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用墙角模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82661阅读:726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用墙角模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板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建筑用墙角模板,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建筑业中,多种工厂预制的墙角模板已经用于建造建筑物,在现有技术中,通常使用到的模板包括有两种,一种为木质模板,另一种为钢制模板。木质模板虽然质量较轻,但是却不耐水,由于木质纤维受到酸、水体的腐蚀容易损坏,因此,导致木质模板在实际工程中其消耗量较大。钢制模板相比于木质模板虽然具有结构强度大,不易损坏的优点,但是,钢制模板却存在质量较大不易搬运、不耐腐蚀等缺点,在施工时,给工人带来搬运的困难,由于被腐蚀,反复替换模范的麻烦,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建筑用墙角模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建筑用墙角模板,首先,模板通过表层的各层粘接,使表层具有防水、防火和防腐等的性能;其次,模板中间位置以及支撑柱中间,皆采用中空结构,大大降低了模板的重量,给运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最后加强层为加压木板,且它们之间设有若干个支撑柱,具有极大的抗压性,此外模板两侧还设有固定架,更大力度的加强了模板的稳固性,使模板的寿命更长久,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建筑用墙角模板,包括模板本体,所述模板本体表层由多层单板相互之间通过黏胶层粘接而成,且所述模板本体从外到内依次为防水层、防火层和防腐层,所述模板本体上下表层对称,所述模板本体内部设有中空层,所述中空层由若干个支撑柱有序排列而成,所述防腐层与加强层固定连接,所述上下加强层通过支撑柱连接,所述模板本体与固定架固定连接,且所述固定架为由木质材料制成的结构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两个所述支撑柱之间的距离为3cm-8c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两个所述加强层之间设有中空层,所述加强层为加压木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防水层为聚乙烯塑料。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模板本体两侧设有固定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支撑柱由铝制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一种建筑用墙角模板,首先,模板通过表层的各层粘接,使表层具有防水、防火和防腐等的性能;其次,模板中间位置以及支撑柱中间,皆采用中空结构,大大降低了模板的重量,给运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最后加强层为加压木板,且它们之间设有若干个支撑柱,具有极大的抗压性,此外模板两侧还设有固定架,更大力度的加强了模板的稳固性,使模板的寿命更长久。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建筑用墙角模板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建筑用墙角模板右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建筑用墙角模板支撑柱的俯视图;

图中标号:1、防火层;2、加强层;3、支撑柱;4、中空层;5、防腐层;6、防水层;7、模板本体;8、固定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一种建筑用墙角模板,模板本体7,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本体7表层由多层单板相互之间通过黏胶层粘接而成,且所述模板本体7从外到内依次为防水层6、防火层1和防腐层5,所述模板本体7上下表层对称,所述模板本体7内部设有中空层4,所述中空层4由若干个支撑柱3有序排列而成,所述防腐层5与加强层2固定连接,所述上下加强层2通过支撑柱3连接,所述模板本体7与固定架8固定连接,且所述固定架8为由木质材料制成的结构板。

所述两个所述支撑柱3之间的距离为3cm-8cm,使加强板受的支撑力度均匀,抗压性能更强,两个所述加强层2之间设有中空层4,所述加强层2为加压木板,具有很好的抗压性,所述防水层6为聚乙烯塑料,具有超强的防水、防腐性能,使模板的使用寿命更长,所述支撑柱3由铝制材料制成,大大减小了模板的重量,使模板便于运输。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建筑用墙角模板,工作时,首先,模板通过表层的各层粘接,使表层具有防水、防火和防腐等的性能;其次,模板中间位置以及支撑柱中间,皆采用中空结构,大大降低了模板的重量,给运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最后加强层为加压木板,且它们之间设有若干个支撑柱,具有极大的抗压性,此外模板两侧还设有固定架,更大力度的加强了模板的稳固性,使模板的寿命更长久。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