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楼盖芯模抗浮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57917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空腹楼盖芯模抗浮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现浇钢筋混凝土空腹楼盖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腹楼盖芯模抗浮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现浇钢筋混凝土空腹楼盖是大厚度地下室楼板施工常用的一种工艺,采用现浇空腹楼盖技术后,不仅保持了常规楼板平面内受力性能连续、刚度好的特点,还具有平面外结构厚度大、刚度好、结构自重轻的优点。是一种自重轻、跨度大、材料省、造价低、受力性能优异的大空间结构构件。

该工艺先搭设支架,并在铺好的模板上设置钢筋保护层垫块,绑扎下部底筋、上部底筋,随后放置芯模,绑扎面筋,最后浇筑混凝土,由于芯模留置在楼板内阻止混凝土进入,最终形成中空的楼板结构。由于放置在底筋和面筋之间的芯模为轻质材料制作而成,液态的混凝土浇筑入模后,对芯模产生巨大的浮力,如抗浮措施处理不当,在浇筑过程中芯模经常会出现上浮的现象,造成浇筑成型的楼板厚度增大,板面标高超高等质量问题,形成质量通病,影响了空腹楼盖工艺的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腹楼盖芯模抗浮施工方法,该方法采用抗浮压片将底筋与模板固定,形成抗浮的受力结构;设置抗浮马凳筋并通过拉结筋将面筋与底筋及模板固定,将芯模浮力可靠传递至模板;混凝土采用二次浇筑方法,减少芯模浇筑时产生的浮力;通过上述方法的组合实施,达到防止空腹楼盖芯模上浮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空腹楼盖芯模抗浮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a、安装抗浮受力结构:在空腹楼盖模板铺设完毕后,在模板上均匀设置若干垫块;将下部底筋安装在垫块上,将上部底筋安装在下部底筋上,并且下部底筋和上部底筋之间纵横交错布置;再采用抗浮压片将上部底筋固定在模板上;

b、安装芯模:抗浮压片安装完成后,将芯模按设计位置依次安放在上部底筋上,并按照设计要求调整芯模之间的间距及相对位置;

c、固定芯模:将两个抗浮马凳筋沿空腹楼盖的短边方向通长铺设在芯模上,抗浮马凳筋两条腿固定连接在上部底筋上;

d、安装面筋:在抗浮马凳筋上安装面筋;使用拉结筋将面筋与上部底筋进行绑扎连接;

e、采用二次浇筑法浇筑混凝土:首次混凝土浇筑至芯模高度的三分之一处;在首层混凝土初凝前(2.5小时内),进行第二次混凝土的浇筑。

所述抗浮压片为薄钢片制作而成,所述抗浮压片中部压在上部底筋上,并通过上部底筋压住下部底筋,每片抗浮压片通过两颗螺钉呈“几”字形固定在模板上。

相邻两片抗浮压片的间距控制在600mm以内。

所述两个抗浮马凳筋在芯模上采用对称布置,分别位于芯模两端的三分之一位置。

所述抗浮马凳筋是由马凳筋两条腿上各焊接一片100x60mm的钢板组成的,所述钢板被压在上部底筋下。

所述拉结筋采用镀锌铁丝材料,安装时应处于紧绷状态。

所述混凝土选用细石混凝土。

所述首次混凝土浇筑时使用振动泵进行振捣,振捣的时间控制在15s以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方法采用抗浮压片将底筋与模板固定,形成抗浮的受力结构;设置抗浮马凳筋并通过拉结筋将面筋与底筋及模板固定,将芯模浮力可靠传递至模板(两个抗浮马凳筋单向布置在一个芯模上,使芯模受力平衡,不会产生横向位移。);混凝土采用二次浇筑方法,减少芯模浇筑时产生的浮力;通过上述方法的组合实施,达到防止空腹楼盖芯模上浮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采用本发明方法未浇筑混凝土时的空腹楼盖剖面示意图。

图2为采用本发明方法首次浇筑混凝土后的空腹楼盖剖面示意图。

图3为采用本发明方法二次浇筑混凝土后的空腹楼盖剖面示意图。

图中:1-模板;2-垫块;3-下部底筋;4-上部底筋;5-抗浮压片;6-螺钉;7-芯模;8-抗浮马凳筋;9-拉结筋;10-面筋;11-混凝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3所示)。

一种空腹楼盖芯模抗浮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a、安装抗浮受力结构:在空腹楼盖模板1铺设完毕后,在模板1上均匀设置若干(混凝土)垫块2;将下部底筋3安装在垫块2上,将上部底筋4安装在下部底筋3上,并且下部底筋3和上部底筋4之间纵横交错布置;再采用抗浮压片5将上部底筋4固定在模板1上;

b、安装芯模7:抗浮压片5安装完成后,将芯模7按设计位置依次安放在上部底筋4上,并按照设计要求调整芯模7之间的间距及相对位置(确保芯模7横平竖直并符合图纸要求);

c、固定芯模7:将两个抗浮马凳筋8沿空腹楼盖的短边方向通长铺设在芯模7上,抗浮马凳筋8两条腿固定连接在上部底筋4上;

d、安装面筋10:在抗浮马凳筋8上安装面筋10;使用拉结筋9将面筋10与上部底筋4进行绑扎连接(使芯模7固定在抗浮马凳筋8与上部底筋4组成的空腔内);

e、采用二次浇筑法浇筑混凝土11:首次混凝土11浇筑至芯模7高度的三分之一处(首次混凝土11浇筑时应均匀撒布,保证芯模7四周混凝土高度基本相同,避免因混凝土11的水平冲击荷载或流动荷载使芯模7出现错位、挤压损坏等情况);在首层混凝土11初凝前(2.5小时内),进行第二次混凝土11的浇筑(第二次混凝土11的浇筑是完全浇筑。第二次浇筑混凝土11时,混凝土11应均匀布料,及时振捣,切忌过振造成芯模7浮起)。首次浇筑的混凝土11在初凝前失去塑性,机械强度正在形成,因此混凝土11对芯模7的浮力逐步消失,对芯模7的拉结力逐步产生,此时浇筑既可使两次浇筑的混凝土较好地进行联结,同时又降低了芯模的浮力。

所述抗浮压片5为薄钢片制作而成(选用Q235钢材料,以保证足够的抗拉、抗折强度),所述抗浮压片5中部压在上部底筋4上,并通过上部底筋4压住下部底筋3,每片抗浮压片5通过两颗螺钉6呈“几”字形固定在模板1上(使模板1、下部底筋3、上部底筋4连成一体,形成芯模7的抗浮受力结构;抗浮压片5固定后应处于紧绷状态,保证上部底筋4受力后,抗浮压片5将芯模浮力整体传递到模板上)。

相邻两片抗浮压片5的间距控制在600mm以内(以防止螺钉6因芯模7的浮力过大而从模板1中拔出)。

所述两个抗浮马凳筋8在芯模7上采用对称布置,分别位于芯模7两端的三分之一位置。

所述抗浮马凳筋8是由马凳筋两条腿上各焊接一片100x60mm的钢板组成的,所述钢板被压在上部底筋4下。

所述拉结筋9采用镀锌铁丝材料,安装时应处于紧绷状态(以将芯模7浮力均匀传至底部模板1,同时拉结筋9不得受力过大,以免损坏芯模7表面的防水保护层,导致芯模出现渗透、破裂等情况)。

所述混凝土11选用细石混凝土(骨料粒径应进行控制,避免骨料无法穿过厚度较小的底板钢筋间隙而形成孔洞,造成质量缺陷)。

所述首次混凝土11浇筑时使用振动泵进行振捣,振捣的时间控制在15s以内(以免过度振捣混凝土分层离析,同时保证首次浇筑面处于同一平面上,以免芯模7受到过大混凝土11的侧向压力)。

以上说明仅为本发明的应用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效变化,仍属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