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添加剂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属于一种混凝土外加剂添加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混凝土配置生产技术中,绝大多数用于提高混凝土综合性能的外加添加剂除了活性激发剂、纤维素、粉煤灰、矿渣微粉等是呈固态状外,相当一部分外加剂是呈液相,如减水剂、引气剂、发泡剂、早强剂等,其加入方式采用间接式,即先将液态添加剂先加入一定量的水中,充分搅拌混匀后,在水泥、砂、石骨料按配比投料后再注入含有液相外加剂的水进行搅拌,混匀。这样做的结果是大量的液相外加剂被处于干燥状态的砂子、石籽表面所吸附,而真正被水泥吸收的药剂很有限,无端造成外加添加剂浪费,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增大外加剂用量的作法,这样无形中增加了成本,同时,混凝土成品综合性能并未成比例提高。
外加剂是混凝土生产的重要原料之一,对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工作性能等具有重要的影响。混凝土外加剂在储料罐中存储多天易出现沉淀现象,并会导致分层,当添加到混凝土中时会影响使用效果。另外当外加剂出现超掺时往往会导致混凝土出现离析、扒底、超缓凝等问题,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因此如何保证混凝土外加剂计量系统的精确性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混凝土外加剂添加装置,为改善混凝土外加剂加入方法,弥补现有技术缺陷,提供一种混凝土制备过程化学外加剂添加系统,可适度降低混凝土外加剂用量,缩短混凝土搅拌、制备时间,提高混凝土拌和、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混凝土外加剂添加装置,包括储料罐、储水罐和混合槽,所述的储料罐中设有搅拌装置,所述的搅拌装置由搅拌轴、第一搅拌叶片、第二搅拌叶片和电机构成,所述的第一搅拌叶片和第二搅拌叶片设置于搅拌轴上,第一搅拌叶片位于储料罐下端底面,第二搅拌叶片位于搅拌轴中间位置,搅拌轴下端连接电机,储料罐和储水罐下端均通过管道连接计量泵,计量泵出口下端设有混合槽,混合槽下端设有出料通道,所述出料通道下端连接喷射机构。
所述的喷射机构包括喷射管,喷射管下端设有雾化喷头,喷射管上设有气压装置。
所述的计量泵出口下端与混合槽之间设有伸缩接料槽。
所述的第一搅拌叶片前端设有竖直挡板。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第一搅拌叶片前端设有竖直挡板,将外加剂进行搅拌,避免了常规搅拌不能搅拌到底层沉淀的问题;在外加剂称的下料口与水称之间设有一可来回移动的引流槽,当外加剂进入外加秤时,如果外加剂秤的下料口泄漏,则漏的外加剂可经引流槽流出,外加剂秤泄露的外加剂就不会流到水称中,这样就不会引起外加剂的超掺,进而保证混凝土的质量;使用时,当水泥、矿渣、石等物料和水按配比搅拌过程中,砂、矿渣、石等物料充分润湿吸水后,按即定的配方和比例预先分别计量,并注入药剂预混料斗充分混匀后,通过输出管与喷射机构连接法兰定量进入喷射管体,同时具有恒定气压的压缩气体自压力气管进入雾化喷射头,瞬间对呈液态的外加剂加压,加压压力为恒定压力2.5Mpa,汽液两相介质高速进入雾化喷射头,雾化状的外加剂从喷射孔高速喷出,以扩散状均匀覆盖在正在搅拌的混凝土半成品表面,实现定量添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一种混凝土外加剂添加装置,包括储料罐1、储水罐2和混合槽3,所述的储料罐1中设有搅拌装置4,所述的搅拌装置由搅拌轴401、第一搅拌叶片402、第二搅拌叶片403和电机404构成,所述的第一搅拌叶片402和第二搅拌叶片403设置于搅拌轴401上,第一搅拌叶片402位于储料罐1下端底面,第二搅拌叶片403位于搅拌轴401中间位置,搅拌轴401下端连接电机404,储料罐1和储水罐2下端均通过管道连接计量泵5,计量泵5出口下端设有混合槽3,混合槽3下端设有出料通道301,所述出料通道301下端连接喷射机构6;喷射机构6包括喷射管601,喷射管601下端设有雾化喷头602,喷射管上设有气压装置603,计量泵5出口下端与混合槽3之间设有伸缩接料槽7;第一搅拌叶片402前端设有竖直挡板4021,将外加剂进行搅拌,避免了常规搅拌不能搅拌到底层沉淀的问题;在外加剂称的下料口与水称之间设有一可来回移动的引流槽,当外加剂进入外加秤时,如果外加剂秤的下料口泄漏,则漏的外加剂可经引流槽流出,外加剂秤泄露的外加剂就不会流到水称中,这样就不会引起外加剂的超掺,进而保证混凝土的质量;使用时,当水泥、矿渣、石等物料和水按配比搅拌过程中,砂、矿渣、石等物料充分润湿吸水后,按即定的配方和比例预先分别计量,并注入药剂预混料斗充分混匀后,通过输出管与喷射机构连接法兰定量进入喷射管体,同时具有恒定气压的压缩气体自压力气管进入雾化喷射头,瞬间对呈液态的外加剂加压,加压压力为恒定压力2.5Mpa,汽液两相介质高速进入雾化喷射头,雾化状的外加剂从喷射孔高速喷出,以扩散状均匀覆盖在正在搅拌的混凝土半成品表面,实现定量添加。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