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对玻璃进行涂膜的加工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8704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对玻璃进行涂膜的加工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对玻璃进行涂膜的加工处理装置的结构设计范畴。
背景技术
对玻璃进行表面涂装处理的装置如淋幕机、淋漆机等适用于玻璃、板式家具、平 面门、橱柜侧板、实木复合地板、工艺品、竹木窗帘等进行底漆或面漆淋涂。其处理后膜层厚 度大于0. 08mm,适用于采用粘度较大的液体对玻璃进行表面涂装处理。不适用于采用粘度 较小的液体对玻璃进行表面涂装处理。而利用喷涂器喷涂,是采用高压喷涂技术,使涂料在 一定的压力下喷出枪口形成雾化气流作用于物体表面。但喷涂装置一般产生的压力较大, 适宜于粘度较大的液体,采用粘度较小的涂料对玻璃进行表面处理时易产生气泡及其它各 种表面缺陷,且喷涂时的雾化气流易造成环境污染,并导致涂料很大的浪费。因此,现有技 术难以满足采用粘度较小的涂料对玻璃进行表面涂装处理的要求。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对玻璃进行涂膜的加工处理装置,解决现有技术存 在的难以满足采用粘度较小的涂料对玻璃进行表面涂装处理的要求,使对玻璃表面进行涂 膜的膜层均勻、稳定,无可见的表面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设计的一种对玻璃进行涂膜的加工处理装置的结构是由上片段 (A)、清洗段(B)、淋涂段(C)、烘干段0))、冷却段(E)及下片段(F)组成(见图1),玻璃支 撑架(XT)底端设置有若干传动轮(10),通过伺服电机带动,承托和移动玻璃片。上述 过程的控制处理由微控处理器完成,淋涂段(C)中的淋涂装置由玻璃支撑架(27)、前档板 (1)背轮(2)、液位计(3)、滑道(4)、后档板(5)、传动丝杠(6)、前储料箱(7)、上料管(8)、 前储料箱滑动支撑(9)、传动轮(10)、光电感应定位器(11)、过滤器(1 、涂料回收盘(13)、 涂料回流管(14)、涂料回收槽(15)、电磁阀(16)、喷淋头(17)、流量调节阀(18)、传动链条 (19)、传动齿轮(20)、输送过滤泵(21)、后储料箱(22)、伺服电机(23)、淋涂部位上部密封 盖(M)、涂料搅拌器0 及开关06)组成(见图3、图4);所述喷淋头(17)与前储料箱 (7)相连,或直接与后储料箱(22相)连,喷淋头设置在前储料箱滑动支撑(9)上,其出口形 状为圆形、椭圆性或长方形,可在竖向滑道上移动。光电感应定位器(11)设置在淋涂装置 下部,对待涂膜玻璃片进行固定定位;所述档板分为前档板(1)与后档板(5),分别设置在 距喷淋头(17)的竖向滑道(4)两侧,并可受控左右转动。用于控制玻璃的淋涂区域,防止 涂料溢流;所述微控处理器还用于对喷淋头(17)在竖向滑道(4)上的移动、涂料供应系统 及喷淋头开关的控制;涂料供应系统通过涂料传输管连同喷淋头(17)。后储料箱0 设置 在玻璃支撑架背面或是前储料箱(7)设置在喷淋头上方;过滤器(1 和输送过滤泵 分别设置在前储料箱(7)与喷淋头(17)的料管之间及玻璃支撑架(XT)的背面;玻璃支撑 架平面相对于水平地面为斜面设置。本实用新型设计的一种对玻璃进行涂膜的加工处理装置的优点是[0006]1、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难以满足采用粘度较小的涂料对玻璃进行表面涂装处理 的要求,保证了玻璃涂膜质量。2、所设计的淋涂装置采用自动控制及有效的涂料防溅措施,利用静压或微压喷 淋,有效避免了涂膜层的表面缺陷,使涂膜层均勻、无缺陷,表面质量好。

图1为本设计的对玻璃进行涂膜的加工处理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淋涂段淋涂装置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淋涂段玻璃支撑架背面结构示意图。图中,A-上片段;B-清洗段;C-淋涂段;D-烘干段;E-冷却段;F-下片段;1_前档 板;2-背轮;3-液位计;4-滑道;5-后档板;6-传动丝杠;7-前储料箱;8-上料管;9-前储 料箱滑动支撑;10-传动轮;11-光电感应定位器;12-过滤器;13-涂料回收盘;14-涂料回 流管,15-涂料回收槽;16-电磁阀;17-喷淋头;18-流量调节阀;19-传动链条;20-传动齿 轮;21-输送过滤泵;22-后储料箱;23-伺服电机;24-淋涂部位上部密封盖。25-涂料搅拌 器;26-开关;观玻璃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对玻璃进行涂膜的加工处理装置进行描述该 装置除玻璃进、出口外,其余部位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绝;由上片段(A)、清洗段(B)、淋涂段 (C)、烘干段(D)、冷却段(E)及下片段(F)组成,设置有一组微控处理器分别与光电感应定 位器(11)、过滤器(12)、开关( )、伺服电机03)通讯连接,并对它们进行相应的控制处 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对玻璃进行涂膜的加工处理装置采用玻璃支撑架(XT)承托玻璃片, 玻璃片则通过伺服电机03)带动的传动轮(10)实现移动。其中,清洗段由具清洗、烘干功能的清洗装置及玻璃洁净度检查区域组成,清洗装 置的去污、烘干能力通过调整清洗毛刷硬度、直径及烘干区的温度进行调节。淋涂段由玻璃淋涂区域及玻璃静置区域组成,其中,玻璃静置区域用于玻璃静置, 排除玻璃表面多余的涂料。玻璃淋涂区域采用本设计的淋涂装置实现玻璃的淋涂。如附图 2、3所示该淋涂装置前部结构由玻璃支撑架(观)、喷淋头(17)、前档板(1),后档板(5)、 光电感应定位器(11)、前储料箱(7)、滑道(4)、过滤器(12)、涂料回收槽(15)、背轮(2)、液 料计C3)、滑道(4)、传动丝杠(6)、上料管(8)、前储料箱滑动支撑(9)、传动轮(10)、涂料回 收盘(13)、涂料回流盘(14)、涂料回收槽(15)、电磁阀(16)、流量调节阀(18)组成(见图 2),其后部结构由传动链条(19)、传动齿轮(20)、输送过滤泵(21)、后储料箱(22)、伺服电 机、涂料搅拌器0 组成(见图幻,所述传动轮(10)与所述伺服电机连接,所述 伺服电机可向传动轮提供驱动动力,使所述传动轮产生稳定的转动速率。所述喷淋头(17) 与前储料箱(7)相连,喷淋头设置在前储料箱滑动支撑(9)上,可在竖向滑道(4)上移动。 前档板(1)与后档板( 分别设置在竖向滑道(4)两侧,涂料输送过滤泵与后储料箱 (22)相连,光电感应定位器(11)设置在淋涂装置下部。清洗干净的玻璃片通过传动轮(10)进入淋涂段后,淋涂开始前,在微控处理器控 制下,玻璃停止前行,前档板转动并档住玻璃片前端;光电感应定位器通过感应进行玻璃片位置固定以及喷淋头位置的控制;淋涂时,喷淋头开关打开,贮存在前涂料储料箱的涂料通 过过滤器过滤由喷淋头喷淋到玻璃表面,形成薄膜,而多余的涂料将落入涂料回收槽,流经 涂料回收管并经输送过滤泵过滤补充到前涂料储料箱(7)中。前档板(1)回复原位 时,玻璃片又开始前行,玻璃片与喷淋头相对运动,喷淋头(17)持续喷淋;当喷淋到玻璃片 末端时,后档板( 转动并档住玻璃片后端,防止涂料溢流,且玻璃停止前行;喷淋完成后, 玻璃片又开始前行,进入玻璃静置区域,停留20秒后,又开始前行,并进入烘干段。在烘干 段,玻璃片前行的速度及烘干的温度由微控处理器根据需要控制与调整。本实施中烘干段 温度为预热段为60°C,高温段为90°C,低温段为60°C。玻璃片前行的速度为2米/分钟, 经烘干的涂膜玻璃片经过冷却段的冷却,到达下片段。
权利要求1. 一种对玻璃进行涂膜的加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结构是由上片段(A)、清洗段 (B)、淋涂段(C)、烘干段(D)、冷却段(E)及下片段(F)组成,玻璃支撑架(XT)底端设置有若 干传动轮(10),通过伺服电机带动,其淋涂段(C)中的淋涂装置由玻璃支撑架(27)、 前档板(1)背轮O)、液位计(3)、滑道0)、后档板(5)、传动丝杠(6)、前储料箱(7)、上料 管(8)、前储料箱滑动支撑(9)、传动轮(10)、光电感应定位器(11)、过滤器(12)、涂料回收 盘(13)、涂料回流管(14)、涂料回收槽(15)、电磁阀(16)、喷淋头(17)、流量调节阀(18)、 传动链条(19)、传动齿轮(20)、输送过滤泵(21)、后储料箱(22)、伺服电机(23)、淋涂部位 上部密封盖(M)、涂料搅拌器0 及开关06)组成;所述喷淋头(17)与前储料箱(7)相 连,或直接与后储料箱(22相)连,喷淋头设置在前储料箱滑动支撑(9)上,;光电感应定 位器(11)设置在淋涂装置下部;所述档板分为前档板(1)与后档板(5),分别设置在距喷 淋头(17)的竖向滑道(4)两侧,并可受控左右转动。用于控制玻璃的淋涂区域,防止涂料 溢流;后储料箱0 设置在玻璃支撑架背面或是前储料箱(7)设置在喷淋头上方;过滤器 (12)和输送过滤泵分别设置在前储料箱(7)与喷淋头(17)的料管之间及玻璃支撑架 (27)的背面;玻璃支撑架平面相对于水平地面为斜面设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对玻璃进行涂膜的加工处理装置的结构设计,该结构是由上片段(A)、清洗段(B)、淋涂段(C)、烘干段(D)、冷却段(E)及下片段(F)组成,玻璃支撑架(27)底端设置有若干传动轮(10),通过伺服电机(23)带动,承托和移动玻璃片。在淋涂段(C)中的淋涂装置由玻璃支撑架(27)、前储料箱(7)、涂料回收槽(15)淋涂部位上部密封盖(24)等部分组成,玻璃支撑架(27)平面相对于水平地面为斜面设置。本设计的装置的优点是1、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难以满足采用粘度较小的涂料对玻璃进行表面涂装处理的要求,保证了玻璃涂膜质量。2、所设计的淋涂装置采用自动控制及有效的涂料防溅措施,利用静压或微压喷淋,有效避免了涂膜层的表面缺陷,使涂膜层均匀、无缺陷,表面质量好。
文档编号C03C17/00GK201817400SQ20102055391
公开日2011年5月4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9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9日
发明者孙桂芳, 李俊领, 王永魁, 王金勇, 罗淑湘, 许威 申请人:北京建筑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