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式车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4223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折叠式车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折叠式车篷,特别是涉及一种便于携带的折叠式车篷。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用车的人越来越多,但当你外出旅游或野营时,停车极不方便。现有市场上的折叠车篷,一般四根直杆及设于直杆顶部的二根纵杆和二根横杆组成骨架,在纵杆和横杆的连接处设有铰链角接头,在铰链角接头上设有支承座,支承座连接顶篷支承杆,顶篷支承杆通过顶三角接头连接顶梁,在顶梁上设有篷布,直杆的底部设有地脚座。在顶梁的中间设有顶梁铰链接头,在纵杆的中间设有纵杆铰链接头,在横杆的中间设有横杆铰链接头。该折叠车篷主体骨架由四根直杆及设于直杆顶部的二根纵杆和二根横杆组成,稳定性差,遇到风雨时,极容易损坏;收叠后的占用空间大,不易携带;折叠车篷展开后空间小。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折叠车篷所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稳定性好,收叠后占用空间小,展开后空间大的一种折叠式车篷。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是一种折叠式车篷,包括折叠式车篷架和联结于车篷架上的车篷布,所述的车篷架包括至少四跟立柱,每一立柱滑动套接有滑动件,且顶端固定有第一铰接件;两组纵向折叠机构,每一纵向折叠机构的两上端部分别铰接于纵向两立柱的第一铰接件,且两下端部分别铰接于纵向两立柱的滑动件;一纵向且高于纵向折叠机构的顶部折叠机构,其包括铰接联结且最大展开角度为180度的前顶杆、后顶杆以及一端铰接于前顶杆前部的前支撑杆和一端铰接于后顶杆后部的后支撑杆,前顶杆前端、后顶杆后端均设置有第二铰接件,前支撑杆、后支撑杆的另一端均设置有第三铰接件;以及两组“人”字型折叠机构,每组“人”字型折叠机构包括两组对称铰接的横向折叠机构,每一横向折叠机构的两上端部分别铰接于第一铰接件、第二铰接件,且两下端部分别铰接于滑动件、第三铰接件。
所述的前顶杆后端铰接联结于后顶杆前部,后顶杆前端开有第一定位孔,前顶杆后部对应于第一定位孔的位置开有第二定位孔,及匹配有可穿过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的定位销。
所述的前顶杆、后顶杆通过带有限位的第四铰接件铰接联结,以及匹配有固定前顶杆和后顶杆完全展开状态的卡扣。
所述的纵向折叠机构包括三组枢轴联结的X型杆件,X型杆件由两等长杆件于中心处相互铰接而成,中间一组X型管件四个端部分别铰接于另两组X型管件对应一侧的两个端部。
所述的横向折叠机构包括两组枢轴联结的第二X型杆件,第二X型杆件由两不等长杆件于中心处相互铰接而成,一端部铰接于滑动件的长杆件另一端部与另一组第二X型杆件的短杆件铰接,一端部铰接于第一铰接件的短杆件另一端部与另一组第二X型杆件的长杆件铰接。
所述的车篷架还包括两组纵向折叠机构,每一纵向折叠机构一侧上下两端部分别铰接于对应一立柱的第一铰接件、滑动件;两立柱,每一立柱滑动套接有铰接上述纵向折叠机构另一侧下端部的滑动件,且顶端固定有铰接上述纵向折叠机构另一侧上端部的第一铰接件;一纵向且高于纵向折叠机构的顶部折叠机构,其包括铰接联结且最大展开角度为180度的前顶杆、后顶杆以及一端铰接于前顶杆前部的前支撑杆和一端铰接于后顶杆后部的后支撑杆,前顶杆前端铰接于对应的第二铰接件,后顶杆后端设置有第二铰接件,前支撑杆另一端铰接于对应的第三铰接件,后支撑杆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三铰接件;以及两组横向折叠机构,每一横向折叠机构的两上端部分别铰接于对应的第一铰接件、第二铰接件,且两下端部分别铰接于对应的滑动件、第三铰接件。
所述的立柱下还套接有可滑动的加长立柱。
所述的车篷布联结于车篷架上。
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式车篷架由纵向折叠机构、“人”字型折叠机构、顶部折叠机构以及立柱组成,稳定性好,展开后空间大;使用时,用手托其前顶杆和后顶杆,并利用固定顶部折叠机构的前顶杆和后顶杆的相对位置而固定;顶部折叠机构在完全展开时成水平状态,展开后空间大,稳定性好;纵向折叠机构、横向折叠机构均由X型杆件铰接而成,稳定好,折叠后占用空间小,便于携带;纵向折叠机构的X型杆件由等长的杆件铰接而成,展开时成水平状态;横向折叠机构的第二X型杆件由不等长的杆件铰接而成,展开时成斜向上状态;折叠式车篷架还可包括两立柱、两纵向折叠机构、一顶部折叠机构以及一“人”字型折叠机构,其配合于原折叠式车篷架成加长的折叠式车篷架;折叠式车篷还可作为一帐篷,便于携带。


下面结合图1、2、3、4、5、6、7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折叠式车篷的使用状态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折叠式车篷的展开状态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折叠式车篷的折叠状态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折叠式车篷的收叠状态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折叠式车篷的展开状态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折叠式车篷的折叠状态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折叠式车篷的收叠状态图。
具体实施例一、实施例一一种折叠式车篷,如附图1、2、3、4所示,包括折叠式车篷架10和联结于车篷架10上的车篷布12,所述的车篷架10包括四跟立柱14,每一立柱14滑动套接有滑动件16,且顶端固定有第一铰接件18;两组纵向折叠机构20,每一纵向折叠机构20的两上端部分别铰接于纵向两立柱14的第一铰接件18,且两下端部分别铰接于纵向两立柱14的滑动件16;一纵向且高于纵向折叠机构20的顶部折叠机构22,其包括铰接联结且最大展开角度为180度的前顶杆24、后顶杆26以及一端铰接于前顶杆24前部的前支撑杆28和一端铰接于后顶杆26后部的后支撑杆30,前顶杆24前端、后顶杆26后端均设置有第二铰接件32,前支撑杆28、后支撑杆30的另一端均设置有第三铰接件34;以及两组“人”字型折叠机构35,每组“人”字型折叠机构35包括两组对称铰接的横向折叠机构36,每一横向折叠机构36的两上端部分别铰接于第一铰接件18、第二铰接件32,且两下端部分别铰接于滑动件16、第三铰接件34。
折叠式车篷架10由纵向折叠机构20、两组“人”字型折叠机构35、顶部折叠机构22以及立柱14组成,稳定性好,展开后空间大。
前顶杆24后端铰接联结于后顶杆26前部,后顶杆26前端开有第一定位孔38,前顶杆24后部对应于第一定位孔38的位置开有第二定位孔40,及匹配有可穿过第一定位孔38和第二定位孔40的定位销。
整体框架利用固定顶部折叠机构22的前顶杆24和后顶杆26的相对位置而固定。顶部折叠机构22在完全展开时成水平状态,展开后空间大,稳定性好。
纵向折叠机构20包括三组枢轴联结的X型杆件42,X型杆件42由两等长杆件44于中心处相互铰接而成,中间一组X型管件42四个端部分别铰接于另两组X型管件42“对应一侧的两个端部。
横向折叠机构36包括两组枢轴联结的第二X型杆件46,第二X型杆件46由两不等长杆件48于中心处相互铰接而成,一端部铰接于滑动件16的长杆件48另一端部与另一组第二X型杆件46‘的短杆件48’铰接,一端部铰接于第一铰接件18的短杆件48‘另一端部与另一组第二X型杆件46’的长杆件48铰接。
纵向折叠机构20、横向折叠机构36均由X型杆件铰接而成,稳定好,折叠后占用空间小,便于携带;纵向折叠机构20的X型杆件42由等长的杆件44铰接而成,展开时成水平状态;横向折叠机构36的第二X型杆件46由不等长的杆件48铰接而成,展开时成斜向上状态。
立柱14下还可套接有可滑动的加长立柱。
二、实施例二如图5、6、7所示,本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的车篷架10还包括两组纵向折叠机构20‘,每一纵向折叠机构20‘一侧上下两端部分别铰接于对应一立柱14的第一铰接件18、滑动件16;
两立柱14‘,每一立柱14‘滑动套接有铰接上述纵向折叠机构20‘另一侧下端部的滑动件16‘,且顶端固定有铰接上述纵向折叠机构20‘另一侧上端部的第一铰接件18‘;一纵向且高于纵向折叠机构20‘的顶部折叠机构22‘,其包括铰接联结且最大展开角度为180度的前顶杆24‘、后顶杆26‘以及一端铰接于前顶杆24‘前部的前支撑杆28‘和一端铰接于后顶杆26‘后部的后支撑杆30‘,前顶杆24‘前端铰接于对应的第二铰接件32,后顶杆26‘后端设置有第二铰接件32‘,前支撑杆28‘另一端铰接于对应的第三铰接件34,后支撑杆30‘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三铰接件34‘;以及一组“人”字型折叠机构35‘,既两组横向折叠机构36‘,每一横向折叠机构‘的两上端部分别铰接于对应的第一铰接件18‘、第二铰接件32‘,且两下端部分别铰接于对应的滑动件16‘、第三铰接件34‘。
折叠式车篷架10还可包括两立柱14‘、两纵向折叠机构20‘、一顶部折叠机构22‘以及两横向折叠机构36‘,其配合于原折叠式车篷架10成加长的折叠式车篷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之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之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折叠式车篷,包括折叠式车篷架和联结于车篷架上的车篷布,车篷架包括至少四跟立柱,每一立柱滑动套接有滑动件,且顶端固定有第一铰接件;两组纵向折叠机构,每一纵向折叠机构的两上端部分别铰接于纵向两立柱的第一铰接件,且两下端部分别铰接于纵向两立柱的滑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篷架还包括一纵向且高于纵向折叠机构的顶部折叠机构,其包括铰接联结且最大展开角度为180度的前顶杆、后顶杆以及一端铰接于前顶杆前部的前支撑杆和一端铰接于后顶杆后部的后支撑杆,前顶杆前端、后顶杆后端均设置有第二铰接件,前支撑杆、后支撑杆的另一端均设置有第三铰接件;以及两组“人”字型折叠机构,每组“人”字型折叠机构包括两组对称铰接的横向折叠机构,每一横向折叠机构的两上端部分别铰接于第一铰接件、第二铰接件,且两下端部分别铰接于滑动件、第三铰接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式车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顶杆后端铰接联结于后顶杆前部,后顶杆前端开有第一定位孔,前顶杆后部对应于第一定位孔的位置开有第二定位孔,及匹配有可穿过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的定位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式车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顶杆、后顶杆通过带有限位的第四铰接件铰接联结,以及匹配有固定前顶杆和后顶杆完全展开状态的卡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式车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纵向折叠机构包括三组枢轴联结的X型杆件,X型杆件由两等长杆件于中心处相互铰接而成,中间一组X型管件四个端部分别铰接于另两组X型管件对应一侧的两个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式车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横向折叠机构包括两组枢轴联结的第二X型杆件,第二X型杆件由两不等长杆件于中心处相互铰接而成,一端部铰接于滑动件的长杆件另一端部与另一组第二X型杆件的短杆件铰接,一端部铰接于第一铰接件的短杆件另一端部与另一组第二X型杆件的长杆件铰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式车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篷架还包括两组纵向折叠机构,每一纵向折叠机构一侧上下两端部分别铰接于对应一立柱的第一铰接件、滑动件;两立柱,每一立柱滑动套接有铰接上述纵向折叠机构另一侧下端部的滑动件,且顶端固定有铰接上述纵向折叠机构另一侧上端部的第一铰接件;一纵向且高于纵向折叠机构的顶部折叠机构,其包括铰接联结且最大展开角度为180度的前顶杆、后顶杆以及一端铰接于前顶杆前部的前支撑杆和一端铰接于后顶杆后部的后支撑杆,前顶杆前端铰接于对应的第二铰接件,后顶杆后端设置有第二铰接件,前支撑杆另一端铰接于对应的第三铰接件,后支撑杆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三铰接件;以及两组横向折叠机构,每一横向折叠机构的两上端部分别铰接于对应的第一铰接件、第二铰接件,且两下端部分别铰接于对应的滑动件、第三铰接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一种折叠式车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柱下还套接有可滑动的加长立柱。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折叠式车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篷布联结于车篷架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折叠式车篷,包括折叠式车篷架和联结于车篷架上的车篷布,车篷架包括四根均滑动套接有滑动件且顶端均固定有第一铰接件的立柱;两组纵向折叠机构,每一组的两上、下端部各铰接于对应两立柱的第一铰接件、滑动件;纵向折叠机构的顶部折叠机构,其包括铰接联结且最大展开角度为180度的前、后顶杆以及一端铰接于前顶杆前部的前支撑杆和一端铰接于后顶杆后部的后支撑杆,前顶杆前端、后顶杆后端均设置有第二铰接件,前支撑杆、后支撑杆的另一端均设置有第三铰接件;两组“人”字型折叠机构,每组包括两组对称铰接的横向折叠机构,每一横向折叠机构的两上端部分别铰接于第一铰接件、第二铰接件,且两下端部分别铰接于滑动件、第三铰接件。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式车篷架稳定性好,展开后空间大,收叠后占用空间小。
文档编号E04H15/34GK2665298SQ20032010739
公开日2004年12月22日 申请日期2003年11月27日 优先权日2003年11月27日
发明者宴星, 金德根, 金圣澔 申请人:厦门进雄企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