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件式临边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96280阅读:1149来源:国知局
扣件式临边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中的临边防护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扣件式临边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外围的临边防护体系通常是由围绕建筑结构边线外围设置的外脚手架构成;具体地,在建筑结构边线约300mm处搭设全高双排脚手架,脚手架外围满挂防护绿网,通过双排脚手架和外围防护绿网实现临边安全防护。

然而,部分建筑物除屋面外各楼层外侧均无墙体,特别是落地幕墙体系的钢框架结构办公楼;为施工安全及工效考虑,一般不搭设外脚手架。为满足上述要求,施工现场需要一种固定在建筑物的内部结构上的临边防护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无外脚手架的情况下,固定在建筑内部的楼板上的扣件式临边防护装置。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扣件式临边防护装置,包括:

悬挑杆,包括悬挑段和固定段,所述固定段上设有用于与建筑物的内部结构固定的卡扣;

外部防护框架,通过扣件固定于所述悬挑杆的所述悬挑段。

进一步地,所述卡扣包括弧形板和设置于所述弧形板相对的两侧边的翼板,所述翼板上开有固定孔。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孔中穿设有膨胀螺栓,所述膨胀螺栓埋设于所述建筑物的内部结构中。

进一步地,所述外部防护框架包括:

通过扣件固定于所述悬挑段的外侧立杆;

通过扣件固定于所述外侧立杆且上下间距设置的第一横杆;以及

通过扣件固定于所述悬挑段上且沿所述外侧立杆向所述建筑物的方向间距设置的第二横杆。

进一步地,所述扣件为旋转扣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横杆和所述第二横杆为通长式的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外侧立杆与所述悬挑杆一一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外侧立杆与所述悬挑段之间设有斜撑杆,所述斜撑杆通过所述扣件与所述外侧立杆和所述悬挑段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外侧立杆与所述悬挑段的固定位置加固有第三横杆,所述第三横杆通过扣件与所述外侧立杆和所述悬挑段固定且为通长式的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外侧立杆上挂设有安全网,所述外侧立杆底部设有踢脚板,所述第二横杆上铺设有钢笆。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扣件式临边防护装置采用通过卡扣固定在建筑物内部结构上的悬挑杆代替传统的外脚手架;同时,外部防护框架通过扣件固定在上述悬挑杆上;卡扣以及扣件的固定方式使本临边防护装置具有安装拆卸方便的优点,进而提高了施工速度,而且这种可拆卸式的结构使本临边防护装置具有周转使用的特点,避免了建筑资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扣件式临边防护装置的侧向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扣件式临边防护装置的俯向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扣件式临边防护装置中卡扣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使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考图1和图2,图1出示了本实用新型扣件式临边防护装置的侧向结构示意图,图2出示了本实用新型扣件式临边防护装置的俯向结构示意图;由于扣件为常见的连接件,而且在本实用新型中体积较小,故在图1和图2中未示出。在图1和图2中,本实用新型扣件式临边防护装置包括悬挑杆和外部防护框架。其中,悬挑杆10包括悬挑出建筑物的临边的悬挑段11和与设置在建筑的内部结构上的固定段12,固定段12上设有与建筑物的内部结构固定的卡扣30;而外部防护框架20位于建筑的外侧,可作为施工平台使用,并通过扣件固定在悬挑杆10的悬挑段11上。如此,本临边防护装置采用通过卡扣30固定在建筑物内部结构上的悬挑杆10以及通过扣件固定在上述悬挑杆10上的外部防护框架20,来代替传统的外脚手架,规避了在无墙体的建筑物上搭设外脚手架而产生的施工效率和施工安全问题;此外,卡扣30以及扣件的固定方式使本临边防护装置具有安装拆卸方便的优点,进而提高了施工速度,而且这种可拆卸式的结构使本临边防护装置具有周转使用的特点,避免了建筑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具体参考图3,图3出示了本实用新型扣件式临边防护装置中卡扣的结构示意图。图3中设置在悬挑杆10上的卡扣30包括弧形板31和设置在弧形板31相对的两侧边的翼板32,翼板32上设有固定孔33;在固定悬挑杆10时,弧形板31压在悬挑杆10上,即悬挑杆10位于在弧形板31的弧形环绕区域内,卡扣30的两块翼板32分别位于悬挑杆10的两侧,并通过固定孔33向翼板32和建筑物内部结构之间设置固定件。

更为优选地,设置在翼板32和建筑物内部结构之间的固定件为膨胀螺栓80;在固定悬挑杆10时,先将卡扣30压在悬挑杆10上,再将膨胀螺栓80穿过翼板32上的固定孔33打入建筑物的内部结构中,最后拧上螺栓90,至此完成了单个卡扣30的安装。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通过扣件固定在悬挑杆10的悬挑段11上的外部防护框架20包括外侧立杆21、第一横杆22和第二横杆23。外侧立杆21通过扣件固定于悬挑段11,更为优选地,外侧立杆21与悬挑杆10一一对应设置,即每一根悬挑杆10上都通过扣件固定一根外侧立杆21;第一横杆22通过扣件固定于外侧立杆21,且上下间距设置;第二横杆23通过扣件固定于悬挑段10上的外侧立杆21与建筑物之间,且沿外侧立杆21向建筑物的方向间距设置。以此,构成一种包设在建筑物的外围,即起到临边防护作用又作为施工平台的使用的外部防护框架20。

更为优选地,外侧立杆21与悬挑杆10之间设有斜撑杆24,斜撑杆24通过扣件分别于外侧立杆21和悬挑杆10固定。具体地,斜撑杆24分别固定在外侧立杆21与悬挑杆10的中部,起到加固整个外部防护框架20的作用,使整个框架具有更好的刚度。此外,斜撑杆24不必在每根外侧立杆21和悬挑杆10之间都设置,施工人员应该根据结构需求,在外部防护框架20中合理设置这种斜撑杆24。

更为优选地,上述第一横杆22和第二横杆23为通长式的结构。通长式结构的第一横杆22和第二横杆23贯穿整个外部防护框架20,增强了整个框架的整体性,进一步提高了外部防护框架20的结构牢固性。

更为优选地,在外侧立杆21和悬挑杆10的固定位置加固有一根第三横杆25,这根第三横杆25也是通长式的结构,将所有的外侧立杆21和悬挑杆10连接成一个整体。

接下来,通过一实施例对本扣件式临边防护装置做更为详细的说明。再次参考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扣件式临边防护装置安装在建筑物内部的楼板70上,悬挑杆10、外侧立杆21、第一横杆22、第二横杆23、斜撑杆24和第三横杆25都采用外径48.3mm、管壁厚3mm的钢管;卡扣30由5mm的钢板弯制而成,两侧的翼板32上开有直径20mm的固定孔33;固定外部防护框架20的扣件选用旋转扣件。

第一步是在楼板70的边缘安装固定悬挑杆10,根据设计要求放置合适数量悬挑杆,每根悬挑杆通过三个卡扣30与楼板70固定;具体地,先将卡扣30压在悬挑杆10的固定段12上,再将膨胀螺栓80从两侧翼板32上的固定孔33打入楼板70中,最后拧上螺栓90。第二步是安装外部防护框架20,在距离楼板70边缘900mm处的悬挑杆10的悬挑段11上通过扣件安装外侧立杆21,外侧立杆21与悬挑杆10一一对应布置;在外侧立杆21上每隔400mm设置一根第一横杆22,一共设置3根;在悬挑杆10上的外侧立杆21和楼板70之间每隔300mm设置一根第二横杆22,在外侧立杆21和悬挑杆22的固定处设置一根第三横杆25;在本外部防护框架20中每隔5m的外侧立杆21和悬挑杆10的悬挑段11之间设置斜撑杆24。第三步,在外侧立杆21上满挂防护网40,在外侧立杆21底部设置挡脚板50,并在外侧立杆和楼层之间铺设钢笆60。至此,本实施例扣件式临边防护装置安装完毕。

以上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方式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