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吊装挂件的开口型建筑底板及建筑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53720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吊装挂件的开口型建筑底板及建筑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吊装挂件的开口型建筑底板及建筑构件,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建筑物在屋面及幕墙系统内设置底板承载保温材料并能有效起到隔离作用阻止火焰向其它建筑蔓延。但现有市面上底板存在承载力不够需要加装檩条,且在保温层内还需要加装内支撑,或者虽然承载力够但却不能满足屋面及幕墙体系吊装挂件等特殊使用要求的问题。同时存在安装不方便,结构不够美观等问题。例如,专利CN 2769394Y公开的闭口型楼承板虽然设置了半弧形挂件槽(如图1所示),但该楼承板只能适用于浇筑混凝土的情形,存在着结构简单、承载吊装件力弱、容易变形、拆装不便等问题,使用范围窄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使用吊装挂件的开口型建筑底板及建筑构件,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吊装挂件的开口型建筑底板,该建筑底板包括一个承载面,在承载面的两侧呈相反设置的搭接部,在搭接部之间设有强化波峰。其中,承载面的两侧搭接部是承载面向上延伸并反向向下弯折形成凸棱结构,沿水平延伸后再向上弯折形成延伸面,两个搭接部的延伸面再次向同一方向弯折形成结合面;承载面两侧的搭接部的结合面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相邻建筑底板的搭接部可通过大小不同的结合面的弯折搭接扣合力连接,相邻搭接部的凸棱组合成滑槽结构。

优选地,搭接部向上弯折形成延伸面上设有强化波峰。其中,强化波峰的数量可根据建筑底板的跨度要求进行设置。强化波峰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是弧形、三角形、梯形等形状。不同强化波峰的形状和大小相同或不相同。

优选地,在承载面的下侧面上还设有非平行于搭接部之间强化波峰的加强滑动槽道,以便于在建筑底板跨度过大时为建筑底板下面的支吊装置或吊装设备提供连接点。其中,加强滑动槽道可以直接固定在承接面底面上,也可以通过与凸棱结构组成的滑槽结构配合活动连接。活动连接时,吊挂在加强滑动槽道槽道上的挂件可以实现沿两个垂直方向的槽道移动,从而能够实现挂件在挂装空间中的任意移动。

更优选地,加强滑动槽道的轴向垂直于凸棱结构组成的滑槽结构的轴向。

优选地,加强滑动槽道通过T型螺杆与所述搭接部的凸棱组成的滑槽结构活动连接,加强滑道设有开口向下的槽道。具体地,该加强滑动槽道可以是哈芬槽。或者是开口向下,顶面还有用于连接螺杆的槽孔的槽道。

优选地,搭接部结合面的位置高于搭接部之间强化波峰的峰高。

更优选地,搭接部的结合面为平行于承载面的平面,以加强承载力,替换次檩,简化结构,方便安装。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有以上所述建筑底板的建筑构件,该建筑构件包括至少两个建筑底板、通过建筑底板搭接部形成的滑槽结构连接的吊挂装置。

优选地,在承载面的上表面还设有功能层,以便于适应各种不同建筑的具体需求。

更优选地,所述功能层是吸音层、防尘层、防水层、保暖层、通风层、降噪层、隔汽层、空腔层、加固层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地,所述吊挂装置通过T型螺杆和螺母与建筑底板搭接部形成的滑槽结构连接;或者通过纵向截面为倒山字形螺杆和螺母与建筑底板搭接部形成的滑槽结构连接。其中T型螺杆的头部下表面与凸棱结构形成的滑槽结构的上表面接触,螺杆垂直穿过滑槽结构的空隙,螺杆上还设有与建筑底板固定用的螺母。

以上所述任一建筑底板在含有或不含有吊装装饰物、通风管道、电路管线、槽架、水暖管线、照明设备、监控设备、加工设备、加工原料、实验装置的建筑物中的应用。例如,体育场馆、城市综合管廊、生产或加工厂房或仓库等建筑物的屋顶、屋面或幕墙等,再或者用作建筑物的楼承板。

建筑底板的材料可根据使用要求确定,例如:用于篮球馆上方底板可采用镀铝锌穿孔底板,既能有效防火、吸音、防锈蚀且造型美观。用于游泳管上方底板可采用铝镁锰底板,能够很好的起到防潮作用,不会因为环境的原因影响屋面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获得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建筑底板承载力高可代替次檩使用且方便安装各配套设施,满足屋面及幕墙体系使用要求安装迅速且外形美观,可节约二次装饰。同时,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建筑底板采用两组非平行的滑动槽道结合,可以实现挂件在安装平面上的无死角移动。

本实用新型将应用在地铁、高铁等领域中作为预埋件和支撑件的哈芬槽结构转用到建筑底板上,创造性采用拼接的形式,形成类似于哈芬槽的滑槽结构用来作为吊挂挂件。既强化了结构强度,又更大程度地防止变形。同时便于固定和拆装。空腔层的竖直空间足够T型螺杆沿竖直方向调整安装。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专利的楼承板吊装挂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方案中建筑底板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三个图2所示建筑底板连接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利用图2的建筑底板组成的建筑构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优选方案中三块建筑底板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四块图5所示建筑底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一种利用图5的建筑底板组成的建筑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方案中建筑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承载面;2,第一搭接部;3,第二搭接部;4,加强波峰;5,凸棱结构;6,延伸面;7,延伸面加强波峰;8,结合面;9,T型螺杆;10,螺母;11,支吊横梁;12,屋面板;13,保温层;14,隔汽层;15,空腔层;16,吸音层;17,风机管道;18,供水管道;19,电线槽架;20,混凝土板;21,配筋;22,加强滑道;23,移动挂件;24,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符合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受实施例的限制。

实施例1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方案中建筑底板的正视结构示意图。从图2可知,该建筑底板包括一个水平方向设置的承接面1,在承接面1的左侧设有第一搭接部2,右侧设有第二搭接部3,在第一搭接部2和第二搭接部3之间设有两个内凹且截面为梯形的加强波峰4。其中,第一搭接部2和第二搭接部3是承载面1的两侧边缘向上再反向向下弯折形成凸棱结构5,在水平延伸一段后再次向上弯折形成延伸面6,延伸面6在向上延伸过程中再次弯折处一个截面为梯形的加强波峰7,经过加强波峰7后再竖直向上延伸一段后依次经过斜面和竖直面后向同一方向水平弯折形成结合面8。结合面8的末端竖直向下延伸出一个垂面。其中,位于右侧的第二搭接部3的延伸面6最上端的竖直面与结合面8的略大于位于左侧的第一搭接部2的对应结构,以便于在相邻的两块建筑底板进行搭接时实现有效的搭接扣合。

图3为三个图2所示三块建筑底板连接的正视结构示意图。从图3可知,相邻的两块建筑底板通过将第二搭接部3扣合搭接在相邻建筑底板的第一搭接部2上实现整体连接。而这两个相邻搭接部组成一个空腔结构。其中,两个凸棱结构5并排形成一个滑槽结构,整体空腔结构的底部拼接成一个没有底面的哈芬槽结构。在滑槽结构中,设有便于吊装的T型螺杆9,T螺杆的头部两侧底部分别与凸棱结构5的上表面搭接,而带有螺纹的螺杆穿过滑槽结构间的空隙向下与挂件或支吊系统连接。同时,在承载面1的底面外侧设有与螺杆配合连接的螺母10,以便对其进行固定。

图4为一种利用图2的建筑底板组成的建筑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从图4可知,该建筑构件包括若干建筑底板,位于建筑底板承载面1上的吸音层16,以及以结合面8作为替代次檩的支撑面连接的从下向上依次设置的隔汽层14、保温层13和屋面板12。同时,由于第一搭接部2和第二搭接部3的结合面8的高度远高于加强波峰4的峰顶高度,使得在吸音层16与隔汽层14之间形成有空腔层15。在承载面1的底面,T型螺杆9的底部延伸出来作为吊杆与水平设置的支吊横梁11固定连接,形成支吊系统。风机管道17,供水管道18和电线槽架19通过上述支吊系统吊装在建筑底板下方。

上述吊装方式具有更换维修方便的特点,且安装的位置可随意调整。如果在建筑底板跨度较大,可在承载面1的底面下固定安装加强滑动槽道、加强肋等部件作为固定支吊系统的支点。

实施例2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优选方案中三块建筑底板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四块图5所示建筑底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从图5和图6可知,该建筑底板的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在第一搭接部2和第二搭接部3之间设有三个加强波峰4。其中两个位于两侧的加强波峰4的波高远大于位于中间的加强波峰4,并且两侧的大加强波峰4的顶部还设有下凹的凹面,以进一步强化结构。

图7为一种利用图5的建筑底板组成的建筑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从图7中可知,该建筑构件是由若干建筑底板,位于建筑底板上部的混凝土层20以及位于建筑底板下部的支吊系统及挂件组成。其中,混凝土层20中设有配筋21。承接面1底部的支吊系统及挂件的设置方式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方案中建筑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从图8可知,在这种优选方案中,该建筑构件的主要部件和连接方式与实施例2的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所有固定管道的外侧还通过T型螺杆9连接一个向下开口的加强滑道22,且在加强滑道22的向下开口上活动连接有连接杆24,连接杆24的另一端与移动挂件23固定连接。其中,加强滑道22的向下开口的方向与固定滑道22的长度方向平行。同时,所述向下开口的长度可以等于加强滑道22的长度,这样移动挂件23可以沿加强滑道22的长度方向自由移动,同时,由于T型螺杆9可以沿凸棱结构5组成的滑槽结构移动。由此移动挂件23可以沿两个不同方向移动。这两个方向,即凸棱结构5组成的滑槽结构的长度方向和加强滑道22的长度方向,可以垂直也可以呈一定夹角。同时,在连接杆24与移动挂件23连接处可通过螺栓或其他转动装置调整上述两个方向所成的角度,以扩大移动挂件的移动范围。另外,如果需要在一定范围内限制移动挂件23的移动范围,加强滑道22的向下开口的长度也可以小于加强滑道22的长度。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的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各种改动和修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