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台横机上生产一件针织物的方法

文档序号:1656615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在一台横机上生产一件针织物的方法
特别是在编织带有口袋或衣领或带特殊花纹效应的衣片时,人们希望能同时生产一块基本针织物和部分针织物,并要求应用于基本针织物和部分针织物的编结技术应尽可能不受限制。至今众所知道的针织方法不能实现这个要求。例如大家知道的例子,口袋是用圆筒形编织技术来生产,但用此技术,基本针织物在口袋背景区域内有着干扰针织物的光学印象的反面线圈,因口袋很容易张开,所以口袋背景容易被看到。另一种编织方法,口袋生产是作为基本针织物的圆形隆起物,它的织边是在以后缝合,这意味着增加生产费用。
为了避免这些限制性,本发明提出一种针织物的生产方法,是在一台带两个相对排列的针床和一个移圈装置的横机上进行,该针织物具有一基本针织物和至少有一个局部覆盖基本针织物的并行部分针织物,并且至少在一个或多个并行织物的区域内,至多一个针床的每第二根针占有基本针织物的一个线圈,而面对一个针床上带线圈针的另一针床上的这根针是空针,其时在未占有基本针织物线圈的这些针内,至少组成一并行部分针织物的线圈,而至少在一个并行部分针织物区域内的基本针织物线圈应在形成并行部分针织物线圈之前,移圈到另一针床上。用此方法,在基本针织物的任何位置可同时形成部分针织物。基本针织物可以有大家所知的任一种结构花纹和配色花纹,只要按本发明方法的织针排列进行编织。这里编织工艺可以变更基本针织物表面。该工艺也同样适用于生产并行部分织物。基本针织物和并行部分针织物的几何形状也完全是随意的。并行部分针织物可以在基本针织物的正面,也可以在其背面生产,并且至少与基本针织物的一个位置上相连接。连接方式最好采用集圈线圈。这里连接方式不仅可以沿着并行部分的边缘,也可以作点线的连接。
根据本发明,本发明的方法可以作如下的变动来生产并行部分针织物,并且它具有一个罗纹针织区域和并行部分针织物,后者系一条形交替出现在基本针织物的正面和背面的平罗纹针织物。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涉及生产带并行部分针织物的基本针织物,该织物是一种带恒定的织物宽度区域以及织物增加宽度区域和减少宽度区域的1+1罗纹针织物。
下面就三种针织物的生产例子,用图来说明根据本发明方法的三种实例

图1带一个并行部分针织物构成口袋的一块针织物示意图;图2生产图1所示的一种针织物的线圈运行图;图3一块带有交替分布在基本针织物正面和背面的条形并行部分针织物的针织物示意图;图4生产图3所述的一种针织物的线圈运行图;图5带有以并行部分针织物形成一个外翻衣领的针织物侧示图;图6生产图5所示的针织物的各个区域的线圈运行图。
图1表示一块基本针织物10,例如平罗纹针织物,在其正面编织有同样为平罗纹针织物的一个口袋11。口袋11的上边缘11.1是编织成罗纹针织物。整个口袋11是作为基本针织物的并行部分针织物生产的,这里应用的工艺已在图2的线圈运行过程作了说明。横列1用第一编织系统S1从右向左的编织方向,用织针B,D,F,H,J,L,N,P,R,T形成基本针织物的正面线圈。接着横列2,用第二编织系统S2按相同方向将在并行部分针织物区域内的基本针织物线圈H,J,L,N移圈到后针床。然后横列3用第三编织系统S3沿从右向左的移动方向,用织针G,I,K,M,O组成并行部分针织物的正面线圈。织针P形成一集圈线圈,使并行部分针织物连接到基本针织物上。横列4正进行基本针织物的线圈移回到前针床的织针上。横列5至8是像横列1至4相同的编织过程,按从左向右的编织方向进行。此方法可重复地进行,直到并行部分针织物达到所要求的高度,这里口袋11是平罗纹织物。横列9至16展示了口袋11的凸条纹饰边11.1。先是横列9重新按从右向左的编织方向用第一编织系统S1生产基本针织物的一个线圈横列。接着在并行部分针织物区域中的基本针织物的线圈H,J,L,N以及并行部分针织物的反面线圈I,M从前针床V移圈到后针床H上。在横列11组成并行部分针织物的正面和反面线圈,以获得口袋11的凸条纹饰边11.1。织针P再形成一个集圈线圈来连接口袋11到基本针织物上。在横列12中,基本针织物的线圈h,j,l,n和并行部分针织物的反向线圈i,m从后针床移回到前针床V。接着横列13至16进行如横列9至12那样相同的编织过程。只是滑动方向相反,从左向右移动。横列9到16的步骤将重复地进行,直到口袋11的凸条纹饰边11.1达到所要求的高度。
图3展示一件带特殊花纹设计的针织物20,它是用平针反面编织的底面21组成,在底面上配置有一条形并行部分针织物22,而此部分针织物总是正面为1+1罗纹针织物和交替地分布在基本针织物21的正面区域22.1以及基本针织物21的背面区域22.2内。图4中所示成圈变化涉及到条状并行部分针织物的一个区域22.1和区域22.2中的基本针织物21的一个径向循环。首先横列1用第一个编织系统S1沿着从右向左的滑动方向移动,在后针床H上生产基本针织物21的一个线圈横列。紧接着横列2以相同的滑动方向用第二编织系统S2生产并行部分针织物22的平针线圈横列。在前针床V上为横列4重新生产并行部分针织物线圈横列之前,横列3进行着基本针织物的线圈横列组成,滑动方向是从左向右。横列1至4的针织步骤又重复地进行,直到基本针织物21正面上的并行部分针织物的区域22.1达到要求的高度为止。然后在横列5中将并行部分针织物22的全部线圈F,H,J,L,N将从前针床V移圈到后针床H,从而使并行部分针织物22变换到基本针织物21的背面上。接着横列6是在后针床上产生的基本针织物21的线圈横列。接着横列7是在并行部分针织物22的区域内将基本针织物21的线圈g,l,k,m从后针床H移圈到前针床V,并在横列8用第三个编织系统S3沿着从左向右移动方向生产并行部分针织物22的区域22.2的线圈横列。然后,在横列9又将基本针织物21的线圈移圈到后针床H,从而在横列10可沿着从右向左移动方向在后针床H上组成基本针织物的线圈横列。接着基本针织物21的线圈g,l,k,m从后针床H移圈到前针床V,然后在后针床H上生产并行部分针织物22的线圈横列(横列12)。横列13再次将基本针织物21的线圈移回到后针床H。横列6至13所示的针织步骤可以重复地进行,直到并行部分针织物22在基本针织物背面的区域22.2达到所要求的高度为止。接着如横列14图示的那样,并行部分针织物的线圈f,h,j,l,n从后针床H移圈到前针床V,这样并行部分针织物又变换到基本针织物的正面上。根据图4循环进行的这些针织步骤,并行部分针织物的花纹循环可以经常地按要求重复进行。
图5展示由一块平针编织的基本针织物31和一个翻领32所组成的针织物30,翻领32是作为基本针织物21的并行双正面部分针织物而编织的。翻领32是由针织物增加宽度区域V和减少宽度区域M和织物恒定宽度区域N所组成。其中在区域V和M内,放针或收针不是直接在左边进行,而是如虚线33所示略为偏移地进行。图6描述了翻领32的各个区域N,V和M的编织。首先在横列1至3的线圈图中说明恒定织物宽度区域N的编织过程。横列1用第一编织系统S1按从左向右的编织方向,在前针床上形成基本针织物的一线圈横列。接着横列2是用第二个编织系统S2将并行编织的翻领32区域内的基本针织物31的线圈L,N,P,R,T,V,X,Z以及并行部分针织物32的反面线圈M,Q,U从前针床V移圈到后针床H上。因此横列3是用第一个编织系统S1按从右向左的编织方向形成并行部分针织物的反面和正面线圈。织针Y携带着一个连接基本针织物31,即连接织针Z上线圈的连接线圈。横列4中,基本针织物31的线圈l,n,p,r,t,v,x,z以及反面线圈m,q,u移回到前针床V上。横列1至4的针织步骤可以重复进行,直到区域N达到所要求的宽度为止。
横列5至13表明带有并行部分针织物32的放针区域V的成形。横列5是用第一个编织系统S1,沿着从左向右的滑动方向,在前针床V上形成基本针织物31的一个线圈横列。接着用编织系统S2以相同滑动方向,将基本针织物31的所有线圈以及并行部分针织物32的反向线圈M,Q,U从前针床V移圈到后针床H(横列6)。接着横列7用编织系统S1按从右向左的编织方向组成并行部分针织物32的正面和反面线圈。然后在横列8将正面线圈K,O,S,W,Y也同样移圈到后针床H。横列9,在后针床H进行一次针床横移后,用第一个编织系统S1按从左向右的移动方向,将并行部分针织物的部分线圈k,m,o,q移圈到前针床V上。其间,织针K的线圈转移到织针I,针m的线圈转移到针K,针o的线圈转移到线圈M,针q的线圈转移到针O,这样就形成并行部分针织物32的放针。接着后针床往回横移,并在横列10将反面线圈K,O从前针床V移圈到后针床H,将正面线圈s,w,y从后针床H移圈到前针床V上。横列11是用第一个编织系统S1按从左向右的移动方向组成并行部分针织物32的正面和反面线圈。织针q还附加地组成一个集圈线圈,此线圈产生出一个介于已横移线圈和未横移线圈之间的偏差界限标记(见图5中的虚线33)。横列12亦以相同的编织方向将位于后针床上的所有线圈,即基本针织物31的全部线圈以及并行部分针织物32的反面线圈k,o,u移圈到前针床V上。横列13用第一个编织系统S1按从右向左的移动方向形成基本针织物31的一个线圈横列。接着横列5至13的针织步骤又可重复进行,直到并行部分针织物32达到所要求的放针宽度。
横列14至22描述了翻领32带织物收针的一个区域M的生产过程。横列14是用第一个编织系统S1按从左向右的编织方向在前针床上组成基本针织物31的一个线圈横列。接着以相同的滑动方向用编织系统S2将基本针织物31的全部线圈以及并行部分针织物32的反面线圈I,M,Q,U从前针床V移圈到后针床H(横列15)。因此横列16可用第一个编织系统S1组成并行部分针织物32的反面和正面线圈。这时织针Y又携带着连接基本针织物31的连接线圈。然后横列17用编织系统S2按从右向左的移动方向将并行部分针织物左边缘的正面线圈G,K从前针床V移圈到后针床H,并将部分针织物32的右边缘的反面线圈q,u从后针床H移圈到前针床V上。接着后针床H上只有那些参与继后收针过程的线圈g,I,k,m。为此,后针床H横移。接着横列18用第一编织系统S1按从左向右的移动方向将织针g的线圈移圈到前针床V的织针K,将针i的线圈移圈到针M以及针K的线圈移圈到针O上。通过这种移圈过程,并行部分针织物32的宽度即达到缩小。紧接着在横列20用第一编织系统S1按从左向右的滑座移动方向形成并行部分针织物32的反面和正面线圈之前,横列19是在后针床H往回横移之后进行并行部分针织物32的反面线圈M,Q,U从前针床V移圈到后针床H。然后横列21是将后针床H的所有线圈,即基本针织物31的所有线圈以及并行部分针织物32的反面线圈m,q,u移圈到前针床V。然后横列22在前针床V上形成基本针织物31的一个线圈横列。横列14至22的编织步骤可以重复地进行,直到并行部分针织物32的区域M收针到所要求的宽度。
在多个图中所描绘的带有并行部分针织物的基本针织物的例子只是作为一些范例。采用本发明的方法能够产生许多种基本针织物和并行部分针织物的组合。
权利要求
1.在一台带两个相对排列的针床(V,H)和一个移圈装置的横机上生产一件针织物的方法,其中该针织物有一基本针织物(10,21,31)和至少有一块局部覆盖基本针织物(10)的并行部分针织物(11),以及至少在一个或多个并行部分针织物(11)的区域内,至多一个针床的每第二根针占有基本针织物(10)的一个线圈,而另一个针床上与上述针床占有一线圈的针相对针,则是空针,在未占有基本针织物线圈的这些针内,至少形成一块并行部分针织物(11,22,32)的线圈,以及至少在一块并行部分针织物(11,22,32)区域内的基本针织物(10,21,31)的线圈,应在形成并行部分针织物(11,22,32)之前,移圈到另一个针床(V,H)上。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并行部分针织物(11,22,32)至少连接到基本针织物(10,21,31)的一个部位上。
3.根据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并行部分针织物(11,22,32)藉助集圈线圈(P,F)或线圈与基本针织物(10)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之一的方法,其中至少一块并行部分针织物(11)具有一个罗纹针织区域(11.1),其特征在于,为形成罗纹针织物区域(11.1)而实施下列的步骤a)将基本针织物线圈(H,J,L,N)和并行部分针织物(11)的反面线圈(I,M)移圈到后针床(H);b)随后形成并行部分针织物(11)的反面和正面线圈;c)接着将基本针织物线圈(h,j,l,n)和并行部分针织物(11)的反面线圈(i,m)移回到后针床(V);d)形成基本针织物(10)的一线圈横列;e)反复地进行a)至d)的步骤,直到并行部分针织物(11)的线圈横列达到所要求的数量为止。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之一的方法,其中,并行部分针织物(22)至少是一种交替地出现在平针反面编织的基本针织物(21)的正面和反面的条状1+1罗纹针织物,其特征在于下列步骤a)在后针床(H)形成基本针织物(21)的一个线圈横列;b)在前针床(V)上形成并行部分针织物(22)的一个线圈横列;c)重复进行a)和b)的步骤,直到并行部分针织物(22)在基本针织物(21)正面上达到所要求的高度;d)将并行部分针织物(22)的线圈(F,H,J,L,N)移圈到后针床(H)上;e)在后针床(H)上形成基本针织物(21)的一个线圈横列;f)将并行部分针织物(22)区域内的基本针织物线圈(g,i,k,m)移圈到前针床(V);g)在后针床(H)上形成并行部分针织物(22)的一个线圈横列;h)将基本针织物线圈(G,I,K,M)移回到后针床(H);i)重复地进行c)至h)步骤,直到基本针织物(21)背面的并行部分针织物(22)达到所要求的高度为止;j)将并行部分针织物(22)的线圈(f,h,j,l,n)移圈到前针床(V);k)重复步骤a)至j)直至针织物达到所需求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之一的方法,其中并行部分针织物(32)是一种1+1罗纹针织物,具有恒定织物幅度(N)区域,织物放针(V)区域和织物收针(M)区域,它是同一片平针罗纹基本针织物(31)同时生产的,其特征在于下列步骤I.并行部分针织物(32)的恒定幅宽(N)区域的生产a)在前针床(V)形成基本针织物(31)的一个线圈横列;b)将并行部分针织物(32)区域内的基本针织物线圈(L,N,P,R,T,V,X,Z)和并行部分针织物(32)的反面线圈(M,Q,U)移圈到后针床(H);c)形成并行部分针织物(32)的反面和正面线圈;d)将基本针织物线圈(l,n,p,r,t,v,x,z)和并行部分针织物(32)的反面线圈(m,q,u)移回到前针床(V);e)重复进行步骤a)至d),直到并行部分针织物(32)的区域(N)达到所要求的高度;II.在并行部分针织物(32)的边缘这一段上,形成并行部分针织物(32)的一人放针区域(V)a)在前针床(V)上形成基本针织物(31)的一个线圈横列;b)将基本针织物线圈和并行部分针织物(32)的反面线圈(M,Q,U)移圈到后针床(H);c)形成并行部分针织物(32)的正面和反面线圈;d)将并行部分针织物(32)的正面线圈(K,O,S,W,Y)移圈到后针床(H);e)后针床(H)向左横移;f)将部分并行部分针织物(32)的线圈(k,m,o,q)从后针床(H)移圈到前针床(V);g)后针床(H)往回横移;h)将并行部分针织物(32)的反面线圈(K,O)移圈到后针床(H),而正面线圈(s,w,z)移圈到前针床(V);i)编织并行部分针织物(32)的正面和反面线圈;j)将基本针织物线圈和并行部分针织物(32)的反面线圈移圈到前针床(V)上;k)重复步骤a)至j),直到达到所要求的织物放针宽度;III.在并行部分针织物(32)的边缘这一段上,形成并行部分针织物(32)的一个收针区域(M)a)在前针床(V)上形成基本针织物的一个线圈横列;b)将基本针织物线圈和并行部分针织物(32)的反面线圈(I,M,Q,U)移圈到后针床(H);c)形成并行部分针织物的正面和反面线圈;d)将并行部分针织物(32)的左外边缘的正面线圈(G,K)从前针床(V)移圈到后针床(H),而其反面线圈(q,o)则从后针床(H)移圈到前针床(V),这样后针床(H)上只挂有并行部分针织物(32)参与收针过程的线圈;e)后针床(H)向右横移;f)参与收针过程的并行部分针织物(32)线圈(g,i,k)从后针床(H)移圈到前针床(V);g)后针床(H)往回横移;h)将并行部分针织物(32)的反面线圈(M,Q,U)移圈到后针床(H);i)形成并行部分针织物(32)的反面和正面线圈;j)将基本针织物线圈和并行部分针织物(32)的反面线圈(m,q,u)移圈到前针床(V);k)重复进行a)至j)的步骤,直到并行部分针织物(32)达到所要求的宽度减少为止。
全文摘要
在一台有两个相对排列的针床的横机上生产一种针织物的方法。这种针织物具有一基本针织物(10)和至少有一块局部覆盖基本针织物(10)的并行部分针织物(11),以及至少在一个或多个并行部分针织物(11)的区域内,至多一个针床的每第二根针占有基本针织物(10)的一个线圈,而相对一针床上带一线圈针的另一个针床上的针是空针。其中在未占有基本针织物线圈的这些针,至少在并行部分针织物(11)区域内的基本针织物(10)线圈,应在形成并行部分针织物(11)线圈之前,移圈到另一个针床。
文档编号D04B1/00GK1196413SQ9810438
公开日1998年10月21日 申请日期1998年2月6日 优先权日1997年3月10日
发明者H·施米特, W·施瓦尔茨, J·施文克, O·沃特 申请人:H·斯托尔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