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省成本的集装箱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96387阅读:2604来源:国知局
节省成本的集装箱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集装箱房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节省成本的集装箱房。



背景技术:

近年来,活动板房逐渐取代工棚,而活动板房又渐渐地被集装箱房所取代,集装箱房宽敞明亮,方便清洁,便于移动,且具有坚固、密封、隔热、防潮等优点,以工地租用做为办公室、会议室、职工宿舍、餐厅、库房等,被广泛应用于铁路、住宅小区、公路、市政、水利等工地,只需外接电源即可使用,最大优势是价格便宜,因此受到广泛地应用,但是,现有集装箱房房由多个完整的集装箱相互固定形成,结构比较老套,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集装箱房,上下相邻的两个集装箱可以共用一层板,第一集装箱用作顶盖,第二集装箱用作底座,结构新颖,节约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它包括第一集装箱和第二集装箱,所述第一集装箱位于第二集装箱下方,所述第一集装箱包括第一底座、第一顶盖、第一前侧板、第一后侧板、第一左侧板和第一右侧板,所述第二集装箱包括第二顶盖、第二前侧板、第二后侧板、第二左侧板和第二右侧板,所述第二左侧板包括第二左侧板a和第二左侧板b,所述第二左侧板a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第二顶盖和第二左侧板b的上端铰接,所述第二左侧板b的下端与第一顶盖铰接,所述第二右侧板包括第二右侧板a和第二右侧板b,所述第二右侧板a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第二顶盖和第二右侧板b的上端铰接,所述第二右侧板b的下端与第一顶盖铰接。

第二集装箱包括第二顶盖、第二前侧板、第二后侧板、第二左侧板和第二右侧板。第二左侧板b的下端与第一顶盖铰接,第二右侧板b的下端与第一顶盖铰接。第二顶盖、第二前侧板、第二后侧板、第二左侧板、第二右侧板与第一顶盖构成一个完整的集装箱。

第一集装箱和第二集装箱共用一层板,第一集装箱用作顶盖,第二集装箱用作底座,结构新颖,节约成本。

进一步,所述第一前侧板和第一后侧板均与第一底座铰接,并收折于第一集装箱内侧;所述第二前侧板和第二后侧板均与第二顶盖铰接,并收折于第二集装箱内侧。

进一步,所述第二左侧板和第二右侧板收折于第二集装箱内。

进一步,所述第一左侧板包括第一左侧板a和第一左侧板b,所述第一左侧板a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第一顶盖和第一左侧板b的上端铰接,所述第一左侧板b的下端与第一底座铰接,所述第一右侧板包括第一右侧板a和第一右侧板b,所述第一右侧板a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第一顶盖和第一右侧板b的上端铰接,所述第一右侧板b的下端与第一底座铰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左侧板和第一右侧板收折于第一集装箱内。

进一步,所述第一左侧板a和/或第一右侧板a的上端设有h型架,所述h型架包括竖片和n型架,所述n型架支撑第一顶盖,所述竖片与第一顶盖的外侧面抵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左侧板b和/或第一右侧板b的上端设有h型架,所述h型架包括竖片和n型架,所述n型架支撑第一左侧板a和/或第一右侧板a,所述竖片与第一左侧板a和/或第一右侧板a的内侧面抵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左侧板b和/或第一右侧板b的下端设有倒h型架,所述倒h型架包括竖片和u型架,所述u型架的下端与第一底座抵接,所述竖片与第一底座的外侧面抵接。

进一步,所述第二左侧板a和/或第二右侧板a的上端设有h型架,所述h型架包括竖片和n型架,所述n型架支撑第二顶盖,所述竖片与第二顶盖的外侧面抵接;所述第二左侧板b和/或第二右侧板b的上端设有h型架,所述h型架包括竖片和n型架,所述n型架支撑第二左侧板a和/或第二右侧板a,所述竖片与第二左侧板a和/或第二右侧板a的内侧面抵接;所述第二左侧板b和/或第二右侧板b的下端设有倒h型架,所述倒h型架包括竖片和u型架,所述u型架的下端与第一顶盖抵接,所述竖片与第一顶盖的外侧面抵接。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合理的优点,上下相邻的两个集装箱可以共用一层板,第一集装箱用作顶盖,第二集装箱用作底座,结构新颖,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省略前侧板和后侧板)。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省略左侧板和右侧板)。

图3是h型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集装箱;2、第二集装箱;3、第一底座;4、第一顶盖;5、第一前侧板;6、第一后侧板;7、第一左侧板a;8、第一左侧板b;9、第一右侧板a;10、第一右侧板b;11、第二顶盖;12、第二前侧板;13、第二后侧板;14、第二左侧板a;15、第二左侧板b;16、第二右侧板a;17、第二右侧板b;18、h型架;19、竖片;20、n型架;21、倒h型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第一集装箱1和第二集装箱2,所述第一集装箱1位于第二集装箱2下方,所述第一集装箱1包括第一底座3、第一顶盖4、第一前侧板5、第一后侧板6、第一左侧板和第一右侧板,所述第二集装箱2包括第二顶盖11、第二前侧板12、第二后侧板13、第二左侧板和第二右侧板,所述第二左侧板包括第二左侧板a14和第二左侧板b15,所述第二左侧板a14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第二顶盖11和第二左侧板b15的上端铰接,所述第二左侧板b15的下端与第一顶盖4铰接,所述第二右侧板包括第二右侧板a16和第二右侧板b17,所述第二右侧板a16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第二顶盖11和第二右侧板b17的上端铰接,所述第二右侧板b17的下端与第一顶盖4铰接。

第二集装箱2包括第二顶盖11、第二前侧板12、第二后侧板13、第二左侧板和第二右侧板。第二左侧板b15的下端与第一顶盖4铰接,第二右侧板b17的下端与第一顶盖4铰接。第二顶盖11、第二前侧板12、第二后侧板13、第二左侧板、第二右侧板与第一顶盖4构成一个完整的集装箱。

第一集装箱1和第二集装箱2共用一层板,第一集装箱1用作顶盖,第二集装箱2用作底座,结构新颖,节约成本。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前侧板5和第一后侧板6均与第一底座3铰接,并收折于第一集装箱1内侧;所述第二前侧板12和第二后侧板13均与第二顶盖11铰接,并收折于第二集装箱2内侧。

所述第二前侧板12和第二后侧板13均与第二顶盖11铰接时,可以采用h型架18将第二前侧板12和第二后侧板13与第二顶盖11卡紧。

第一前侧板5、第一后侧板6、第二前侧板12和第二后侧板13与第一顶盖4合拢时,也可以采用h型架18。

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左侧板和第二右侧板收折于第二集装箱2内。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左侧板包括第一左侧板a7和第一左侧板b8,所述第一左侧板a7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第一顶盖4和第一左侧板b8的上端铰接,所述第一左侧板b8的下端与第一底座3铰接,所述第一右侧板包括第一右侧板a9和第一右侧板b10,所述第一右侧板a9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第一顶盖4和第一右侧板b10的上端铰接,所述第一右侧板b10的下端与第一底座3铰接。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左侧板和第一右侧板收折于第一集装箱1内。

如图1和3所示,所述第一左侧板a7和/或第一右侧板a9的上端设有h型架18,所述h型架18包括竖片19和n型架20,所述n型架20支撑第一顶盖4,所述竖片19与第一顶盖4的外侧面抵接。

如图1和3所示,所述第一左侧板b8和/或第一右侧板b10的上端设有h型架18,所述h型架18包括竖片19和n型架20,所述n型架20支撑第一左侧板a7和/或第一右侧板a9,所述竖片19与第一左侧板a7和/或第一右侧板a9的内侧面抵接。

如图1和3所示,所述第一左侧板b8和/或第一右侧板b10的下端设有倒h型架21,所述倒h型架21包括竖片19和u型架,所述u型架的下端与第一底座3抵接,所述竖片19与第一底座3的外侧面抵接。

上述三段的三个h型架18分别与第一顶盖4的外侧面、第一左侧板a7和/或第一右侧板a9的内侧面、第一底座3的外侧面抵接,使第一集装箱1保持平衡。

如图1和3所示,所述第二左侧板a14和/或第二右侧板a16的上端设有h型架18,所述h型架18包括竖片19和n型架20,所述n型架20支撑第二顶盖11,所述竖片19与第二顶盖11的外侧面抵接;所述第二左侧板b15和/或第二右侧板b17的上端设有h型架18,所述h型架18包括竖片19和n型架20,所述n型架20支撑第二左侧板a14和/或第二右侧板a16,所述竖片19与第二左侧板a14和/或第二右侧板a16的内侧面抵接;所述第二左侧板b15和/或第二右侧板b17的下端设有倒h型架21,所述倒h型架21包括竖片19和u型架,所述u型架的下端与第一顶盖4抵接,所述竖片19与第一顶盖4的外侧面抵接。

上一段中的三个h型架18分别与第二顶盖11的外侧面、第二左侧板a14和/或第二右侧板a16的内侧面、第一顶盖4的外侧面抵接,使第二集装箱2保持平衡。

本实用新型收折时,将第一前侧板5和第一后侧板6收折于第一集装箱1内,再将第一左侧板和第一右侧板收折于第一集装箱1内。将第二前侧板12和第二后侧板13收折于第二集装箱2内,再将第二左侧板和第二右侧板收折于第一集装箱1内。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