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结构牢固的底座。
背景技术:
集装箱房包括底座、顶盖、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和右侧板。现有技术中,底座由前梁、后梁、左梁和右梁焊接而成,其结构较为复杂,用户体验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底座,前梁、后梁、左梁、右梁和底板固定牢靠,固定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它包括框架,所述框架包括前梁、后梁、左梁、右梁、底板和至少两个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两端分别与左梁和右梁连接,所述支撑架支撑底板,所述左梁和右梁的内侧面均设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对底板上表面限位。
支撑架支撑底板,限位结构对底板的上端限位,从而将底板固定。前梁、后梁、左梁、右梁和底板固定牢靠,固定稳定。
进一步,所述支撑架包括支撑柱和分别设于左梁、右梁内侧面的两个U型卡,所述两个U型卡支撑所述支撑柱。
进一步,所述支撑柱为檩条。
进一步,所述限位结构包括限位杆和滑块,所述限位杆设于左梁和右梁的内侧面,所述滑块设有斜孔,所述斜孔与限位杆配合。
进一步,所述限位杆的非连接端设有限位部,所述斜孔包括配合孔和滑动孔,所述配合孔设于滑动孔下端,所述配合孔与限位部配合,所述滑动孔与限位杆配合。
进一步,所述滑块为矩形块。
进一步,所述底板的数量为多个,相邻两个底板之间设有两个Z型卡,所述两个Z型卡的卡接方向相反。
进一步,所述支撑架设于相邻两个底板的抵接处下端。
进一步,所述限位结构设于相邻两个底板的抵接处上端。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它包括框架,所述框架包括前梁、后梁、左梁、右梁、底板和至少两个支撑架,所述左梁和右梁为矩管,所述左梁和右梁的内侧面均设有开口,所述支撑架的两端分别穿过左梁和右梁开口后与左梁和右梁的内侧面连接,所述支撑架支撑底板,所述底板的两端分别穿过左梁和右梁开口,所述开口处设有三角卡,所述三角卡与底板上表面抵接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合理的底座,前梁、后梁、左梁、右梁和底板固定牢靠,固定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前梁、后梁、左梁、底板、支撑架和限位结构结合后的侧视图。
图3是图2中A的放大图。
图4是图1省略底板和Z型卡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限位杆与滑块配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俯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中右梁、支撑架和底板结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左视图。
图中,1、前梁;2、后梁;3、左梁;4、右梁;5、底板;6、支撑柱;7、U型卡;8、限位杆;9、滑块;10、限位部;11、配合孔;12、滑动孔;13、Z型卡;14、三角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框架,所述框架包括前梁1、后梁2、左梁3、右梁4、底板5和至少两个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两端分别与左梁3和右梁4连接,所述支撑架支撑底板5,所述左梁3和右梁4的内侧面均设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对底板5上表面限位。
支撑架支撑底板5,限位结构对底板5的上端限位,从而将底板5固定。前梁1、后梁2、左梁3、右梁4和底板5固定牢靠,固定稳定。
如图2所示,所述支撑架包括支撑柱6和分别设于左梁3、右梁4内侧面的两个U型卡7,所述两个U型卡7支撑所述支撑柱6。所述支撑柱6与底板5抵接。
作为具体实施例,所述支撑柱6为檩条。
如图2、3、5和6所示,所述限位结构包括限位杆8和滑块9,所述限位杆8设于左梁3和右梁4的内侧面,所述滑块9设有斜孔,所述斜孔与限位杆8配合。
限位结构对底板5进行限位。限位时,限位杆8穿过斜孔,滑块9与底板5相抵,此时,限位杆8并未处于斜孔的最上端。用力向斜孔下端倾斜方向滑动滑块9,使滑块9与底板5抵得越来越紧,从而固定底板5。
如图5和6所示,所述限位杆8的非连接端设有限位部10,所述斜孔包括配合孔11和滑动孔12,所述配合孔11设于滑动孔12下端,所述配合孔11与限位部10配合,所述滑动孔12与限位杆8配合。
限位结构对底板5进行限位。限位时,限位部10穿过配合孔11,限位杆8在斜孔内滑动,滑块9与底板5相抵,此时,限位杆8并未处于斜孔的最上端。用力向斜孔下端倾斜方向滑动滑块9,使滑块9与底板5抵得越来越紧,从而固定底板5。限位部10防止滑块9脱离限位杆8,保证滑块9对底板5的固定。
如图5所示,所述滑块9为矩形块。
如图1-3所示,所述底板5的数量为多个,相邻两个底板5之间设有两个Z型卡13,所述两个Z型卡13的卡接方向相反。
所述两个Z型卡13对相邻两个底板5进行限位,对底板5的侧端进行限位。
如图2所示,所述支撑架设于相邻两个底板5的抵接处下端。
如图2所示,所述限位结构设于相邻两个底板5的抵接处上端。
如图7和8所示,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包括框架,所述框架包括前梁1、后梁2、左梁3、右梁4、底板5和至少两个支撑架,所述左梁3和右梁4为矩管,所述左梁3和右梁4的内侧面均设有开口,所述支撑架的两端分别穿过左梁3和右梁4开口后与左梁3和右梁4的内侧面连接,所述支撑架支撑底板5,所述底板5的两端分别穿过左梁3和右梁4开口,所述开口处设有三角卡14,所述三角卡14与底板5上表面抵接。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