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转动隔震支座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新型转动隔震支座,属于建筑结构隔震减震领域。它主要由与上部结构连接在一起的转动体和固定在基础上的凹槽构成,转动体包括上锚杆、锚板、钢柱和切割掉角部的部分球形体,锚板的上表面连接着上锚杆,锚板的下表面连接着钢柱的上端,钢柱的下端连接着切割掉角部的部分球形体,凹槽包括带有水平翼缘的球形凹面壳体、下锚杆、转动限位块和临时挡块,球形凹面壳体的外部连接着下锚杆,球形凹面壳体的内部固定着转动限位块和临时挡块,球形凹面壳体的水平翼缘与锚板之间用至少一根以上的弹簧连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概念清晰,传力明确,有利于在广大地震设防区域实现推广应用。
【专利说明】新型转动隔震支座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隔震减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转动隔震支座。
【背景技术】
[0002]目前,隔震减震技术发展迅速,隔震支座种类繁多,主要分为橡胶支座和钢支座,钢支座又分为平板支座、弧形支座、辊轴支座等,这些支座都已经应用在各项工程中,其中橡胶支座和平板支座只能做平面运动,弧形支座和辊轴支座虽具备一定的转动能力,但其转动能力较差。
[0003]因此,研制开发一种具备较强的转动能力和具有一定自复位功能的隔震支座就显得既迫切而且特别有意义。
【发明内容】
[0004]为了克服目前已有隔震支座存在的转动能力较差而且大多不具备自复位功能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转动能力强,而且具备一定自复位功能的新型转动隔震支座。
[0005]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转动隔震支座,它主要由与上部结构连接在一起的转动体和固定在基础上的凹槽构成,转动体包括上锚杆、锚板、钢柱和切割掉角部的部分球形体,锚板的上表面连接着上锚杆,锚板的下表面连接着钢柱的上端,钢柱的下端连接着切割掉角部的部分球形体,部分球形体的半径大于钢柱的半径,凹槽包括带有水平翼缘的球形凹面壳体、下锚杆、转动限位块和临时挡块,球形凹面壳体的外部连接着下锚杆,球形凹面壳体的内部固定着转动限位块和临时挡块,临时挡块与部分球形体的切割面紧贴在一起,转动限位块固定在球形凹面壳体的设计转动极限位置处,球形凹面壳体的半径与部分球形体的半径相同,球形凹面壳体的水平翼缘与锚板之间用至少一根以上的弹簧连接在一起。
[0006]所述的弹簧若为一根,则弹簧把钢柱包住,弹簧的中轴线与钢柱的中轴线重合,所述的弹簧若大于一根,则弹簧对称设置在钢柱的外侧,弹簧的中轴线与钢柱的中轴线平行。
[0007]所述的锚板下表面与球形凹面壳体的水平翼缘上表面之间间隔I厘米?40厘米的竖向垂直距离。
[0008]所述的转动限位块与部分球形体之间留有I厘米?20厘米的转动距离。
[0009]所述的临时挡块通过螺栓固定在球形凹面壳体上,其应在支座安装完毕并且等到整个结构工程竣工后拆除。
[0010]所述的弹簧的刚度应确保支座在小震时不发生转动,在中震或大震时发生转动。
[0011]所述的转动限位块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确保在中震或大震时不发生破坏。
[0012]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显著优点:
[0013](I)转动能力强。相比目前已有的绝大部分隔震支座,本实用新型的转动能力较强。[0014]( 2)具备一定的自复位能力。目前大多数隔震支座不具备自复位能力,本实用新型具备一定的自复位能力。
[0015](3)隔震性能好。本实用新型通过支座的摇摆转动隔震,所以隔震能力较强。
[0016]本实用新型可用于各种建筑结构中,比如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大跨结构中,不仅能够提供较强的隔震作用,而且具备一定的自复位能力,意义重大,将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结构隔震领域。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安装在结构中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安装在结构中的示意图。
[0021]附图中数字含义如下:
[0022]1-上锚杆;2_锚板;3_钢柱;4_部分球形体;5_球形凹面壳体;6_下锚杆;7_转动限位块;8-临时挡块;9_弹簧;10_新型转动隔震支座;11_上部结构构件;12_基础。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0024]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新型转动隔震支座,它主要由与上部结构连接在一起的转动体和固定在基础上的凹槽构成,转动体包括上锚杆1、锚板2、钢柱3和切割掉角部的部分球形体4,锚板2的上表面连接着上锚杆1,锚板2的下表面连接着钢柱3的上端,钢柱3的下端连接着切割掉角部的部分球形体4,部分球形体4的半径大于钢柱3的半径,凹槽包括带有水平翼缘的球形凹面壳体5、下锚杆6、转动限位块7和临时挡块8,球形凹面壳体5的外部连接着下锚杆6,球形凹面壳体5的内部固定着转动限位块7和临时挡块8,临时挡块8与部分球形体4的切割面紧贴在一起,转动限位块7固定在球形凹面壳体5的设计转动极限位置处,球形凹面壳体5的半径与部分球形体4的半径相同,球形凹面壳体5的水平翼缘与锚板2之间用至少一根以上的弹簧9连接在一起。
[0025]所述的弹簧9若为一根,则弹簧9把钢柱3包住,弹簧9的中轴线与钢柱3的中轴线重合,所述的弹簧9若大于一根,则弹簧9对称设置在钢柱3的外侧,弹簧9的中轴线与钢柱3的中轴线平行。
[0026]所述的锚板2下表面与球形凹面壳体5的水平翼缘上表面之间间隔I厘米?40厘米的竖向垂直距离。
[0027]所述的转动限位块7与部分球形体4之间留有I厘米?20厘米的转动距离。
[0028]所述的临时挡块8通过螺栓固定在球形凹面壳体5上,其应在支座安装完毕并且等到整个结构工程竣工后拆除。
[0029]所述的弹簧9的刚度应确保支座在小震时不发生转动,在中震或大震时发生转动。
[0030]所述的转动限位块7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确保在中震或大震时不发生破坏。[0031]为了更好地说明球形凹面壳体5的水平翼缘与锚板2之间用至少一根以上的弹簧9连接在一起的含义,下面举两个具体的实施例子:
[0032]实施例1,如图1所示,弹簧9为一根,弹簧9把钢柱3包住,弹簧9的中轴线与钢柱3的中轴线重合,弹簧9的上端与锚板2固定在一起,弹簧9的下端固定在球形凹面壳体5的水平翼缘上。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安装在结构中的示意图,新型转动隔震支座10分别与上部结构构件11和基础12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转动隔震结构。
[0033]实施例2,如图3所示,弹簧9为四根,对称设置在钢柱3的前后左右,弹簧9的中轴线与钢柱3的中轴线平行。弹簧9的上端与锚板2固定在一起,弹簧9的下端固定在球形凹面壳体5的水平翼缘上。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安装在结构中的示意图,新型转动隔震支座10分别与上部结构构件11和基础12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转动隔震结构。
[0034]本实用新型可用于各种建筑结构中,比如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大跨结构中,不仅能够提供较强的隔震作用,而且具备一定的自复位能力。本实用新型概念清晰,构造简单,施工方便,有利于在广大地震设防区域实现大规模的推广应用。
【权利要求】
1.一种新型转动隔震支座,它主要由与上部结构连接在一起的转动体和固定在基础上的凹槽构成,其特征是:所述的转动体包括上锚杆、锚板、钢柱和切割掉角部的部分球形体,锚板的上表面连接着上锚杆,锚板的下表面连接着钢柱的上端,钢柱的下端连接着切割掉角部的部分球形体,部分球形体的半径大于钢柱的半径,所述的凹槽包括带有水平翼缘的球形凹面壳体、下锚杆、转动限位块和临时挡块,球形凹面壳体的外部连接着下锚杆,球形凹面壳体的内部固定着转动限位块和临时挡块,临时挡块与部分球形体的切割面紧贴在一起,转动限位块固定在球形凹面壳体的设计转动极限位置处,球形凹面壳体的半径与部分球形体的半径相同,球形凹面壳体的水平翼缘与锚板之间用至少一根以上的弹簧连接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转动隔震支座,其特征是:所述的弹簧若为一根,则弹簧把钢柱包住,弹簧的中轴线与钢柱的中轴线重合,所述的弹簧若大于一根,则弹簧对称设置在钢柱的外侧,弹簧的中轴线与钢柱的中轴线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转动隔震支座,其特征是:所述的锚板下表面与球形凹面壳体的水平翼缘上表面之间间隔I厘米?40厘米的竖向垂直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转动隔震支座,其特征是:所述的转动限位块与部分球形体之间留有I厘米?20厘米的转动距离。
【文档编号】E04B1/36GK203583667SQ201320815326
【公开日】2014年5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11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11日
【发明者】陈云, 吕西林, 蒋欢军, 卫宏, 李光范, 曹宝珠, 陈娟娟 申请人:海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