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式户外可供水站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60925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式户外可供水站台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交通设施,具体是一种移动式户外可供水站台。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交通越来越拥挤,很多市民选择乘坐公交车出行,公交站台应运而生,公交站台从最初的一个站牌发展成为现在的多功能公交站台,包括顶棚、坐凳、指示牌等公交站台已经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现有的公交站台基本都是功能单一,移动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式户外可供水站台,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移动式户外可供水站台,包括站台装置和供水装置;所述站台装置包括滚轮、滚轮支架、移动底座、主体外壳、锁扣、广告栏、隔板、公交路线图栏、天气日期栏、铰链、反光条和挡雨顶盖;所述滚轮通过滚轮支架和移动底座相连接,设置在移动底座的四角,共四个;所述主体外壳焊接设置在移动底座的上面,其正面窗栏通过隔板分隔为三个窗栏,窗栏外设置有透明挡板罩,透明挡板罩下端通过锁扣和主体外壳相连接;所述广告栏设置在左侧窗栏内;所述公交路线图栏设置在中间窗栏内;所述天气日期栏设置在右侧窗栏内;所述挡雨顶盖焊接设置在主体外壳的顶端;所述反光条固定设置在挡雨顶盖的正面上;所述供水装置包括第一水管、三端水管接头、第二水管、集水箱、水龙头、支撑横板和加强支撑杆;所述第一水管的一端设置在挡雨顶盖的右侧面两端上,其另一端和三端水管接头的上面两端口相连通;所述第二水管的上端和三端水管接头的下端相连接,其下端和集水箱相连通;所述支撑横板固定设置在集水箱的下端;所述水龙头固定设置在集水箱正面的下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透明挡板罩上端通过铰链铰接设置在主体外壳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挡雨顶盖呈W型,在其两侧设置有挡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加强支撑杆的上端焊接设置在支撑横板的下端面上,其下端焊接设置在移动底座的上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滚轮能够使装置整体轻松移动,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动负担,在窗口内设置有广告栏、公交路线图栏和天气日期栏,具有提供多种功能,为路人提供便利的功能;在装置右侧设置有集水箱,具有为路人提过处理后的雨水进行清洗的功能;装置结构简单,功能齐全,为路人提供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移动式户外可供水站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移动式户外可供水站台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移动式户外可供水站台中挡雨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滚轮,2-滚轮支架,3-移动底座,4-主体外壳,5-锁扣,6-广告栏,7-隔板,8-公交路线图栏,9-天气日期栏,10-铰链,11-反光条,12-挡雨顶盖,13-第一水管,14-三端水管接头,15-第二水管,16-集水箱,17-水龙头,18-支撑横板,19-加强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3,一种移动式户外可供水站台,包括站台装置和供水装置;所述站台装置包括滚轮1、滚轮支架2、移动底座3、主体外壳4、锁扣5、广告栏6、隔板7、公交路线图栏8、天气日期栏9、铰链10、反光条11和挡雨顶盖12;所述滚轮1通过滚轮支架2和移动底座3相连接,设置在移动底座3的四角,共四个,具有转动性;所述主体外壳4焊接设置在移动底座3的上面,其正面窗栏通过隔板7分隔为三个窗栏,窗栏外设置有透明挡板罩,透明挡板罩上端通过铰链10铰接设置在主体外壳4上,透明挡板罩下端通过锁扣5和主体外壳4相连接,具有保护功能;所述广告栏6设置在左侧窗栏内,具有设置广告的功能;所述公交路线图栏8设置在中间窗栏内,具有设置公交路线图,为路人提供便利服务的功能;所述天气日期栏9设置在右侧窗栏内,具有设置万年历,为路人提供天气情况和日期的功能;所述挡雨顶盖12焊接设置在主体外壳4的顶端,呈W型,在其两侧设置有挡板,具有收集雨水的功能;所述反光条11固定设置在挡雨顶盖12的正面上,具有在夜晚反光,提醒路人的功能;所述供水装置包括第一水管13、三端水管接头14、第二水管15、集水箱16、水龙头17、支撑横板18和加强支撑杆19;所述第一水管13的一端设置在挡雨顶盖12的右侧面两端上,其另一端和三端水管接头14的上面两端口相连通;所述第二水管15的上端和三端水管接头14的下端相连接,其下端和集水箱16相连通,集水箱16具有收集雨水并对其过滤净化的功能;所述支撑横板18固定设置在集水箱16的下端,具有安装集水箱16的功能;所述加强支撑杆19的上端焊接设置在支撑横板18的下端面上,其下端焊接设置在移动底座3的上面,具有对支撑横板18加固的功能;所述水龙头17固定设置在集水箱16正面的下端,具有为路人提供清洁水源的功能。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