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抗倾覆隔震支座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桥梁工程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抗倾覆隔震支座。
背景技术: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设置隔震、减震支座能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按国家标准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通常采用橡胶隔震支座作为隔震装置,但是橡胶隔震支座只能承受上方传递的压力,承受拉力的能力有限。地震作用下,中、高层建筑的隔震支座通常需要承受较大拉力,而现有隔震支座抗拉能力不足,应用范围受到制约,同时,建筑物也可能发生较大水平位移,现有的支座允许水平位移的幅度比较小,不能满足工程实践中建筑物和桥梁等抵抗大强度地震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具有较强抗拉能力,又允许所连接的上下构件间发生水平面内任意方向的较大位移的抗倾覆隔震支座。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抗倾覆隔震支座,包括滑动框和滑动块;所述滑动块包括上滑动块、下滑动块和支撑棒,所述上滑动块位于滑动框内,并通过支撑棒与位于滑动框外的下滑动块相连,所述滑动块可相对滑动框滑动。为了使用方便、有利于滑动块可相对滑动框任意方向的水平移动,所述滑动框包括上板和下板,所述上板和下板为大小相等的正方形板,上板和下板通过设在它们相对应的四个角的四个支柱相连接,下板上设有可供支撑棒穿过且直径大于支撑棒横截面上最大距离的圆孔。为了便于抗倾覆隔震支座的组装,所述上板包括上左拼接板和与其对应的上右拼接板,下板包括下左拼接板和与其对应的下右拼接板;所述上左拼接板通过第一支柱和第
二支柱与下左拼接板连为一体,上右拼接板通过第三支柱和第四支柱与下右拼接板连为一体。这样,在组装的时候可先将上左拼接板、下左拼接板通过支柱连为一个整体,再将上右拼接板、下右拼接板通过支柱连为一个整体,然后再将制备好的滑动块的上滑动块卡合在滑动框内,再通过螺栓或其他连接件将上左拼接板和上有拼接板、下左拼接板和下右拼接板固连。为了增大抗倾覆隔震支座的抗拉能力和相对较大的水平位移,所述支撑棒分别与上滑动块的中心和下滑动块的中心固连。为了获得更大的受力面积,所述上滑动块和下滑动块均为圆板,支撑棒为圆柱体。为了保证滑动块相对滑动框有更大的水平位移,所述上板和下板的边长大于上滑动块和下滑动块的直径。为了提高抗倾覆隔震支座的强度,位于上滑动块和下滑动块之间的距离与下板的厚度相等;上板和下板之间的距离与上滑动块的厚度相等。为了减小摩擦力,所述滑动块与滑动框接触的面上均设有聚四氟乙烯涂层。当上滑动块和下滑动块之间的距离与下板的厚度相等,上板和下板之间的距离与上滑动块的厚度相等时,所述滑动块与滑动框接触的面包括滑动框内的上表面、下表面,上滑动块的上表面、下表面,滑动框外底面,下滑动块的上表面。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抗倾覆隔震支座结构简单,有较强抗拉能力,又允许所连接的上下构件间发生水平面内任意方向的较大位移,且使用方便,成本低廉。
图1为本实用新型抗倾覆隔震支座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图2A-A向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下板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抗倾覆隔震支座组装状态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抗倾覆隔震支座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的内容。实施例1如图1至6所示的抗倾覆隔震支座,包括滑动框I和滑动块2 ;所述滑动块2包括上滑动块21、下滑动块22和支撑棒23,所述上滑动块21位于滑动框I内,并通过支撑棒23与位于滑动框I外的下滑动块22相连;滑动块2可相对滑动框I滑动。上滑动块21和下滑动块22均为圆板,支撑棒23为圆柱体,支撑棒23分别与上滑动块21的中心和下滑动块22的中心固连。滑动框I包括上板11和下板12,上板11和下板12为大小相等的正方形板,在上板11和下板12之间并在它们位置相对应的四个角处设有第一支柱13、第二支柱14、第三支柱15和第四支柱16,所述上板11和下板12通过第一支柱13、第二支柱14、第三支柱15和第四支柱16连接在一起,下板11上设有可供支撑棒23穿过且直径大于支撑棒直径的圆孔。支撑棒的直径为dl,圆孔的直径为d2,则滑动块2相对滑动框I的最大位移s为(d2-dl) /2。上板11和下板12的边长大于上滑动块21和下滑动块22的直径;位于上滑动块21和下滑动块22之间的距离与下板12的厚度相等;上板11和下板12之间的距离与上滑动块21的厚度相等。上板11由上左拼接板111和上右拼接板112拼接而成,下板12由下左拼接板121和下右拼接板122拼接而成,上左拼接板111、下左拼接板121及位于它们之间的第一支柱13和第二支柱14为一整体,上右拼接板112、下右拼接板122及位于它们之间的第三支柱15和第四支柱16为一整体。滑动块2与滑动框I接触的面上均设有聚四氟乙烯涂层,滑动块2与滑动框I接触的面包括滑动框I内的上表面、下表面,上滑动块21的上表面、下表面,滑动框I外底面,下滑动块22的上表面。[0029]在组装的时候可先将上左拼接板111、下左拼接板121通过第一支柱13和第二支柱14连为一个整体,再将上右拼接板112、下右拼接板122通过第三支柱15和第四支柱16连为一个整体,然后再将制备好的滑动块2的上滑动块21卡合在滑动框I内,再通过螺栓或其他连接件将上左拼接板111和上右拼接板112、下左拼接板121和下右拼接板122固连。如图6所示将下滑动块22通过预埋件3与下方建筑物螺栓固连,将滑动框I的上板11通过连接件4与上方建筑物螺栓固连。抗倾覆隔震支座预留有螺栓孔。工作原理将下滑动块22与下部建筑物固连,滑动框I的上板11与上部建筑物固连,当滑动框I上部受到拉力时,就会通过滑动框I四周将力传递给滑动框I的下部,滑动框I下部再将拉力传递给套置于框内的上滑动块21,上滑动块21通过支撑棒23将拉力传递给下滑动块22,下滑动块22再将拉力传递给下部建筑构件上,这样,拉力就从上部建筑构件传递到下方的建筑构件上,实现了拉力支座的功能;同样,当下滑动块22受到拉力时,按照上述相反的方向把拉力从抗倾覆隔震支座下方传递到上方的建筑构件上,实现拉力支座的功能。抗倾覆隔震支座的上下部分建筑物在受到水平方向的外力时,就会带动所连接的上滑动块21和下滑动块22相对滑动框I发生水平位移。
权利要求1.一种抗倾覆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滑动框(I)、与滑动框(I)作相对滑动的滑动块(2 );所述滑动块(2 )包括上滑动块(21)、下滑动块(22 )和支撑棒(23 ),所述上滑动块(21)位于滑动框(I)内,并通过支撑棒(23)与位于滑动框(I)外的下滑动块(22)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倾覆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框(I)包括上板(II)和下板(12),所述上板(11)和下板(12)为尺寸相同的正方形板,在上板(11)和下板(12)之间并在它们位置相对应的四个角处设有第一支柱(13)、第二支柱(14)、第三支柱(15)和第四支柱(16),所述上板(11)和下板(12)通过第一支柱(13)、第二支柱(14)、第三支柱(15)和第 四支柱(16)连接在一起,下板(12)上设有可供支撑棒(23)穿过且直径大于支撑棒(23)横截面上最大距离的圆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倾覆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11)包括上左拼接板(111)和与其适配的上右拼接板(112),下板(12)包括下左拼接板(121)和与其对应的下右拼接板(122)。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倾覆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左拼接板(111)通过第一支柱(13)和第二支柱(14)与下左拼接板(121)连为一体,上右拼接板(112)通过第三支柱(15)和第四支柱(16)与下右拼接板(122)连为一体。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倾覆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滑动块(21)和下滑动块(22)均为圆板,支撑棒(23)为圆柱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抗倾覆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11)和下板(12)的边长大于上滑动块(21)和下滑动块(22)的直径。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抗倾覆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棒(23)分别与上滑动块(21)的中心和下滑动块(22)的中心固连。
8.如权利要求2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抗倾覆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滑动块(21)和下滑动块(22)之间的距离与下板(12)的厚度相等。
9.如权利要求2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抗倾覆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11)和下板(12 )之间的距离与上滑动块(21)的厚度相等。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倾覆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块(2)与滑动框(I)接触的面上均设有聚四氟乙烯涂层。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抗倾覆隔震支座,包括滑动框、与滑动框作相对滑动的滑动块;所述滑动块包括上滑动块、下滑动块和支撑棒,所述上滑动块位于滑动框内,并通过支撑棒与位于滑动框外的下滑动块相连。本实用新型抗倾覆隔震支座结构简单,有较强抗拉能力,又允许所连接的上下构件间发生水平面内任意方向的较大位移,且使用方便,成本低廉。
文档编号E04B1/36GK202913509SQ20122051201
公开日2013年5月1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8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8日
发明者张富有, 顾明, 徐松, 王舒珊珊, 张佳琳 申请人:河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