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弯薄壁型钢多层交错桁架体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0891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冷弯薄壁型钢多层交错桁架体系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与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多层 房屋等建造中的冷弯薄壁型钢多层交错桁架体系。
背景技术
目前,普通交错桁架体系由柱子、平面桁架和楼面板组成基本结构, 其中柱子布置在建筑物的外围,中间无柱。平面桁架在相邻柱子间呈上下 层交错布置,楼面板一端搁置在桁架的上弦杆上,另一端搁置在相邻桁架 的下弦杆上,这样在加大侧向刚度的同时,又能提供大面积的无柱空间, 又方便了建筑上的灵活布置。其楼面板不仅承重,而且起到刚性隔板的作 用将侧向荷载从上层桁架传递到下层桁架。现有的交错桁架体系虽受力性 能好,但只有应用于髙层建筑中才表现出良好的经济性,且其制作焊接工 作量大,安装需要大型的施工机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 供一种冷弯薄壁型钢多层交错桁架体系,其整体结构稳固、形式简单、施工 方便且受力性能好,有效解决多层建筑的施工速度及其工程质量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冷弯薄壁型钢 多层交错桁架体系,由柱子、纵向每两根柱子间设置的多列多层平面桁架 以及位于相应相邻两列多层平面桁架间的多层横向楼板搭设组成,每列多 层平面桁架上下层间隔层设置且相邻两列平面桁架呈交错布设,桁架由上 弦杆3、下弦杆4以及腹杆5连接组成,各层楼面板两端分别固定在对应 相邻两列平面桁架的上弦杆3与下弦杆4上,所述桁架均由冷弯薄壁型钢制的上弦杆3、下弦杆4以及腹杆5组成,所述楼板为组合楼板,其由分 别固定于上下两层楼面板9之间的多根横向冷弯薄壁型钢制密梁6以及用 于固定密梁6两端头的边梁7组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柱子为组合柱1,其由捆绑固定 在一起的多根冷弯薄壁型钢柱组合而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组合柱l由多根C形冷弯薄壁
型钢柱背靠背或面对面组合而成,其通过固定在钢柱两侧的多条横向或斜向 扁钢带8进行组合固定,每条扁钢带8与各根C形冷弯薄壁型钢柱间均连接 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扁钢带8与各根C形冷弯薄壁 型钢柱间均通过自攻自钻螺钉10进行连接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多层平面桁架两侧分别固定有 墙面板ll。
所述墙面板11为定向刨花板,其通过自攻自钻螺钉10固定在多层平面 桁架两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桁架的上弦杆3与下弦杆4 为U形冷弯薄壁型钢构件,腹杆5为C形冷弯薄壁型钢构件。
所述上弦杆3、下弦杆4以及腹杆5之间通过自攻自钻螺钉10进行连接 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密梁6为C形冷弯薄壁型钢 构件,边梁7为U形冷弯薄壁型钢构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密梁6与边梁7通过自攻自钻 螺钉10进行连接固定。
综上,釆用本实用新型一种冷弯薄壁型钢多层交错桁架体系,具有以下 优点1、整体结构稳固、形式简单且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能够大幅增加 建筑内部实际使用面积;2、施工无需釆用大型施工机械,构件组装釆用自 攻自钻螺钉连接,受力均匀且能有效减轻整个桁架体系结构自重;3、现场手工作业强度低,可有效控制施工质量和施工速度,在加快施工速度的同 时也能提高施工工程质量;4、所有构件实现模数化设计、工厂标准化生
产,能有效推动建筑行业的工业化和产业化进程;5、适用面广,适用于
各种具有内廊的建筑建造,如住宅、旅馆、办公室等建筑。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冷弯薄壁型钢多层交错桁架体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组合柱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组合楼板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桁架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l一组合柱; 2—组合楼板; 3—上弦杆;
4 —下弦杆; 5—腹杆; 6 —密梁;
7 —边梁; 8—楼面板; 9一扁钢带;
10 —自攻自钻螺钉;11 一侧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所述冷弯薄壁型钢多层交错桁架体系,由柱子、纵向每 两根柱子间设置的多列多层平面桁架以及位于相应相邻两列多层平面桁 架间的多层横向楼板搭设组成,每列多层平面桁架上下层间隔层设置且相 邻两列平面桁架呈交错布设。其中桁架由上弦杆3、下弦杆4以及腹杆5 连接组成,各层楼面板两端分别固定在对应相邻两列平面桁架的上弦杆3 与下弦杆4上。
结合图2,所述柱子为组合柱1,其由捆绑固定在一起的四根C形冷 弯薄壁型钢柱背靠背或面对面组合而成,其通过固定在钢柱两侧的多条横向 或斜向扁钢带8进行组合固定,每条扁钢带8与各根C形冷弯薄壁型钢柱间均通过自攻自钻螺钉1 0进行连接固定。如图3所示,所述楼板为组合楼板,
其由分别固定于上下两层楼面板9之间的多根横向冷弯薄壁型钢制密梁6 以及用于固定密梁6两端头的边梁7组成。其中密梁6为C形冷弯薄壁型 钢构件,边梁7为U形冷弯薄壁型钢构件,并且密梁6与边梁7通过自攻 自钻螺钉10进行连接固定。如图4所示,多层平面桁架桁架两侧分别固 定有墙面板11,并且墙面板11为定向刨花板,其通过自攻自钻螺钉10 固定在多层平面桁架桁架两侧。同时,桁架的上弦杆3与下弦杆4为U形 冷弯薄壁型钢构件,腹杆5为C形冷弯薄壁型钢构件,三者间通过自攻自 钻螺钉IO进行连接固定。
总之,所述冷弯薄壁型钢多层交错桁架体系柱子釆用冷弯薄壁型钢组 合柱l,其由C形冷弯薄壁型钢构件背靠背或面对面拼接而成,沿柱长设 置有多条横向或斜向扁钢带8进行组合固定。其桁架的上弦杆3与下弦杆 4釆用U形冷弯薄壁型钢构件,腹杆5釆用C形冷弯薄壁型钢构件,节点 处釆用自攻自钻螺钉IO进行连接固定。平面桁架两侧通过自攻自钻螺钉 分别连接定向刨花板作为墙面板ll,能为桁架提供有效侧向支撑作用。短 跨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板由密梁6和定向刨花板经自攻自钻螺钉10连接 而成,C形冷弯薄壁型钢梁的端头套有U形冷弯薄壁型边梁。竖向荷载由 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板传到冷弯薄壁型钢桁架的上弦杆3与下弦杆4,再
传到外围的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柱1上,而组合柱l中的弯矩很小,主要承 受轴力;同时其水平荷载通过桁架和组合楼板进行传递。本实用新型冷弯 薄壁型钢多层交错桁架体系的所有构件均可釆用冷弯薄壁型钢构件,组合 柱1、平面桁架及楼板都可以在工厂预制,在现场装配。冷弯薄壁型钢桁 架的高度等于所建建筑的层高,跨度等于所建建筑的横向宽度。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 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 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 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冷弯薄壁型钢多层交错桁架体系,由柱子、纵向每两根柱子间设置的多列多层平面桁架以及位于相应相邻两列多层平面桁架间的多层横向楼板搭设组成,每列多层平面桁架上下层间隔层设置且相邻两列平面桁架呈交错布设,桁架由上弦杆(3)、下弦杆(4)以及腹杆(5)连接组成,各层楼面板两端分别固定在对应相邻两列平面桁架的上弦杆(3)与下弦杆(4)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桁架均由冷弯薄壁型钢制的上弦杆(3)、下弦杆(4)以及腹杆(5)组成,所述楼板为组合楼板,其由分别固定于上下两层楼面板(9)之间的多根横向冷弯薄壁型钢制密梁(6)以及用于固定密梁(6)两端头的边梁(7)组成。
2.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弯薄壁型钢多层交错桁架体系,其特征在 于所述柱子为组合柱(1),其由捆绑固定在一起的多根冷弯薄壁型钢柱 组合而成。
3.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弯薄壁型钢多层交错桁架体系,其特 征在于所述组合柱(1)由多根C形冷弯薄壁型钢柱背靠背或面对面组合 而成,其通过固定在钢柱两侧的多条横向或斜向扁钢带(8)进行组合固定, 每条扁钢带(8)与各根C形冷弯薄壁型钢柱间均连接固定。
4. 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弯薄壁型钢多层交错桁架体系,其特征在 于所述扁钢带(8 )与各根C形冷弯薄壁型钢柱间均通过自攻自钻螺钉(10 )进行连接固定。
5.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弯薄壁型钢多层交错桁架体系,其特 征在于所述多层平面桁架两侧分别固定有墙面板(11)。
6. 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弯薄壁型钢多层交错桁架体系,其特征在 于所述墙面板(11)为定向刨花板,其通过自攻自钻螺钉(10)固定在 多层平面桁架两侧。
7.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弯薄壁型钢多层交错桁架体系,其特 征在于所述桁架的上弦杆(3)与下弦杆(4)为U形冷弯薄壁型钢构件,腹杆(5)为C形冷弯薄壁型钢构件。
8. 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弯薄壁型钢多层交错桁架体系,其特征在 于所述上弦杆(3)、下弦杆(4)以及腹杆(5)之间通过自攻自钻螺钉(10)进行连接固定。
9.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弯薄壁型钢多层交错桁架体系,其特 征在于所述密梁(6)为C形冷弯薄壁型钢构件,边梁(7)为U形冷弯 薄壁型钢构件。
10. 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弯薄壁型钢多层交错桁架体系,其特征在 于所述密梁(6)与边梁(7)通过自攻自钻螺钉(10)进行连接固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冷弯薄壁型钢多层交错桁架体系,由柱子、纵向每两根柱子间设置的多列多层平面桁架以及位于相应相邻两列多层平面桁架间的多层横向楼板搭设组成,每列平面桁架上下层间隔层设置且相邻两列桁架呈交错布设,各层楼面板两端分别固定在对应相邻两列平面桁架的上弦杆与下弦杆上,桁架由冷弯薄壁型钢制的上弦杆、下弦杆以及腹杆组成,楼板为组合楼板,由分别固定于上下两层楼面板之间的多根横向冷弯薄壁型钢制密梁以及用于固定密梁两端头的边梁组成。本实用新型结构稳固、形式简单、受力均匀且适用面广,能大幅增加建筑内部实际使用面积,无需使用大型施工机械,便于施工,在多层建筑中具有良好经济效益。
文档编号E04B1/24GK201148667SQ200820028050
公开日2008年11月12日 申请日期2008年1月8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8日
发明者刘永健, 周绪红, 宇 石 申请人:长安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