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缠绕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8550阅读:5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缠绕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球具(拍)握柄或汽车方向盘的缠绕带。
目前市售用于球具(诸如网球拍、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杆或曲棍球杆等)握柄或汽车方向盘的缠绕带结构(如


图1所示),其是由一PU材质层1与一不织布层2相互叠合而成一带状体,该缠绕带于该PU材质层1与该不织布层2中间设有一圆管3而形成一凸部4,其虽可达到浮凸的效果,使使用者更易于握持球具的握柄或方向盘;但此种缠绕带具有以下缺点一、为限制圆管于某一位置,须于缠绕带上以车缝的手段将圆管以车线包裹住,如此势必在缠绕带上形成许多绕线的小孔,无形中降低缠绕带的张力。
二、因车线的部位形成一内凹的状态,造成使用者的手部是跨在该部位的上部,而无法接触该部位,无形中降低手部与缠绕带表面的整体接触面积,进而降低握持的效果。
三、在制造此种缠绕带时是将圆管置于PU材质层的预定位置后,再覆上不织布层,此时PU材质层将形成一凸部,而后以车缝的方式将圆管限制住使其不易移动,此一制程过于繁复,且成本过高。
四、经长期使用,车线常因与手部磨擦的缘故而断裂,进而使圆管易于移动,此时唯有更换缠绕带一途。
五、常用缠绕带的缠绕方法是以缠绕带的边缘叠置边缘,将欲缠绕的物体完全覆盖为止,此种缠绕方式的对位须非常仔细,否则常造成松紧不一的状况。
市面上亦常见一种平面式的缠绕带,其是将不织布层磨除,再将其缠绕于被缠绕体上,其所产生的缠绕状态是不织布层未磨除的缠绕带中央部位呈现一浮凸的效果,而不织布层磨除的部位呈现凹陷的效果。亦有一种于不织布层处再粘贴一层如EVA发泡体等的弹性体,使缠绕带的中央部位呈现一浮凸的效果。很明显地,欲达成此一浮凸—凹陷—浮凸……的缠绕效果,必须经由加工磨除缠绕带两侧的不织布层或于缠绕带上粘贴其他物件来达成,不可避免地势必增加成本。
有鉴于此,本创作人乃基于多年从事该项产业的经验,针对上述缺弊,努力研究试验与设计,而终有一创新且可供产业利用的本实用新型产生。
即,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迅速且方便缠绕的缠绕带。
另,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直接排除水份或散热的缠绕带。
再,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能降低生产成本的缠绕带。
又,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凹凸厚度得以控制的缠绕带。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缠绕带,该缠绕带是概由一PU材质层与一不织布层相互叠合而成的带状物;其中该缠绕带两侧各向该缠绕带的该不织布层方向反折,据以使该缠绕带缠绕后于两侧各自形成一预定厚度且浮凸的折合部,而使该缠绕带中央部位形成一凹陷部,使供使用者的手部得以完全服贴于该缠绕带的该凹陷部上并增加抗滑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另可将上述的折合部的该PU材质层与不织布层磨除一予以事先控制的适当厚度,使该折合部的厚度得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藉该缠绕带两侧的折合部的设计,采用折合部边缘对另一边缘的方式缠绕,使可迅速缠绕于握柄,且缠绕后该折合部之间形成一连续的缝隙,使能直接排除水份或散热;并使该缠绕带中央部位形成一凹陷部,使供使用者手部得以完全服贴于该缠绕带上的该凹陷部并增加抗滑的效果,该缠绕带造成的浮凸效果简易又确实,使得制造成本得以有效地降低;并且仅简单地藉由磨除折合部的PU材质层及不织布层,即可使该折合部的厚度得以事先预定,充分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为使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及功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同,兹举二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1是常用缠绕带的平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请参阅图2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是一种改良型缠绕带,该缠绕带10的结构是概由一PU材质层11与一不织布层12相互叠合而成的带状物,其中该缠绕带10较窄两侧的预定宽度,各向该缠绕带10的该不织布层12方向反折,使该缠绕带10的较窄两侧各自形成一预定厚度且浮凸的折合部14,此时该折合部14的厚度必不小于该PU材质层11与该不织布层12的总合厚度,而使该缠绕带10的中央部位形成一凹陷部15,进而使该凹陷部15至该折合部14的斜度较为和缓,使供使用者的手部得以完全服贴于该缠绕带10上。且该缠绕带10造成的浮凸效果简易又确实,使得制造成本得以有效地降低。
请再参阅图3所示,该缠绕带10缠绕于一被缠绕体20上时,其是以该缠绕带10较窄两侧的边缘紧靠另一边缘的方式缠绕之,使供使用者易于缠绕;且此种缠绕方式必然于该缠绕带10边缘与边缘之间形成一连续的隙缝30,使供使用者因长时间握持所产生的汗水及热气经由该隙缝30排除。又,本实用新型的缠绕效果与常用缠绕带的缠绕效果,其最大的差异点是在于,原本缠绕带的中央部位是浮凸,而本实用新型却是凹陷;原本缠绕带的两侧是凹陷,而本实用新型却是浮凸。此点确实能将本实用新型与常用缠绕带的差异处突显无遗。
请参阅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该缠绕带10′的结构概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所不同之处是在于藉由磨除不织布层12′及PU材质层11′,再予以折向该不织布层12′形成一折合部14′,该折合部14′的厚度可以藉由磨除该不织布层12′及该PU材质层11′的厚度予以事先控制,以使该折合部14′的厚度得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创新的空间形态,乃能突破传统的瓶颈,而具有优越的产业利用性,故依法提出实用新型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1.一种缠绕带,该缠绕带是概由一PU材质层与一不织布层相互叠合而成的带状物,其特征在于该缠绕带两侧各向该缠绕带的该不织布层方向反折,使该缠绕带缠绕后于两侧各自形成具一厚度且浮凸的折合部,而使该缠绕带中央部位形成一凹陷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缠绕带,其特征在于该折合部的该PU材质层与该不织布层是磨除一厚度。
专利摘要一种用于球具握柄或汽车方向盘的缠绕带,该缠绕带是概由一PU材质层与一不织布层相互叠合而成的带状物,其特征在于:该缠绕带两侧各向该缠绕带的该不织布层方向反折,使该缠绕带缠绕后于两侧各自形成一预定厚度且浮凸的折合部,而使该缠绕带中央部位形成一凹陷部,使供使用者的手部得以完全服贴于该缠绕带上的该凹陷部并增加抗滑的效果,更具有利于排除水分及散热的功效。
文档编号D04D9/00GK2302273SQ9721894
公开日1998年12月30日 申请日期1997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1997年5月30日
发明者赵令模 申请人:乔国皮革厂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