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燃烧、抗静电塑编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7913阅读:3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抗燃烧、抗静电塑编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燃烧、抗静电塑编布,属塑料层状产品。
煤矿中由于瓦斯、硫等有害化合物的存在,在采掘过程中必须采取强制通风的方法,排除有害气体或化合物,以保证操作工人的身体健康和矿井的安全生产。通风时,需通风道,而通风道材料的选择也是十分必要的。同时采掘过程中需回填,而回填物亦需容器包覆。由于煤矿中易燃、易爆物的存在,静电就是引发火灾、爆炸的重要因素。用金属作引风筒或充填袋,虽有抗静电作用,但成本高,且不耐腐蚀。用玻璃纤维、聚氯乙烯复合布、橡胶布作引风筒或充填袋,虽成本低,抗腐蚀,但不抗静电,不抗燃烧。因此以上材料都不是煤矿通风充填时的理想材料。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低,耐腐蚀、强度高,抗燃烧,抗静电塑编布。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达到的。这种抗燃烧、抗静电塑编布,由塑编布体1构成,其特殊之处是,在塑编布体1的表面设与其结合为一体的抗静电层2,塑编布体1中含有聚乙烯(或聚丙烯)80-90%,卤素有机物阻燃剂5-15%,无机物阻燃剂3-4.5%,偶联剂0.5-2%。
在塑编布体1的另一面设与其结合为一体的抗静电层3。这样增强了该塑编布的抗静电性。
所述卤素有机物阻燃剂是十溴二苯醚、八溴醚、六溴苯、六溴环十二烷中的任一种。
所述无机物阻燃剂是金属氧化物或金属氯化物。金属氧化物是能导电的金属氧化物。包括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锑,三氧化二铁,氧化铜,氧化铝,氧化锌。金属氯化物包括可导电的金属氯化物,如AgCL,NaCL,KCL。
所述抗静电层中含有胶粘剂1-5%,抗静电剂15-35%,分散剂55-79%,稳定剂1-5%。这里胶粘剂采用非极性粘结剂。抗静电剂选用无机物,如石墨,碳墨,铜粉,铅粉,铁粉,银粉等。分散剂能提高抗静电层的导电性、导热性,并能改善表面物理强度。这里的分散剂可以是铝的氧化物,如AL2O3,铝的氢氧化物,如AL(OH)3,或缩合硅酸钠,六偏磷酸钠,稳定剂能提高抗静电层的耐热性和导电性,可用金属的有机物作为稳定剂,如有机锡,钙、锌复合剂,液体钙、锌、镉复合剂等。
本发明所述塑编布抗燃烧、抗静电机理。塑编布体1中含有卤素有机物阻燃剂,无机物阻燃剂。而阻燃剂能增加塑编布的抗燃烧性能,即增加了塑编布的导热性,降低了塑编布的局部聚热。无机物阻燃剂为金属氧化物或金属氯化物,不仅提高了塑编布的阻燃性能,而且还降低了塑编布的体电阻,提高了其体抗静电能力。抗燃烧是化学方式和物理方式紧密交错进行;化学方式为捕捉自由基,抑制高聚物进一步分解。物理方式以降温、绝热和隔氧来阻止聚合物燃烧。其过程是,卤素有机物受热分解产生RX(R-烷类捕捉自由基分分子链,X-烷类),RX具有较强的捕捉自由基能力;当RX与无机物阻燃剂(如(金属氧化物)反应则生产吸热、降温和不燃烧的水及捕捉自由基能力更强的物质(如SbX3),有力地抑制了高聚物的进一步分解。在塑编布体1上设抗静电层后,塑编布的表面有了良好导电能力。增加偶联剂后,增加了卤素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的粘合能力,可选用乙烯基或叠氮基类硅烷做偶联剂。
由于本发明所述的塑编布中含有卤素类有机物阻燃剂和无机物阻燃剂,其表面设有抗静电层,使其与现有技术相比,既具有阻燃性,也具有抗静电性,偶联剂的加入,还增加了塑编布的表面强度。因此,可广泛地用于煤矿井下通风管。充气袋和回填物所用的充填袋,有力地降低了矿井燃烧、爆炸的可能性,而且强度高,耐腐蚀。
附面说明

图1-本发明所述塑编布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图1的A-A剖面图;图3-本发明所述塑编布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图3的B-B剖面图;图5-本发明所述一种塑编布的加工工艺流程图。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用来进一步说明该技术解决方案。
实施例1参考图1、图2、图5。如图5所示在混合工序10中,先称取原料。母料为聚丙烯,卤素有机物阻燃剂为十溴二苯醚,无机物阻燃剂为三氧化二锑,偶联剂为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其重量百分比为聚丙烯∶十溴二苯醚∶三氧化二锑∶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80∶15∶4.5∶0.5。按以上比例向搅拌机中投入1000kg原料,开动搅拌机使其充分混合。然后进入拉丝工序11,在拉丝工序11中,将混合后的原料倒入拉丝机中,拉丝,而后进入织布工序12,在织布工序12中,将塑料丝编织成如图1所示的塑料编织布。而后进入卷绕工序13,在卷绕工序13中将塑料编织布卷绕为筒状。然后进入涂覆工序14,在该工序中,首先按一定比例配制抗静电层原料。在这里抗静电层原料的胶粘剂是非极性粘结剂,抗静电剂为350目以上的石墨,分散剂是AL2O3,稳定剂是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它们的重量百分比为非极性粘结剂∶石墨∶三氧化二铝∶二月桂酸二丁基锡=1∶15∶79∶5。将按以上比例配制的抗静电层原料倒入容器中并充分搅拌均匀,而后,将混合好的抗静电层导电原料倒入涂覆机中,将布辊上的塑编布送入涂覆机中进行表面涂覆,涂覆厚度为0.01mm,然后进入烘干工序15。在烘干工序15中,将已涂覆导电原料的塑编布送入烘干机中充分烘干。然后在包装工序16中,将涂覆上抗静电原料的塑编布按规格剪裁成捆,经包装,即制成本发明所述的带抗静电层2的抗燃烧、抗静电塑编布。
实施例2,参考图3、图4、图5。该抗燃烧、抗静电塑编布与实施例1所述抗燃烧、抗静电塑编布基本相同。其区别点是1、所含成分的比例有变化,①在塑编布体1中各原料的比例是聚丙烯∶十溴二苯醚∶三氧化二锑∶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85∶10∶3∶2,③在抗静电层2中抗静电层原料的比例是非极性粘结剂石墨∶三氧化二铝∶二月桂酸二丁基锡=5∶35∶55∶5,在塑编布体1的背面又设了一层抗静电层3。2、因此,在涂覆工序14中,将塑编布的正反两面分别涂覆上抗静电原料,经烘干工序15后,形成如图4所示的带抗静电层2、3的塑编布。其它加工工序与实施例1相同。与实施例1相比,抗静电能力增强,成本略高。
实施例3,参考图1、图2、图5。本例所述抗燃烧、抗静电塑编布与实施例1所述的抗燃烧、抗静电塑编布基本相同,其区别点是1、所述塑编布体1的成分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混合工序10中,各成分及其含量如下聚乙烯∶八溴醚∶氯化银∶磺酰叠氮硅烷=90∶5∶4∶1,2、抗静电层的成分及含量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涂覆工序14中,抗静电层的原料配比是非极性粘结剂∶石墨∶三氧化二铝∶马来酸二正基锡=5∶15∶79∶1,涂覆厚度为0.2mm,其它部分的结构及加工过程与实施例1相同。塑编布的性能与实施例1相仿。
实施例4,参考图1、图2、图5。本实施例所述抗燃烧、抗静电塑编布与实施例3所述的抗燃烧、抗静电塑编布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点是1、塑编布体1各成分的含量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混合工序10中,各成分含量如下聚乙烯∶八溴醚∶氯化银∶磺酰叠氮硅烷=82∶12∶4.5∶1.5,2、抗静电层的成分及含量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涂覆工序14中,抗静电层的原料配比是非极性粘结剂∶碳黑∶氢氧化铝∶钙、锌复合稳定剂=1∶35∶59∶5。其它部分的结构及加工过程与实施例3相同,塑编布的性能与实施例3相仿。
实施例5,参考图3、图4、图5。本实施例所述塑编布与实施例2的结构及制造方法基本相同。不同点是1、塑编布体1各成分的含量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混合工序10中,塑编布体1的成分及比例是聚乙烯∶八溴醚∶氯化钾∶乙烯基三乙基硅烷=86∶10∶3∶1,2、抗静电层的成分及含量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涂覆工序14中,抗静电层的原料成分及重量百分比是非极性粘结剂∶铜粉∶氢氧化铝∶液体钙、锌、镉复合稳定剂=3∶20∶73∶4。其它部分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与实施例2相同。塑编布的性能与实施例1相仿。
同理,根据塑编布体所含成分及含量的不同,抗静电层2或抗静电层3所含成分及含量的不同,还可制成结构、性能与以上实施例性能相同或相似的抗燃烧、抗静电塑编布,这都属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抗燃烧抗静电塑编布,它由塑编布体(1)构成,其特征是,在塑编布体(1)的表面设与其结合为一体的抗静电层(2),塑编布体(1)中含有聚乙烯或聚丙烯)80-90%,卤素有机物阻燃剂5-15%,无机物阻燃剂3-4.5%、偶联剂0.5-2%。
2.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燃烧、抗静电塑编布,其特征是,在塑编布体(1)的另一面设与其结合为一体的抗静电层(3)。
3.由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抗燃烧,抗静电塑编布,其特征是,所述卤素有机物阻燃剂是十溴二苯醚、八溴醚、六溴苯、六溴环十二烷中的任一种。
4.由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燃烧、抗静电塑编布,其特征是,所述无机物阻燃剂是金属氧化物或金属氯化物。
5.由权利要求4所述的抗燃烧、抗静电塑编布,其特征是,所述抗静电层中含有胶粘剂1-5%,抗静电剂15-35%,分散剂55-79%,稳定剂1-5%。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燃烧、抗静电塑编布,属塑料层状产品。它由塑编布体1和抗静电层2组成,塑编布体1中含有聚乙烯(或聚丙烯)80—90%,卤素有机物阻燃剂5—15%,无机物阻燃剂3—4.5%,偶联剂0.5—2%。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耐腐蚀,抗燃烧、抗静电、强度高等特点。是煤矿下通风管、回填物所用袋的理想产品。能大大降低煤矿的爆炸燃烧率,安全、实用。
文档编号D06N3/00GK1203982SQ9710590
公开日1999年1月6日 申请日期1997年6月4日 优先权日1997年6月4日
发明者孙昭志 申请人:孙昭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