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制作现浇楼板的结构还涉及由该结构制作而成的楼板。
背景技术:
钢结构住宅主体结构的三要素:钢柱、钢梁和楼板。楼板构造和建造方法的不同,直接影响钢结构住宅的工程造价和建造工期。
当前,钢结构住宅楼板构造主要有四大体系:1)、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2)、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3)、钢筋桁架混凝土楼板;4)、现支模板混凝土楼板。
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使用压型钢板作为底模,通过圆柱头焊钉与钢梁固定,上铺钢筋网后浇筑混凝土。该楼板存在的缺陷是跨度超过2.4米时需要增加次梁,压型钢板不能拆除,需要进行防火处理及做吊顶掩饰。综合造价较高,挤占楼层层高。
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混凝土叠合板就是将现浇结构根据使用要求和受力特点,分为预制和现浇两部分。预制部分在加工厂单件制作,现场安装后再浇筑现浇混凝土部分,形成叠合装配结构。该楼板存在的缺陷缺点是预制与现浇部分属异向正交受力且混凝土龄期存在差异,容易导致板缝间产生裂纹。
钢筋桁架混凝土楼板,钢筋桁架楼板采用预制钢筋桁架楼承板,现场安装后现浇混凝土。楼板中的主要受力钢筋在工厂使用专用设备加工成钢筋桁架,再将钢筋桁架与镀锌板焊接成一体,形成组合结构体系。在楼板施工阶段,该体系通过镀锌钢板代替施工模板,与结构中钢筋焊接形成的桁架结构共同承担楼板混凝土自重和施工荷载。浇筑混凝土后,形成钢筋桁架混凝土楼板,共同承担使用荷载。该楼板存在的缺陷缺点是设备昂贵,制作成本,运输成本偏高,底模镀锌钢板需要掩饰或拆除,天棚表面需要二次处理,异型房间处理构造复杂。
现浇混凝土楼板,现浇混凝土楼板采用工具式支撑模板,现场绑扎钢筋现场浇筑混凝土。该楼板存在的缺陷缺点是现场工作量大、工期长、钢筋与钢梁的连接构造复杂、模板费用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作楼板的结构,该结构就是对上述几种楼板构造形式的具体分析,结合钢结构建筑楼板的市场建造需求,综合钢结构建筑楼板的力学特性、设备投资、制作工艺、产品运输、安装精度控制和调整等各种因素,遵循受力可靠、设备简单、制作规范、运输方便、精度可调可控的原则研制而成;且由该结构制作的楼板结构稳定、经久耐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楼板,包括多个双排C型钢、弹性钢丝U型卡、板顶钢筋、板底钢筋、拼接支座和抗剪支座;所述双排C型钢为两个C型钢开口相背且平行设置的结构,多个所述双排C型钢平行间隔设置且多个所述双排C型钢的顶部翼缘板上通过多个所述弹性钢丝U型卡连接多条所述板顶钢筋,多个所述双排C型钢的底部翼缘板上通过多个所述弹性钢丝U型卡连接多条所述板底钢筋,所述板底钢筋上还连接有多条与其十字交叉的钢筋,所述双排C型钢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连接一个所述抗剪支座,且所述双排C型钢的腹板之间连接一个所述拼接支座,所述拼接支座用于固定所述双排C型钢。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钢丝U型卡包括由弹性钢丝弯折而成的U型本体和钩部,所述钩部是所述U型本体的两端向与所述U型本体构成的平面垂直的方向延伸后再向内反向环形弯折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C型钢的翼缘板具有向内弯折的卡钩部。
所述弹性钢丝U型卡在应用时,首先将钢筋置入到所述U型本体内,然后直接利用所述弹性钢丝U型卡本身的弹性将钩部卡到所述C型钢的翼缘板上的卡钩部上。
进一步地,所述拼接支座包括柱状本体、与柱状本体一体式连接的位于柱状本体上端的上翼板以及位于所述柱状本体下端且为一体式连接的下翼板;所述柱状本体内设置有内螺纹孔。
所述上翼板和所述下翼板用于限定所述C型钢的位置防止其松动,所述上翼板压合在所述C型钢的上翼缘板上,所述下翼板压合在所述C型钢的下翼缘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C型钢的腹板上设置有多个等间距分布的圆孔结构。C型钢是用钢板采用罗拉成型工艺制作而成。
一种制作上述结构的楼板的结构,包括起支撑作用的工字型钢梁,在所述钢梁的翼缘板上搭接所述抗剪支座,所述拼接支座的内螺纹孔内通过一个带有外螺纹的连接螺栓固定一个龙骨托板,所述龙骨托板具有十字形的槽结构,所述十字形的槽结构内承托有方钢制作的龙骨,所述龙骨的上表面承托有竹木复合板。
进一步地,所述龙骨托板的十字形的槽结构中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用于穿设所述连接螺栓,所述连接螺栓穿过所述通孔后与所述拼接支座上的内螺纹孔螺纹适配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双排C型钢采用背靠背的拼接模式,能够承担更大的载荷,结构更加稳定;拼接支座既能起到限定双排C型钢的作用,又可以起到连接龙骨托板的作用,当拆模时可以很方便地将连接螺栓通过旋转拆卸下来即可,而且通过旋转连接螺栓还可以调整龙骨托板的高度,从而调整竹木复合板的水平度,满足水平度和起拱要求;弹性钢丝U型卡,只需要将钢筋置入到U型本体内,然后将弹性钢丝U型卡的钩部卡接到C型钢翼缘板的卡钩部上即可,卡合时只需要轻轻一推弹性钢丝U型卡的钩部就可完成操作,省时省力,方便快捷;本发明中的结构件均可在工厂预制,现场组装十分方便;而且龙骨为方钢,即条状物,钢筋和龙骨托板、抗剪支座、拼接支座等均为尺寸小的构件,方便运输;现场安装技术要求低,可以降低人工费;所有受力构件均埋藏于混凝土内部,无需涂刷油漆和镀锌,既保护环境又降低了成本;本实用新型是自承重模板体系,拆模时间短,大大增加了模板的周转次数,减少了一次性投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楼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制作图1楼板的支模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弹性钢丝U型卡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龙骨托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拼接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双排C型钢;2-弹性钢丝U型卡;3-板顶钢筋;4-板底钢筋;5-拼接支座;6-抗剪支座;7-钢梁;8-连接螺栓;9-龙骨托板;10-龙骨;11-竹木复合板;101-C型钢,1011-卡钩部202,102-圆孔结构;201-U型本体,202-钩部202;501-柱状本体,502-上翼板,503-下翼板,504-内螺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楼板,包括多个双排C型钢1、弹性钢丝U型卡2、板顶钢筋3、板底钢筋4、拼接支座5和抗剪支座6;所述双排C型钢1为两个C型钢101开口相背且平行设置的结构,多个所述双排C型钢1平行间隔设置且多个所述双排C型钢1的顶部翼缘板上通过多个所述弹性钢丝U型卡2连接多条所述板顶钢筋3,多个所述双排C型钢1的底部翼缘板上通过多个所述弹性钢丝U型卡2连接多条所述板底钢筋4,所述板底钢筋4上还连接有多条与其十字交叉的钢筋,所述双排C型钢1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连接一个所述抗剪支座6,且所述双排C型钢1的腹板之间连接一个所述拼接支座5,所述拼接支座5用于固定所述双排C型钢1。
如图2、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制作楼板的结构,除了包括图1中的结构外,还包括起支撑作用的工字型钢梁7,在所述钢梁7的翼缘板上搭接所述抗剪支座6,所述拼接支座5的内螺纹孔504内通过一个带有外螺纹的连接螺栓8固定一个龙骨托板9,所述龙骨托板9具有十字形的槽结构,所述十字形的槽结构内承托有方钢制作的龙骨10,所述龙骨10的上表面承托有竹木复合板11。竹木复合板11用于托着混凝土,等待混凝土凝固。
如图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弹性钢丝U型卡2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弹性钢丝U型卡2包括由弹性钢丝弯折而成的U型本体201和钩部202,所述钩部202是所述U型本体201的两端向与所述U型本体201构成的平面垂直的方向延伸后再向内反向环形弯折而成。所述C型钢101的翼缘板具有向内弯折的卡钩部1011。
所述弹性钢丝U型卡2在应用时,首先将钢筋置入到所述U型本体201内,然后直接利用所述弹性钢丝U型卡2本身的弹性将钩部202卡到所述C型钢101的翼缘板上的卡钩部1011上。
如图4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龙骨托板9的结构示意图,所述龙骨托板9的十字形的槽结构中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用于穿设所述连接螺栓8,所述连接螺栓8穿过所述通孔后与所述拼接支座5上的内螺纹孔504螺纹适配连接。
如图5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拼接支座5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拼接支座5包括柱状本体501、与柱状本体501一体式连接的位于柱状本体501上端的上翼板502以及位于所述柱状本体501下端且为一体式连接的下翼板503;所述柱状本体501内设置有内螺纹孔504。
所述上翼板502和所述下翼板503用于限定所述C型钢101的位置防止其松动,所述上翼板502压合在所述C型钢101的上翼缘板上,所述下翼板503压合在所述C型钢101的下翼缘板上。
如图6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所述C型钢101的腹板上设置有多个等间距分布的圆孔结构102。C型钢101是用钢板采用罗拉成型工艺制作而成。
实施例:
首先,C型钢101是先将钢板带冲出腹板孔,再上罗拉机罗拉成型。依据楼板跨度切割长度;再使用拼接支座5定位焊接成背靠背的双排C型钢1。运至安装现场后,双排C型钢1的两端均用螺栓固定一个抗剪支座6。根据设计要求的间距尺寸,找准位置后,将抗剪支座6焊接在钢梁7的翼缘板上。
钢筋的安装,用弹性钢丝U型卡2固定与暗肋(双排C型钢1)垂直的板底钢筋4,再在板底钢筋4上绑扎板底受力钢筋(即上述的与板底钢筋4相交叉的钢筋),再使用同样的方法固定板顶钢筋3,需要时固定板顶受力钢筋(即与板顶钢筋3相交叉的钢筋,图中未示出)。
模板安装,先将龙骨托板9用连接螺栓8暂时定位于最低位置(用以为布置龙骨10和竹木复合板11留出空间),分别将纵横龙骨10固定在龙骨托板9上,再铺设竹木复合板11,最后将连接螺栓8拧紧,使竹木复合板11的上表面与拼接支座5的下表面紧密贴合。
最后,在竹木复合板11上安装下线盒等隐蔽部件,浇筑混凝土,侯凝。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