常运转时,第一控制组40的电磁铁41为带动传动轴43往上作动,此时珠体47藉由传动轴43的顶迫,而与齿轮33呈紧密接触的状态,另第二控制组50则呈断电状态,使磁性片52与传动片53未吸附一体,故本体10被传动装置12带动而旋转时,即藉由链轮13、传动杆14、齿轮组15、纬密齿轮组17的带动,而令输入轴心31旋转作动,再令齿轮32、33同时旋转,唯与齿轮32啮合的齿轮35藉由轴承54的设置而呈空转状态,故仅以齿轮33带动齿轮36旋转,再带动输出轴心34、蜗杆37及蜗轮38旋转,而令上拉布轮20带动编织布以一定的速度往上作动。
唯当纬线断线或线轴上的线用完时,本体10内的检测装置即切断传动装置12的电力,请参看图3所示,并同时令第一控制组40的电磁铁41带动传动轴43往下动作,使第二控制组40的磁性片52生成吸附力而与传动片53吸附一体,传动轴43往下作动时,珠体47即不再被紧迫于齿轮33内孔内,而是位于弧缘431处,此时因中间传介物的移位,使齿轮33无法再随着输入轴心31旋转,因此本体10因惯性所生成的旋转,经由传动杆14、齿轮组15、纬密齿轮组17而传至输入轴心31处时,是使齿轮32带动齿轮35旋转,而齿轮35再带动第二控制组50的控制盘51旋转,进而带动输出轴心34、蜗杆37、蜗轮38及上拉布轮20旋转,唯因齿轮组32、35为减速的设计,故此时上拉布轮20的转速即减缓,故在编织布被上拉的速度减缓的情况下,即使剩余的纬线于经线上较紧密编织,如此即可避免空纬的情形生成,待完成接线或更换线轴的动作后,即令传动装置12继续作动,并同时令第一控制组40的电磁铁41呈断电状态,并使第二控制组50也呈断电状态,藉由弹簧45的弹力使传动轴43往上作动,复使珠体47迫掣于传动轴43周缘,而以图2所示的型态恢复正常的传动方式。
另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也可如图4、图5及图6所示的型式,其是将第一控制组也以电磁离合器来取代,请参看图4所示,此第一控制组60同样由控制盘61、磁性片62、传动片63所组成,而传动片63与齿轮33锁固一体,唯齿轮33与输入轴心31间则设有轴承,于正常状态时,请参看图5所示,此时第一控制组60为呈通电状态,第二控制组50呈断电状态,输入轴心31即带动控制盘61旋转,再藉由磁性片62、传动片63而带动齿轮33旋转,复经由齿轮36、输出轴心34的传动,使蜗杆37、蜗轮38旋转;若纬线断线或线轴的线用完时,即令第一控制组60呈断电状态,第二控制组50呈通电状态,输入轴心31即带动齿轮32、35旋转,再经由传动片53、磁性片52、控制盘51而令输出轴心34、蜗杆37、蜗轮38旋转。
请配合参看图7所示,其整体的结构配置与图2中所示的相同,惟在其输出轴心34与齿轮36以键块衔接连动,与齿轮35间则设有单向轴承351,单向轴承351可为多种型式,如图8A和图8B所示,即为其中二种型式,使其正、反向旋转时,均可达到连动或不连动的效果,而齿轮32、35形成一转速较慢的齿轮组,齿轮33、36间则为转速较快的齿轮组,输出轴心34的上端衔接一蜗杆37,蜗杆37与一蜗轮38啮合,而上拉布轮20的轴心201则迫掣于蜗轮38内而连动。
在此一实施例中的第一控制组40可为前述的多种型式(电磁铁控制或电磁离合器控制),且该第一控制组40是由电路所控制,在正常运转时,齿轮33带动齿轮36旋转,并使输出轴心34以同样的转速旋转,而齿轮32也同时带动齿轮35旋转,但因相对于输出轴心34的转速,齿轮35因转速较慢,再以输出轴心34为考量基准,齿轮35为呈反向旋转,故藉由单向轴承351的设置,使其与输出轴心34间呈非连动状态,故输出轴心34的动力完全由齿轮33、36所带动,并同时带动蜗杆37、蜗轮38旋转,而令上拉布轮20带动编织布以一定的速度往上作动,此为利用蜗杆37、蜗轮38的传动特点,蜗轮式的减速传动系统,在减速比过大时,乃是具有主动性的传动特质,即蜗杆37若未转动,则蜗轮38即因蜗杆37嵌在齿上无法任意转动,故使上拉布轮20不受收布机70所拉动而影响布的纬纱密度。
唯当纬线断线或线轴上的线用完时,本体10内的检测装置即切断传动装置12的电力,其动作如图3所示,并同时令控制组40的电磁铁41带动传动轴43往下作动,使珠体47不再紧迫于齿轮33内孔内,而是位于弧缘431处,此时因中间传介物的移位,使齿轮33无法再随着输入轴心31旋转,因此本体10因惯性所生成的旋转,经由传动杆14、齿轮组15、纬密齿轮组17而传至输入轴心31处时,是使齿轮32带动齿轮35旋转,而齿轮35经由单向轴承351的特性(即反向转动时是和轴心滑顺空转,正向时是卡住轴心连动),再带动输出轴心34、蜗杆37、蜗轮38及上拉布轮20旋转,唯因齿轮组32、35为减速的设计,故此时上拉布轮20的转速即减缓,故在编织布被上拉的速度减缓的情况下,即使剩余的纬线于经线上较紧密编织,如此即可避免空纬的情形生成,待完成接线或更换线轴的动作后,即令传动装置12继续作动,并同时令控制组40的电磁铁41呈断电状态,藉由弹簧45的弹力使传动轴43往上作动,复使珠体47迫掣于输入轴心31周缘,而使输入轴心31的传动,继续由齿轮33传达动力至齿轮36,齿轮36即带动输出轴心34,而使齿轮35因单向轴承351的特殊功用,而与输出轴心34处于顺滑空转的情况,故不影响输出轴心34的运转,而恢复正常的传动方式。
另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控制组、第二控制组也可由具离合控制的结构取代,如以电磁阀带动棘轮组,或如图9所示,以气压缸组70来控制,或以机械离合器来取代电磁离合器;而藉由本实用新型的整体设计,可使圆织机本体与上拉布轮间的转速比,在纬线断线或线轴的线用完时,仍在适当转速控制之中,且为以减速的方式使上拉布轮继续旋转,纬线以较紧密的方式编织,而避免空纬的情形产生,进而提升编织布的质量;另藉由输出轴心为以蜗杆、蜗轮组来带动上拉布轮的设计,使其传动更加精确,当本体完全停止时,经由此设计,也使上拉布轮也随之停止作动,如此即可避免上拉布轮继续将编织布往上拉。
权利要求1.一种圆织机断线控制装置,该圆织机本体与圆织机上拉布轮间设有传动杆,在传动杆与上拉布轮间设有齿轮组及纬密齿轮组,其特征在于控制装置设置于纬密齿轮组与上拉布轮间,其具有一经由前述纬密齿轮组及前述齿轮组与传动杆衔接的输入轴心,输入轴心侧边设有一衔接上拉布轮的输出轴心,在输入轴心与输出轴心间设有二组齿轮比不同的传动齿轮组,另输入轴心处设有控制套置于其上的齿轮的控制组,输出轴心处的一齿轮内设有单向轴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圆织机断线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控制组设一套置于齿轮内的传动轴,传动轴上端呈阶梯状,并具有弧缘,于传动轴与齿轮间设有珠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圆织机断线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控制组设有控制传动轴的电磁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圆织机断线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控制组设有控制传动轴的气压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圆织机断线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控制组于输入轴心下端齿轮底端设置一离合器,离合器的控制盘固设于输入轴心上,于输入轴心与下端齿轮间设有轴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圆织机断线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离合器为电磁离合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圆织机断线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离合器为机械离合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圆织机断线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输出轴心与上拉布轮间以蜗杆、蜗轮组衔接。
专利摘要圆织机断线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设于圆织机本体与上拉布轮间,其具有输入轴心及输出轴心,输入轴心及输出轴心底端设有齿轮比不同的二齿轮组,二齿轮组分别由二控制组所控制,或是输入轴心由一控制组所控制,输出轴心的一齿轮内设置单向轴承,藉此设计当断线或线用完时,使上拉布轮与圆织机本体间的转速仍在适当控制中,避免空纬的情形生成。
文档编号D04B35/00GK2257556SQ9522419
公开日1997年7月9日 申请日期1995年10月5日 优先权日1995年10月5日
发明者黄国庆 申请人:黄国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