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固定组件及含该固定组件的模板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8068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固定组件及含该固定组件的模板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固定组件及含该固定组件的模板系统,涉及工作架结构或模板用的连接件【技术领域】。针对现有的墙体模板底端与下层墙面贴合部无固定连接,导致上、下层墙面连接处烂根儿的问题。固定组件包括套合柱及与其螺纹连接的锁固件;套合柱的外表面设有外螺纹。系统中模板组件具有内侧模板和外侧模板,均由第一、第二和第三模板拼装而成;对拉螺栓连接内、外侧模板;锁固件将第一、第三模板分别螺纹连接在套合柱上,套合柱螺纹连接在墙体上。
【专利说明】一种固定组件及含该固定组件的模板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作架结构或模板用的连接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混凝土模板的固定组件及含有该固定组件的模板系统。
【背景技术】
[0002]众所周知,在现浇竖向构件(柱、墙等)的底部出现的混凝土浇注质量问题,如蜂窝、空隙、露筋、新老混凝土接茬不密实等等,在建筑工地常被称做“烂根儿”现象。又因这个部位是竖向构件(柱、墙等)与水平构件(梁、板)交接处,常被称做“十字节点”。从结构受力角度分析,“十字节点”是传递垂直荷载和水平力的关键部位,其混凝土浇筑质量不容忽视。
[0003]请参考图1,图中所示为在楼板I及下层混凝土墙面2上支模,浇筑上层混凝土墙面的结构示意简图。对称设置的两块模板3由若干对拉螺栓4临时拉紧,为使上、下层混凝土墙面更好地衔接,避免错台现象,常将靠近室外一侧(图中A侧)的模板3的底端向下层混凝土墙面2延伸,使A侧的模板3底端与下层混凝土墙面2具有一贴合部B,而贴合部B与下层混凝土墙面2无固定连接,难以避免漏浆现象的发生;尤为严重的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上层混凝土墙面浇筑高度过高,造成模板3底部侧压力过大,而且在混凝土振捣过程中,A侧模板3易受力发生侧向位移,导致A侧模板3与下层混凝土墙2之间的缝隙增大而发生跑浆,上、下层混凝土墙面连接处产生“烂根儿”现象严重,影响了工程质量。

【发明内容】

[0004]针对现有的墙体模板底端与下层墙面贴合部无固定连接,导致上、下层混凝土墙面连接处“烂根儿”现象严重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固定组件及含该固定组件的模板系统。能够增强模板与墙体表面的密封效果,并使得模板的抗侧压力能力增强,避免因混凝土振捣而使模板底部发生漏浆而导致墙体交汇处发生烂根、渗漏等现象。
[000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固定组件包括一套合柱;以及一能够与所述套合柱连接的锁固件;所述套合柱的外表面设有外螺纹。
[0006]进一步地,所述套合柱内设有一中空段,所述中空段的内壁设有内螺纹,所述中空段的内螺纹与所述锁固件的外螺纹相啮合。
[0007]所述套合柱呈锥形或锥台形。
[0008]更进一步地,所述中空段上还设有一驱动部,且所述驱动部靠近所述套合柱的直径渐扩的一端,所述驱动部为矩形槽或六角形槽。
[0009]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含有所述固定组件的模板系统,包括若干模板组件,所述模板组件具有一内侧模板和一外侧模板,所述内侧模板和所述外侧模板是由依次排列的第一模板、第二模板和第三模板拼装而成;若干对拉螺栓,用于连接所述内侧模板和所述第二模板;以及若干固定组件,用于将所述第一模板和所述第三模板固定在混凝土墙体上;所述固定组件的锁固件将所述第一模板和所述第三模板分别螺纹连接在所述套合柱上,所述套合柱螺纹连接在所述混凝土墙体上。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模板和所述第三模板上均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固定组件的通孔,所述锁固件穿过所述通孔螺纹连接在所述套合柱的中空段内。
[0011]较佳地,所述套合柱的中空段上还设有一驱动部,所述驱动部的内径与扳手的外径相适配。
[0012]所述固定组件在所述第一模板和所述第三模板上排列的水平间距为500mm?600mmo
[0013]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在于:
[0014]一、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组件,用于将模板的端部临时固定在墙体上,增强了模板端部与墙体之间的密封,使得模板抗侧压力能力增强,避免因混凝土振捣而使模板底部发生漏浆,防止上、下墙体交汇处发生烂根、渗漏等问题;具有外螺纹的套合柱预埋在墙体内,能够增大套合柱与墙体混凝土的摩擦力,使得模板端部的固定更为牢固;为了实现构件循环利用的目的,套合柱可由扳手从墙体中旋拧拆下,操作方便,避免人为将构件从墙体中凿除的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减少了施工对墙体外立面的损伤;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组件可以重复循环利用,节约了施工成本。
[0015]二、本实用新型的模板系统,在现有模板系统的基础上增设了固定组件,模板系统由自下向上排列的第一模板、第二模板和第三模板拼装而成,位于第m层墙体外侧模板上、下端的第三模板和第一模板分别由固定组件临时固定于墙体外壁,第m层墙体混凝土硬化后,拆除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而保留第三模板,接着,在第m层墙体的第三模板的基础上依次安装第二模板和第一模板以支护第m+1层墙体模板,并进行混凝土浇筑,循环往复直至浇筑完成第m+n层墙体,本实用新型的模板系统,采用固定组件将位于上、下墙体交汇处的第一模板和第三模板通过固定组件临时固定于墙体外壁,加强了墙体交汇处模板系统与墙体的密封效果,避免了因漏浆而导致的诸多施工质量问题;模板及其固定组件拆装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各构件可循环使用,既节约了施工成本,又提高了工程质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现有技术中建筑外墙支模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固定组件及含该固定组件的模板系统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为叙述方便,下文中所述的“上”、“下”与附图的上、下的方向一致,但这不能成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0020]实施例一:结合图2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组件10,它包括一套合柱11,以及一能够与套合柱11螺纹连接的锁固件12。锁固件12穿过模板上的通孔螺纹连接在套合柱11上,套合柱11预埋于混凝土墙面内,因此,固定组件10能够将模板临时固定于混凝土墙面上。
[0021]具有外螺纹的套合柱11预埋在墙体内,能够增大套合柱11与墙体内混凝土的摩擦力,使得模板与混凝土墙面的连接更为牢固。因套合柱11设有外螺纹,从墙体拆卸方便且可循环使用,节约了施工成本。
[0022]套合柱11内设有一中空段13,中空段13的内壁设有内螺纹,中空段13的内螺纹与锁固件12的外螺纹相哨合。
[0023]较佳的,套合柱11呈锥形或锥台形,这一结构更便于将套合柱11旋出混凝土墙面。
[0024]为了进一步实现构件循环利用的目的,中空段13上靠近套合柱11直径渐扩的一端还设有一驱动部14,驱动部14为矩形槽或六角形槽。扳手工具能够卡扣在驱动部14内,通过旋拧扳手工具能够将套合柱11从混凝土墙体中拆下而便于再次使用,操作简单方便,减少了人为将构件从墙体中凿除的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并避免了对墙体外立面的损伤。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组件10尤其适用于免抹灰外墙的工程中。固定组件10优选由金属材料制成。
[0025]实施例二:结合图2和图3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模板系统,它包括若干套模板组件20,每套模板组件20具有一内侧模板21和一外侧模板22,为方便模板组件20的拼装和拆卸,内侧模板21和外侧模板22均是由自下向上排列的第一模板22a、第二模板22b和第三模板22c拼装而成,其中,第一模板22a和第三模板22c尺寸相同。第二模板22b和内侧模板21通过若干对拉螺栓23连接,第一模板22a由若干固定组件一 10’固定于混凝土墙体上,第三模板22c由若干固定组件二 10’ ’固定于混凝土墙体上,固定组件一 10’和固定组件二 10’ ’的套合柱(11、11’)均螺纹连接在混凝土墙体内。
[0026]具体地,固定组件一 10’的锁固件12’穿过第一模板22a上的通孔一 24,并螺纹连接在套合柱11’的中空段内,类似地,固定组件二 10’’的锁固件12’’穿过第三模板22c上的通孔二 25,并螺纹连接在套合柱11’’的中空段内。
[0027]套合柱(11、11’ )的中空段上还设有一驱动部14,驱动部14的内径与扳手的外径相适配。
[0028]固定组件一 10’在第一模板22a上排列的水平间距为500mm?600mm,固定组件二10’’在第三模板22c上排列密度与其相同。既能保证墙体与外侧模板的密封,又合理控制了套合柱(11、11’)拆除后遗留孔洞的数量,减小封堵工程量。
[0029]本实用新型的模板系统,在现有模板系统的基础上增设了固定组件10,将第一模板22a和第三模板22c临时固定于混凝土墙体的外壁,加强了上、下墙体交汇处模板系统与混凝土墙体的密封效果,避免了因漏浆而导致的诸多施工质量问题;模板及其固定组件拆卸方便,可循环使用,既节约了施工成本,又提高了工程质量。本实用新型的模板系统尤其适用于招合金模板。
[0030]结合图2至图7说明利用本实用新型的模板系统进行墙体浇筑的过程,本实施例以建筑外墙铝合金模板的施工为例,附图中的A侧表示室外,具体步骤如下:
[0031]a、第m层墙体的浇筑:如图3所示,提供若干套模板系统,其中,每一模板组件20包括内侧模板21和外侧模板22 (靠近A侧),外侧模板22是由自下向上排列的第一模板22a、第二模板22b和第三模板22c拼装而成。在第一模板22a上钻有若干通孔一 24,固定组件一 10’通过通孔一 24固定在第一模板22a上;在第三模板22c上钻有若干通孔二 25,固定组件二 10’ ’通过通孔二 25固定在第三模板22c上;拼装外侧模板22并支护模板系统以构成混凝土型腔一 30,其中,内侧模板21和第二模板22b通过若干对拉螺栓23固定,固定组件一 10’和固定组件二 10’’的套合柱(11、11’)均位于混凝土型腔一 30内。向混凝土型腔一 30内烧筑混凝土形成第m层墙体,并在第m层墙体上烧筑楼板,使第三模板22c的顶端高于第m层墙体上楼板的上表面,待混凝土硬化后拆下内侧模板21、外侧模板22的第一模板22a和第二模板22b,以及固定组件一 10’,制得如图4所示的上端固定有第三模板22c的第m层墙体100,其中,m为大于等于I的整数,当m为I时,墙体100为基层墙体。
[0032]b、第m+1层墙体的模板支护:如图5所示,在上端固定有第三模板22c的第m层墙体100上进行第m+1层墙体模板系统的支护,将步骤a拆下的第二模板22b和第一模板22a自下向上依次拼装在第三模板22c上,固定组件一 10’仍安装在第一模板22a上,步骤a拆下的内侧模板21和第二模板22b通过若干对拉螺栓23固定,支护模板系统以形成混凝土型腔二 31,使固定组件一 10’的套合柱11'位于混凝土型腔二 31内;
[0033]C、烧筑第m+Ι层墙体:向混凝土型腔二 31内烧筑混凝土,并在柱体上烧筑楼板,且第一模板22a的顶端高于第m+Ι层墙体上的楼板上表面,待混凝土硬化后依次拆下固定组件二 10’ ’、第三模板22c和第二模板22b,制得如图6所示的上端固定有第一模板22a的第m+Ι层墙体200 ;
[0034]d、重复上述步骤b和C,如图7所示,在第m+Ι层墙体200上沿其轴线连续浇筑第m+2层墙体300......,如此循环往复,直至第m+n层墙体(η为大于等于I的整数);
[0035]e、封堵孔洞:如图7所示,封堵各层墙体上拆除套合柱(11、11'等)后遗留的孔洞,完成建筑外墙的施工。
[0036]上述步骤a中,在拆除第一模板22a时,是先拆除固定组件一 10’的锁固件12’和第一模板22a之后,接着,将扳手顶端卡扣在套合柱11’的驱动部,并驱转扳手从墙体上卸下套合柱11’。类似地,在步骤c中拆除第三模板22c时,也采用相同的方法从墙体上卸下套合柱11',此处不再赘述。
[0037]更佳的,外侧模板上预留的用于安装固定组件的通孔的位置以对称为宜。当通孔水平间距过大时,外侧模板与墙体外壁密封效果较差,外侧模板底部易发生漏浆现象,而通孔水平间距过小时,墙体外立面封堵孔洞施工工作量会增大,而且,采用钢模板或铝合金模板施工,要求墙体外立面免抹灰,封堵孔洞过多也会影响建筑外立面的视觉效果。本实施例中,通孔水平间距取值范围为500mm?600mm,既能保证墙体外立面的密封,又减小了封堵孔洞的工程量。
[0038]作为另一实施例,在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构建墙体的施工过程中,本实用新型替代传统的通孔螺栓,使用固定组件作为围护架锚栓使用,可以有效地防止因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穿孔而导致的墙体渗漏问题。
[0039]本实用新型的模板系统还适用于电梯井与楼梯间之间的剪力墙的浇筑施工,通过上述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电梯井与楼梯间之间的剪力墙两侧悬空,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模板系统,内侧模板和外侧模板均可通过固定组件固定,拆装方便,无需另外增加支撑点,既可以防止烂根现象的发生,又起到临时固定模板的作用。[0040]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模板系统,在支护第m层墙体的模板时,先将固定组件分别安装在外侧模板的第一模板和第三模板上,待整个模板系统安装完成后浇筑混凝土,将位于第一模板和第三模板上的套合柱浇筑在墙体内,待混凝土达到一定的强度后拆模,拆下第m层墙体外侧模板的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而保留上端的第三模板,且第三模板的顶端高于第m层楼板上表面;接着在第m层墙体的第三模板上沿墙体轴线方向顺次向上安装第二模板和第一模板,以支护第m+Ι层墙体的模板,待第m+Ι层墙体混凝土硬化后拆模,拆除第m层墙体的第三模板,以及第m+Ι层墙体的第二模板而保留第m+Ι层墙体的第一模板,在此基础上继续第m+2层墙体模板的支护及混凝土浇筑,如此循环往复,在第m+Ι层墙体上沿其轴线连续浇筑第m+2层墙体……直至第m+n层墙体。实用新型的模板系统中第一模板和第三模板均由固定组件临时固定于上、下墙体交汇处,增强了上、下墙体边缘与外侧模板的密封效果,并使得外侧模板的抗侧压力能力增强,避免因混凝土振捣而使外侧模板底部发生漏浆,防止墙体交汇处发生烂根、渗漏等问题。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模板系统,利用现浇混凝土将固定组件的套合柱埋设在墙体内,模板临时固定完成后,旋拧套合柱的驱动部即可方便地将其从墙体拆下,操作简单方便,施工效率高,且对墙体损伤小,在保证了外侧模板与墙体表面良好密封的同时,模板和固定组件得以循环利用,降低了施工成本。
[0041]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固定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套合柱;以及 一能够与所述套合柱连接的锁固件; 所述套合柱的外表面设有外螺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套合柱内设有一中空段,所述中空段的内壁设有内螺纹,所述中空段的内螺纹与所述锁固件的外螺纹相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套合柱呈锥形或锥台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固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段上还设有一驱动部,且所述驱动部靠近所述套合柱的直径渐扩的一端,所述驱动部为矩形槽或六角形槽。
5.一种含有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固定组件的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若干模板组件,所述模板组件具有一内侧模板和一外侧模板,所述内侧模板和所述外侧模板是由依次排列的第一模板、第二模板和第三模板拼装而成; 若干对拉螺栓,用于连接所述内侧模板和所述第二模板; 以及若干固定组件,用于将所述第一模板和所述第三模板固定在混凝土墙体上; 所述固定组件的锁固件将所述第一模板和所述第三模板分别螺纹连接在所述套合柱上,所述套合柱螺纹连接在所述混凝土墙体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板和所述第三模板上均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固定组件的通孔,所述锁固件穿过所述通孔螺纹连接在所述套合柱的中空段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套合柱的中空段上还设有一驱动部,所述驱动部的内径与扳手的外径相适配。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在所述第一模板和所述第三模板上排列的水平间距为500mm?600mm。
【文档编号】E04G17/14GK203716500SQ201320851646
【公开日】2014年7月1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23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23日
【发明者】赵德峰, 方怡, 陈建华, 王甘球, 李少龙, 吴聪聪, 王水良 申请人:上海建工五建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