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太阳能岗亭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34855阅读:390来源:国知局
一种太阳能岗亭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站岗岗亭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太阳能岗亭。



背景技术:

马路的十字路口、军队的营房门口或较重要场所的门口需要有人值班站岗,为了使站岗的人能防风避雨,在门口站岗人的位置处设有岗亭,站岗一般是一个人,其体积较小,且为了使进出的人或通过的车辆能明显看到岗亭,听从站岗人员的指挥,岗亭的结构往往设计的十分简单,并无太多遮挡,面对炎热的夏季,站岗人员的工作十分辛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太阳能岗亭,该岗亭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结合多处的出风口结构对站岗人员进行降温,提高人体舒适度。

为实现此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太阳能岗亭,包括岗亭底座、岗亭支柱和岗亭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岗亭顶盖的顶面铺设有太阳能电池板,所述岗亭顶盖内设有与太阳能电池板连接、存储太阳能电池板电量的太阳能电力储能设备和与太阳能电力储能设备连接并向下吹风的吹风装置,所述岗亭顶盖的底面开有与吹风装置的出风口连通并向下吹风的顶盖出风口。

具体的,所述岗亭顶盖内部是一空腔,所述空腔下部设有隔板,所述太阳能电力储能设备和吹风装置均固定于隔板上,所述隔板在与吹风装置的出风口对应位置处开有吹风装置出风口。

进一步的,所述顶盖出风口沿岗亭顶盖的底面边缘均匀间隔设置。

具体的,所述吹风装置为风扇。

具体的,所述岗亭支柱的内部是一空腔,所述岗亭顶盖的底面在与岗亭支柱的顶面对应位置处开有支柱进风口,所述岗亭支柱的内部空腔通过支柱进风口与岗亭顶盖的内部空腔连通,所述岗亭支柱的表面开有与岗亭支柱的内部空腔连通的支柱出风口。

进一步的,所述岗亭支柱的顶部铰接有可封堵支柱进风口的挡板。

进一步的,所述岗亭支柱的周向表面间隔开设有多组出风口,每组出风口由多个沿岗亭支柱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的支柱出风口组成。

更进一步的,所述岗亭顶盖的底面面积大于岗亭底座的顶面面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利用岗亭顶部的空间,最大面积的铺设太阳能电池板,为电扇提供足够的电能,当室外温度较高时,可通过岗亭顶部和支柱上的出风口送出凉风,降低站岗人员的体表温度,当遇到夏季的阴雨天时,太阳能电力储能设备中储存的电量也可驱动电扇工作相当长的时间,无需消耗能源。在不改变岗亭外部构造的基础上为站岗人员提供了纳凉设备,且不影响站岗人员的活动空间,不影响站岗人员的视线,岗亭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制造,适用性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岗亭的侧视图;

图2为图1中A—A的剖视图;

其中,1—岗亭底座,2—岗亭支柱,3—岗亭顶盖,4—太阳能电池板,5—风扇,6—太阳能电力储能设备,7—隔板,8—顶盖出风口,9—支柱出风口,10—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的太阳能岗亭,包括岗亭底座1、岗亭支柱2和岗亭顶盖3;岗亭顶盖3的顶面铺设有太阳能电池板4,岗亭顶盖3内部是一空腔,空腔下部设有隔板7,隔板7上固定有太阳能电力储能设备6和吹风装置(本实用新型中吹风装置以风扇5为例),隔板7在与风扇5的出风口对应位置处开有吹风装置出风口,风扇5吹出的风经过吹风装置出风口从顶盖出风口8向下吹出。当站岗人员在岗亭站岗时,可通过其上方的顶盖出风口8感受凉风,降低体感温度,太阳能电池板4和太阳能电力储能设备6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储存起来,并驱动风扇5工作,无需消耗能源,实用性好。

为提高送风范围,为站岗人员带来更凉爽的体验,如图2所示,顶盖出风口8沿岗亭顶盖3的底面边缘均匀间隔设置,保证站岗人员无论身处岗亭底座1的何处均能感受到凉风。

如图1所示,岗亭支柱2的内部是一空腔,岗亭顶盖3的底面在与岗亭支柱2的顶面对应位置处开有支柱进风口,岗亭支柱2的内部空腔通过支柱进风口与岗亭顶盖3的内部空腔连通,岗亭支柱2的顶部铰接有可封堵支柱进风口的挡板10,岗亭支柱2的表面开有多个与岗亭支柱2的内部空腔连通的支柱出风口9。通过挡板10的结构可以控制岗亭支柱2是否出风,当关闭挡板10时,站岗人员上方的顶盖出风口8出风量增大,提升人体上方的降温效果。当挡板10开启时,支柱出风口9和顶盖出风口8均可出风,增加凉风与站岗人员的接触面积,同时站岗人员可以离开岗亭,在岗亭支柱2的周边位置也可感受凉风,增加岗亭的实用性能。

为提高岗亭的遮阳效果,本实用新型中岗亭顶盖3的底面面积大于岗亭底座1的顶面面积。

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岗亭可广泛用于十字路口交警的站岗或军队门口战士的站岗,满足站岗人员在高强度长时间站岗情况下的降温需求,结构简单,无需额外消耗能源,不影响岗亭原本的结构,易于生产制造,实用性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