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建筑装饰领域,具体为一种模块化电热膜地暖复合板,用于复合板的模块化安装与制造中。
背景技术:
地暖是地板辐射采暖的简称,是以整个地面为散热器,通过地板辐射层中的热媒,均匀加热整个地面,利用地面自身的蓄热和热量向上辐射的规律由下至上进行传导,来达到取暖的目的。目前地暖取暖正在不断取代传统采暖方式。
就目前而言,地暖的主要形式分为水暖和电暖两大类型,铺装方式分为干法铺装和湿法铺装两种。而地砖面层的地暖铺装目前均为湿法铺装且永久固定,这就造成了施工现场环境污染较大、养护周期较长、易产生固体建筑垃圾、不利于后期维修和回收等问题的产生。
其中,地砖面层的地暖铺装目前均为湿法铺装且永久固定,这种铺设方式不仅施工复杂、周期长、污染大、效率低、成本高、又增加了对建筑物的重量同时也不利于后期维修和回收。
鉴于此,如何设计出一种模块化电热膜地暖复合板及其铺装方法,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缺陷,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模块化电热膜地暖复合板及其铺装方法。
本申请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一种模块化电热膜地暖复合板,包括由上至下依次铺装的面层、电热膜、保温层以及底座,其特征在于:电热膜的端头向外延伸有插头,保温层端头上设有缺口与插头对应容纳,底座的端头上设有容纳槽对插头进行卡接定位。
缺口为空心的长方体结构,缺口的下端与容纳槽上端对接。
插头沿着电热膜端头向下弯折延伸呈横向填充在容纳槽中,容纳槽端口上设有左右两侧设有卡头与插头进行卡接。
卡头包括设置在容纳槽左右两侧的第一卡头与第二卡头,第一卡头与第二卡头为横向圆珠状并固定在容纳槽竖侧壁上。
容纳槽的中间位置设有卡接插头的卡柱,插头包括的插套与插柱分别卡接在卡柱的两侧。
卡柱上端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柱头与第二柱头,第一柱头与第二柱头沿着插头中间位置分别对左右两侧的插套与插柱上端进行卡接。
容纳槽的侧边上还设有间槽,间槽中设有对接底座端头的插条。
底座的侧边上设有榫槽以及设于榫槽中的榫,其中榫包括两块对称固定连接在一起的第一燕尾榫与第二燕尾榫。
一种模块化电热膜地暖复合板的铺装方法:
步骤一:清理所需铺装的场地并按照铺装复合板的规格进行弹线;
步骤二:按照复合板的尺寸,开始位置放置第一块复合板,第二块复合板铺装时其插头与第一块复合板插头相连接,即插套间相接,插柱间相接,插头连接后,用榫扣接着两块复合板外侧边的燕尾形榫槽,把两块复合板连接在一起,然后将接好的插头隐藏在复合板的容纳槽中,以此类推进行铺装;
步骤三:在一排复合板铺装结束时,最后一块复合板的最外侧插头中的插套与插柱相互连接;
步骤四:一排复合板拼接后,第二排复合板沿着第一排复合板的边缘依次铺装,方法同上;
步骤五:复合板都铺装完成后,再把每一排开始位置的复合板的插头连接到一个总开关处,并进行通电测试供暖;
步骤六:待测试完成后,确定没有铺装质量问题,便进行面层之间的填缝,复合板的面层间采用专用的柔性填缝剂对复合板面层进行填缝与美缝处理,整个模块化的复合板铺装即完成。
本申请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明显优点和效果:
1、结构简单、拼接快速,便于拆卸、方便维修与回收。
2、安全性强,污染小,成本低易于普及,结构紧密。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中复合板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中插头与底座的安装原理图。
图4为本申请中复合板的整体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中底座与榫的拼接状态图。
图6为本申请中复合板的拼接原理图。
图7为本申请中榫与榫槽的拼接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所述的一种模块化电热膜地暖复合板及其铺装方法,包括由上至下依次铺装的面层1、电热膜2、保温层3以及底座4,电热膜2的端头向外延伸有插头21,保温层3端头上设有缺口31与插头21对应容纳,底座的端头上设有容纳槽41对插头21进行卡接定位;具有结构简单、拼接快速,便于拆卸、方便维修与回收,安全性强,污染小,成本低易于普及,结构紧密的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中,
一种模块化电热膜地暖复合板的铺装方法:
步骤一:清理所需铺装的场地并按照铺装复合板的规格进行弹线;利用设计出的基准进行安装,避免复合板的倾斜导致线路故障,影响供暖。
步骤二:按照复合板的尺寸,开始位置放置第一块复合板,第二块复合板铺装时其插头21与第一块复合板插头21相连接,即插套211间相接,插柱212间相接,插头21连接后,用榫5扣接两块复合板外侧边的燕尾形榫槽46,把两块复合板连接在一起,然后将接好的插头21隐藏在复合板的容纳槽41中,以此类推进行铺装;
步骤三:在一排复合板铺装结束时,最后一块复合板的最外侧插头21中的插套211与插柱212相互连接;
步骤四:一排复合板拼接后,第二排复合板沿着第一排复合板的边缘依次铺装,方法同上;
步骤五:复合板都铺装完成后,再把每一排开始位置的复合板的插头连接到一个总开关处,并进行通电测试供暖;
步骤六:待测试完成后,确定没有铺装质量问题,便进行面层1之间的填缝,复合板的面层1间采用专用的柔性填缝剂对复合板面层1进行填缝与美缝处理,整个模块化的复合板铺装即完成。
参见图1~图7中所示,一种模块化电热膜地暖复合板,包括由上至下依次铺装的面层1、电热膜2、保温层3以及底座4,单块的复合板由面层1、电热膜2、保温层3以及底座4组成。
其中,在面层1、电热膜2可以添加胶黏层将两者牢固的安装在一起。该胶黏层可以采用防水绝缘材料进行制作,可以提高其防水性与安全性
保温层3采用挤塑板进行制造,可以通过挤塑板的挤压对面层1进行找平,且可以对电热膜2的底部进行定位性的安装与固定。
电热膜2的端头向外延伸有插头21,利用插头2间的配合,实现复合板之间的电路连接与供暖,其中,保温层3端头上设有缺口31与插头21对应容纳。
通过缺口31形成插头21的容纳空间,并对插头21位置进行限定,避免插头21对接时发生移动。
底座的端头上设有容纳槽41对插头21进行卡接定位,采用卡接定位的方式,可以进一步的对插头21进行固定,且可以提高插头21连接后的紧密性,确保插头21供电的安全性较高。
在插头21连接后,可以将插头21的端头位置填充绝缘胶料进行涂覆,进一步提高插头21的绝缘性,同时可以填充容纳槽41以及缺口31避免复合板之间的间隙与空洞。
本申请实施例中,
缺口31采用空心的长方体结构,该结构简单易于开模制造,稳定形较高,易于填充与补缺,不易发生复合板的空洞。
将缺口31的下端与容纳槽41上端对接,进一步的提高两者之间对接的紧密性,避免两者在对接时对插头21的位置产生影响,两者对接的越紧密与贴合,越能够保证填充胶料时的稳固性,减少空洞的产生。
本申请实施例中,
插头21沿着电热膜2端头向下弯折延伸呈横向填充在容纳槽41中,将插头21进行横向的弯折,可以确保复合板的横向安装,实现横向的插接固定。
容纳槽41端口上设有左右两侧设有卡头与插头21进行卡接。
通过卡头对插头21进行固定,避免插头21发生移动,且提高插头21的定位后的固定强度,避免插头21发生弯折或移动。
利用卡头对插头21进一步固定,可以确定插头21的位置始终处于复合板的制定插接位置,提高复合板之间插头21对接时的准确性。
本申请实施例中,
卡头包括设置在容纳槽41左右两侧的第一卡头42与第二卡头43,第一卡头42与第二卡头43为横向圆珠状并固定在容纳槽41竖侧壁上。
沿着方形的容纳槽41左右两侧设置两个卡头,即第一卡头42沿着插头21左侧的插套211进行卡接定位,第二卡头43沿着插头21右侧的插柱212进行卡接定位。
确保插头21中的两根插接结构稳定的安装在容纳槽41的边缘上,便于插头21间定位安装。
本申请实施例中,
沿着容纳槽41的中间位置设置卡接插头21的卡柱44,通过卡柱44设置在插套211与插柱212之间,并沿着插套211与插柱212的两侧对插头21的中间位置进行固定。
插头21包括的插套211与插柱212分别卡接在卡柱44的两侧。
其中,插套211设置在卡柱44左侧、插柱212设置在卡柱44右侧。
本申请实施例中,
卡柱44上端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柱头441与第二柱头442,在卡柱44上端的左右两份分别延伸出一个卡接的柱头。
其中,采用柱状结构的柱头进行卡接,便于插头21的安装。
第一柱头441设置在卡柱44左侧对插套211的上端进行卡接,确保插套211稳定的安装在容纳槽41的边缘中。
第二柱头442设置在卡柱44右侧对插柱212的上端进行卡接,确保插柱212稳定的安装在容纳槽41的边缘中。
第一柱头441与第二柱头442沿着插头21中间位置分别对左右两侧的插套211与插柱212上端进行卡接。
第一柱头441与第二柱头442沿着卡柱44的竖向中线进行对称,结构间稳定形更高。
本申请实施例中,
沿着容纳槽41的侧边上设置间槽45,通过长条性的间槽45对接底座4端头的插条6。
利用条状的插条6保证底座4端头的定位与固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
底座4的侧边上设有榫槽46以及设于榫槽46中的榫5,榫5包括两块对称固定连接在一起的第一燕尾榫51与第二燕尾榫52。
沿着底座4的侧边设置榫槽46,并在榫槽46中安装榫5,保证复合板之间边与边的对接。
其中,榫槽46设置为燕尾槽燕尾榫对接,可以避免底座4对接后发生水平位置的移动。
且在安装与拆卸时,采用竖向的安装与拉取方法,能够充分保证复合板的快速安装与卡接定位,在拆卸复合板时,也较为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而且,本申请中零部件所取的名称也可以不同,并不限制本申请中的名称。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构思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