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装饰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聚碳酸酯U型实心板及屋面采光组件。
背景技术:
玻璃为屋面常用的传统采光材料,但因其具有自重大、易自爆、造价高等缺点,逐渐被具有质量小、透光度高、不易自爆、节能环保等优良特性的聚碳酸酯采光板取代。近些年,聚碳酸酯采光板被广泛应用于体育馆、高铁站房等大型建筑的采光。
聚碳酸酯采光板分为聚碳酸酯中空板和聚碳酸酯实心板。其中,聚碳酸酯中空板的透光度为70%,聚碳酸酯实心板的透光度可达90%。在要求透光度高的场合,优选聚碳酸酯实心板作为屋面采光材料。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聚碳酸酯实心板的实心板本体1'多为平板状,每相邻两块板材之间采用三元乙丙胶条3'、铝合金连接件2'配以防水自攻螺钉4'连接于建筑物钢结构上,同时,三元乙丙胶条3'、铝合金连接件2'及防水自攻螺钉4'能够阻止外界雨水通过相邻两块聚碳酸酯实心板的间隙进入到建筑物内部。
然而,由于不同材料的线膨胀系数不同,聚碳酸酯材料的线膨胀系数为0.07mm/m.℃,受温差影响产生的伸缩程度较大,因此常常导致三元乙丙胶条3'与铝合金连接件2'间的密封不良。
现有的聚碳酸酯实心板采用的以上“堵”水的密封方式不够可靠,难以从本质上解决防水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更加合理的聚碳酸酯U型实心板。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聚碳酸酯U型实心板,包括“U”形的实心板本体,所述实心板本体的左右两个端部均设置有垂直于该实心板本体的向上折弯部,向上折弯部的内侧面设置有卡齿。
每个所述向上折弯部设置有1-10个卡齿。
所述卡齿的深度为1-20mm。
所述实心板本体的宽度为400mm-2100mm。
所述实心板本体的厚度为1mm-40mm。
所述向上折弯部的高度为5mm-200mm。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防水性能好、安装便捷、安全性更高的屋面采光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屋面采光组件,包括多块聚碳酸酯U型实心板、设置于相邻两块聚碳酸酯U型实心板的相邻两个向上折弯部之间的弹性支架及扣接于相邻两块聚碳酸酯U型实心板的相邻两个向上折弯部之间的“n”字形的铝合金扣件,所述铝合金扣件的左右两个内侧壁对应于相应向上折弯部的卡齿设置有卡齿。
所述弹性支架包括底板、位于底板正上方的与底板平行的顶板及连接于底板的中部与顶板的中部之间的至少两个弹性连接板,所述向上折弯部位于底板与顶板之间,向上折弯部的外侧面与相应弹性连接板触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采用“U”形的实心板本体,通过结构优化,提高了相邻实心板本体间的防水性能,杜绝漏水隐患。同时,本实用新型安装便捷,安装时不采用螺丝穿透板材,未破坏板材结构,安全性更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聚碳酸酯实心板的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聚碳酸酯U型实心板屋面采光组件的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1中:1'-实心板本体;2'-铝合金连接件;3'-三元乙丙胶条;4'-防水自攻螺钉;
在图2中:1-实心板本体;2-向上折弯部;3-向上折弯部的卡齿;4-铝合金扣件;5-铝合金扣件的卡齿;6-弹性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如图2所示,一种聚碳酸酯U型实心板,包括“U”形的实心板本体1,实心板本体1的左右两个端部均设置有垂直于该实心板本体1的向上折弯部2,向上折弯部2的内侧面设置有卡齿3。
本实用新型生产过程中,先通过挤出工艺生产出直板,直板的左右两个端部成型有卡齿3,再经过两次热压弯工艺加工成型。
参见图2,一种屋面采光组件,包括多块聚碳酸酯U型实心板、设置于相邻两块聚碳酸酯U型实心板的相邻两个向上折弯部2之间的弹性支架6及扣接于相邻两块聚碳酸酯U型实心板的相邻两个向上折弯部2之间的“n”字形的铝合金扣件4,铝合金扣件4的左右两个内侧壁对应于相应向上折弯部2的卡齿3设置有卡齿5。
其中,弹性支架6包括底板、位于底板正上方的与底板平行的顶板及连接于底板的中部与顶板的中部之间的至少两个弹性连接板,向上折弯部2位于底板与顶板之间,向上折弯部2的外侧面与相应弹性连接板触接。
本实用新型采用“U”形的实心板本体1,通过结构优化,提高了相邻实心板本体1间的防水性能,杜绝漏水隐患。同时,本实用新型安装便捷,安装时不采用螺丝穿透板材,未破坏板材结构,安全性更高。
在本实用新型中,单片板材的宽度范围为400mm-2100mm,以满足不同屋面的采光要求;板材一侧可以设置1-10个卡齿;卡齿的深度可为1-20mm;向上折弯部2的高度可为5mm-200mm;板材厚度为1mm-40mm。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内容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的简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