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墙板安装节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2714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外墙板安装节点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结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外墙板安装节点。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行业中,外墙板采用预制的方式进行工厂化生产,然后现场组装,因而能实现标准化,且质量可控,高效快捷。目前,多采用剪力墙结构作为外墙板结构体系,但是,目前剪力墙结构的外墙板结构体系生产率较低,人工投入较大,工人的劳动强度较大,且传统的防水方式通常是在接缝处打防水胶,不仅施工的工作量大,而且防水胶随着时间的长久会出现老化,最后导致漏水现象的发生,影响装配式建筑的防水性能和建筑质量。

综上所述,亟需开发一种施工方便、防水效果好的外墙板安装节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简施工方便、防水效果好的外墙板安装节点。

上述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外墙板安装节点,包括上外墙板、下外墙板、楼板和防水板,所述楼板搭设在下外墙板上,所述下外墙板顶部浇筑有现浇层,所述上外墙板和下外墙板采用灌浆套筒连接,所述下外墙板的纵筋穿过现浇层并伸入所述上外墙板的灌浆套筒内,在所述灌浆套筒中灌入浆料形成钢筋对接的浆锚连接接头;所述上外墙板底端设有槽口,所述防水板的一侧锚固在所述现浇层中,另一侧向所述槽口延伸,所述防水板至少一部分伸入至所述槽口内。在外墙板的装配过程中,待下外墙板与楼板的装配完成后,进行现浇层的浇筑,此时,将所述防水板一侧锚固在现浇层中,另一侧固定在上外墙板落位后其槽口所在位置。所述楼板可以是预制楼板,也可是叠合楼板,也可以是全现浇制作,当楼板为叠合楼板时,上述在下外墙板顶部浇筑的现浇层即为叠合楼板的现浇层。随着上外墙板的落位,防水板伸入所述槽口中,所述下外墙板的纵筋穿过现浇层伸入所述上外墙板的灌浆套筒内,然后在灌浆套筒内灌浆对插入灌浆套筒内的纵筋进行浆锚。拼装完成后,此时的防水板起到了类似于防水企口的榫头的作用,可有效阻止室外雨水渗漏至室内,提供了可靠的防水保证;同时防水板的设置简单方便,外墙板的预制过程中无需设计企口或其他防水结构,简化模具,同时也方便外墙板的运输,无需担心防水构件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损坏,提高了装配式建筑的生产效率和建筑质量。优选,防水板本身具有一定柔性,这样外墙板对接的过程中不会由于碰撞而损坏,同时也不会损坏构件,即不会对外墙板的保温层和装饰面层造成损坏。所述槽口可以是在上外墙板预制的过程中预留,也可以是安装过程中开设,针对保温外墙板,所述槽口优选设置在保温层,这样装配过程中仅需将上外墙板底部的保温层挖掉部分即可形成槽口,简化施工程序,同时降低施工难度。装配完成后,为了提高防水效果,可在上外墙板和下外墙板的连接处的内、外侧分别采用和防水胶或密封条进行封堵。

进一步,所述防水板的材质为不锈钢。如此设置,所述防水板即为不锈钢板,不锈钢板具有较好的防水性,且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即耐久性好,同时刚度适中,在吊装时,上外墙板和下外墙板发生碰撞不会导致构件以及防水件本身损坏,且其本身不会由于碰撞变形过大无法复原。应当理解,防水板也可由其他材质制备,如弹性材料,如塑料,当然,如采用塑料材质的防水板,所述防水板露出下外墙板的部分应当具有一定的厚度。

进一步,所述防水板伸出现浇层后沿下外墙板顶端向下外墙板外侧弯折。对于保温外墙板,由于所述槽口优选设置在保温层,而现浇层位于保温层内侧,故伸入至槽口中的防水板需要向保温层移动,故将防水板沿下外墙板顶端向下外墙板外侧弯折,使得防水板能够与槽口顺利对接,简化施工程序,降低施工难度。

进一步,所述防水板伸入所述槽口的部分呈折线形或波浪形。如此设置,可有效增加防水板的刚度,防止吊装过程防水板碰撞变形过大,且无法复原时影响其防水效果。同时,在墙板的横向拼接过程中,折线状的防水板有利于防水板之间的连接,采用同种折线形的钢板将两段用胶水连接即可。

进一步,所述防水板设有至少一条用于加强防水板刚度的凸肋。如此设置,可有效增加防水板的刚度,防止吊装过程防水板碰撞变形过大,且无法复原时影响其防水效果。所述凸肋可以是另外设置在防水板上的加强件,当然优选为防水板本身弯折形成凸肋,这样可尽可能的节省材料,同时简化施工程序,降低成本。

进一步,所述防水板向所述槽口延伸的一侧弯折呈U型。如此设置,可增加防水板的刚度,防止吊装过程防水板碰撞变形过大,且无法复原时影响其防水效果。优选,所述防水板向所述槽口延伸的一侧弯折后延伸至下外墙板顶面,如此,下外墙板的顶面对防水板与下外墙板接触的一侧提供一定的支撑力,有效防止吊装过程防水板碰撞变形过大。

进一步,所述防水板在所述槽口内的弯折部形成U型槽,所述U型槽中包裹有泡沫条。如此设置,泡沫条对防水板起到固定支撑作用,吊装过程中,当防水板与上外墙板发生碰撞时,有效防水板因碰撞变形过大,从而影响防水效果。

进一步,所述防水板向所述槽口延伸的一侧弯折,在所述槽口内的弯折部呈倒“V”型。由于在外墙板的对接过程中会出现偏差,防水板的弯折部呈倒“V”型可尽可能的减少防水板靠近上外墙板的侧面的面积,有利于外墙板的安装过程中防水板与槽口的对接,尽可能的避免防水板与上外墙板发生碰撞。

进一步,所述防水板锚固在现浇层中的部位设有孔和/或缺口。如此设置,在防水板预埋的过程中,混凝土能够穿过防水板,一方面避免现浇层浇筑过程中在防水板两侧形成空隙,从而导致现浇层强度的降低,另一方面可有效增加防水板在现浇层中的锚固力。

进一步,所述外墙板至少包括保温层和结构层,所述槽口设置在保温层,所述槽口内设有导水板,所述导水板一侧锚固在上外墙板结构层内,另一侧延伸至防水板的外侧。应当理解,所述的防水板外侧与外墙板的外侧一致,即靠近室外的一侧。对于保温外墙板而言,尤其是保温装饰外墙板,防水板一般是设置在保温层的内侧,这样雨水可能沿上外墙板与下外墙板之间的拼接缝进入下外墙板的保温层,然后沿保温层向下流动,直至流至上述节点的下方节点,然后绕过防水板进入室内。而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的实施,可将保温层中的雨水引导至防水板的外侧,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优选,所述导水板自结构层向外略向下倾斜,这样有利于雨水的引导,防止其沿导水板向室内渗透。

进一步,所述导水板紧贴在所述上外墙板保温层底部。如此,一方便于导水板的设置,另一方面避免墙板的拼接过程中导水板与防水板发生碰撞。

进一步,所述外墙板至少包括保温层和结构层,所述上外墙板保温层底部的内侧壁位于所述防水板的外侧。如此设置,当有雨水沿上外墙板与下外墙板之间的拼接缝进入下外墙板的保温层,然后沿保温层向下流动,直至流至上述节点的下方节点,由于上外墙板保温层底部的内侧壁位于所述防水板的外侧,这样雨水不会绕过防水板进入室内,从而杜绝雨水沿保温层向下流至下方节点绕过防水板进入室内的可能,进一步提高外墙板防水的效果。为了达到更好的防水效果,避免雨水到达保温层底部后沿结构层向室内渗透,可优选在在结构层底部开设滴水槽,当然,所述滴水槽在结构层上的位置须位于所述防水板的外侧。

进一步,所述外墙板至少包括保温层和结构层,所述防水板向所述槽口延伸的一侧弯折后延伸至所述下外墙板保温层的外侧。如此设置,可有效防止雨水沿上外墙板与下外墙板之间的拼接缝进入下外墙板的保温层,从而杜绝雨水沿保温层向下流至下方节点绕过防水板进入室内的可能,进一步提高外墙板防水的效果。

进一步,所述灌浆套筒的内壁设有钢瓣。本实用新型钢瓣的设置增大了套筒整体刚度,满足刚度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减少套筒壁厚,节省材料。同时在外径相同的情况下减少壁厚,增加了灌浆料,使得灌浆更加密实,钢筋与套筒整体的粘结性能更强。此外,灌入的浆体在套筒本内形成与套筒内空及钢瓣相匹配的锁固结构,大幅度提高了钢筋的锚固可靠性。

进一步,所述钢瓣上开设过浆孔或导浆槽。过浆孔或导浆槽的设置一方面保证灌浆料向连接端流动时有足够的流动空间,充实整个灌浆套筒,同时可将钢瓣之间的间隙中的灌浆料连接成整体,增加套筒与灌浆料之间的结合力,灌浆料的整体性更强,进而有效增加灌浆料对钢筋的握裹力。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外墙板安装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涉及的防水板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所涉及的防水板包泡沫条的示意图;

图4和图5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外墙板安装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 上外墙板 2 下外墙板 3 防水板 4 槽口

5 防水胶 6 密封条 7 泡沫条 8 弯折部

9 孔 10 楼板 11 U型槽 12 现浇层

13 保温层 14 结构层 18 导水板 19 滴水槽

20 灌浆套筒 21 纵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文件的描述,可以对本文件中实施例中以及不同实施例中的特征进行相应组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如下,参照图1和图2,一种外墙板安装节点,包括上外墙板1、下外墙板2、楼板10和防水板3,所述楼板10搭设在下外墙板2上,所述下外墙板2顶部浇筑有现浇层12,所述上外墙板1和下外墙板2采用灌浆套筒20连接,所述下外墙板2的纵筋21穿过现浇层12并伸入所述上外墙板1的灌浆套筒20内,在所述灌浆套筒20中灌入浆料形成钢筋对接的浆锚连接接头;所述上外墙板1底端设有槽口4,所述防水板3的一侧锚固在所述现浇层12中,另一侧向所述槽口4延伸,所述防水板3至少一部分伸入至所述槽口4内。在外墙板的装配过程中,待下外墙板2与楼板10装配后,进行现浇层12的浇筑,此时,将所述防水板3一侧锚固在现浇层12中,另一侧固定在上外墙板1落位后其槽口4所在位置。所述楼板10可以是预制楼板,也可是叠合楼板,也可以是全现浇制作,当楼板10为叠合楼板时,上述在下外墙板2顶部浇筑的现浇层12即为叠合楼板的现浇层。随着上外墙板1的落位,防水板3伸入所述槽口4中,所述下外墙板2的纵筋21穿过现浇层12伸入所述上外墙板1的灌浆套筒29内,然后在灌浆套筒20内灌浆对插入灌浆套筒20内的纵筋21进行浆锚。拼装完成后,此时的防水板3起到了类似于防水企口的榫头的作用,可有效阻止室外雨水渗漏至室内,提供了可靠的防水保证;同时防水板3的设置简单方便,外墙板的预制过程中无需设计企口或其他防水结构,简化模具,同时也方便外墙板的运输,无需担心防水构件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损坏,提高了装配式建筑的生产效率和建筑质量。优选,防水板3本身具有一定柔性,这样外墙板对接的过程中不会由于碰撞而损坏,同时也不会损坏构件,即不会对外墙板的保温层13和装饰面层造成损坏。所述槽口4可以是在上外墙板1预制的过程中预留,也可以是安装过程中开设,针对保温外墙板,所述槽口4优选设置在保温层13,这样装配过程中仅需将上外墙板1底部的保温层13挖掉部分即可形成槽口4,简化施工程序,同时降低施工难度。装配完成后,为了提高防水效果,可在上外墙板1和下外墙板2的连接处的内、外侧分别采用和防水胶5或密封条6进行封堵。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防水板3的材质为不锈钢。如此设置,所述防水板3即为不锈钢板,不锈钢板具有较好的防水性,且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即耐久性好,同时刚度适中,在吊装时,上外墙板1和下外墙板2发生碰撞不会导致构件以及防水件本身损坏,且其本身不会由于碰撞变形过大无法复原。应当理解,防水板3也可由其他材质制备,如弹性材料,如塑料,当然,如采用塑料材质的防水板3,所述防水板3露出下外墙板2的部分应当具有一定的厚度。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述防水板3伸出现浇层12后沿下外墙板2顶端向下外墙板2外侧弯折。对于保温外墙板,由于所述槽口4优选设置在保温层13,而现浇层12位于保温层13内侧,故伸入至槽口4中的防水板3需要向保温层13移动,故将防水板3沿下外墙板2顶端向下外墙板2外侧弯折,使得防水板3能够与槽口4顺利对接,简化施工程序,降低施工难度。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防水板3伸入所述槽口4的部分呈折线形或波浪形。如此设置,可有效增加防水板3的刚度,防止吊装过程防水板3碰撞变形过大,且无法复原时影响其防水效果。同时,在墙板的横向拼接过程中,折线状的防水板3有利于防水板3之间的连接,采用同种折线形的钢板将两段用胶水连接即可。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防水板3设有至少一条用于加强防水板3刚度的凸肋。如此设置,可有效增加防水板3的刚度,防止吊装过程防水板3碰撞变形过大,且无法复原时影响其防水效果。所述凸肋可以是另外设置在防水板3上的加强件,当然优选为防水板3本身弯折形成凸肋,这样可尽可能的节省材料,同时简化施工程序,降低成本。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3,所述防水板3向所述槽口4延伸的一侧弯折呈U型。如此设置,可增加防水板3的刚度,防止吊装过程防水板3碰撞变形过大,且无法复原时影响其防水效果。优选,所述防水板3向所述槽口4延伸的一侧弯折后延伸至下外墙板2顶面,如此,下外墙板2的顶面对防水板3与下外墙板2接触的一侧提供一定的支撑力,有效防止吊装过程防水板3碰撞变形过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述防水板3在所述槽口4内的弯折部8形成U型槽11,所述U型槽11中包裹有泡沫条7。如此设置,泡沫条7对防水板3起到固定支撑作用,吊装过程中,当防水板3与上外墙板1发生碰撞时,有效防水板3因碰撞变形过大,从而影响防水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防水板3向所述槽口4延伸的一侧弯折,在所述槽口4内的弯折部8呈倒“V”型。由于在外墙板的对接过程中会出现偏差,防水板3的弯折部8呈倒“V”型可尽可能的减少防水板3靠近上外墙板1的侧面的面积,有利于外墙板的安装过程中防水板3与槽口4的对接,尽可能的避免防水板3与上外墙板1发生碰撞。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述防水板3锚固在现浇层12中的部位设有孔9和/或缺口。如此设置,在防水板3预埋的过程中,混凝土能够穿过防水板3,一方面避免现浇层12浇筑过程中在防水板3两侧形成空隙,从而导致现浇层12强度的降低,另一方面可有效增加防水板3在现浇层12中的锚固力。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述外墙板至少包括保温层13和结构层14,所述槽口4设置在保温层13,所述槽口4内设有导水板18,所述导水板18一侧锚固在上外墙板1结构层14内,另一侧延伸至防水板3的外侧。应当理解,所述的防水板3外侧与外墙板的外侧一致,即靠近室外的一侧。对于保温外墙板而言,尤其是保温装饰外墙板,防水板3一般是设置在保温层13的内侧,这样雨水可能沿上外墙板1与下外墙板2之间的拼接缝进入下外墙板2的保温层13,然后沿保温层13向下流动,直至流至上述节点的下方节点,然后绕过防水板3进入室内。而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的实施,可将保温层13中的雨水引导至防水板3的外侧,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优选,所述导水板18自结构层14向外略向下倾斜,这样有利于雨水的引导,防止其沿导水板18向室内渗透。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述导水板18紧贴在所述上外墙板1保温层13底部。如此,一方便于导水板18的设置,另一方面避免墙板的拼接过程中导水板18与防水板3发生碰撞。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述外墙板至少包括保温层13和结构层14,所述上外墙板1保温层13底部的内侧壁位于所述防水板3的外侧。如此设置,当有雨水沿上外墙板1与下外墙板2之间的拼接缝进入下外墙板2的保温层13,然后沿保温层13向下流动,直至流至上述节点的下方节点,由于上外墙板1保温层13底部的内侧壁位于所述防水板3的外侧,这样雨水不会绕过防水板3进入室内,从而杜绝雨水沿保温层13向下流至下方节点绕过防水板3进入室内的可能,进一步提高外墙板防水的效果。为了达到更好的防水效果,避免雨水到达保温层13底部后沿结构层14向室内渗透,可优选在在结构层14底部开设滴水槽19,当然,所述滴水槽19在结构层14上的位置须位于所述防水板3的外侧。保温层13的底部的内侧壁位于所述防水板3的外侧,实现方式可以是将保温层13整体做薄,另外可以仅仅是保温层13底部做薄,此时,结构层14底部相应变厚,当然也可将防水件设置在保温层13的内侧,但这样不便于防水板3的设置以及槽口4的开设。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述外墙板至少包括保温层13和结构层14,所述防水板3向所述槽口4延伸的一侧弯折后延伸至所述下外墙板2保温层13的外侧。如此设置,可有效防止雨水沿上外墙板1与下外墙板2之间的拼接缝进入下外墙板2的保温层13,从而杜绝雨水沿保温层13向下流至下方节点绕过防水板3进入室内的可能,进一步提高外墙板防水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灌浆套筒20的内壁设有钢瓣。本实用新型钢瓣的设置增大了灌浆套筒20整体刚度,满足刚度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减少灌浆套筒20壁厚,节省材料。同时在外径相同的情况下减少壁厚,增加了灌浆料,使得灌浆更加密实,钢筋与灌浆套筒20整体的粘结性能更强。此外,灌入的浆体在灌浆套筒20内形成与套筒内空及钢瓣相匹配的锁固结构,大幅度提高了钢筋的锚固可靠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钢瓣上开设过浆孔或导浆槽。过浆孔或导浆槽的设置一方面保证灌浆料向连接端流动时有足够的流动空间,充实整个灌浆套筒,同时可将钢瓣之间的间隙中的灌浆料连接成整体,增加灌浆套筒20与灌浆料之间的结合力,灌浆料的整体性更强,进而有效增加灌浆料对钢筋的握裹力。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过浆孔或导浆槽沿灌浆套筒20的周向设置。如此,通过过浆孔或导浆槽将钢瓣之间的间隙连通。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