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高耐候性的耐候钢幕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71432阅读:441来源:国知局
具有高耐候性的耐候钢幕墙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幕墙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高耐候性的耐候钢幕墙。



背景技术:

幕墙是建筑的外墙围护,不承重,像幕布一样挂上去,故又称为“帷幕墙”,是现代大型和高层建筑常用的带有装饰效果的轻质墙体。由面板和支承结构体系组成的,可相对主体结构有一定位移能力或自身有一定变形能力、不承担主体结构所用作用的建筑外围护结构或装饰性结构。

现有幕墙的耐腐蚀效果不好,并且难以兼顾幕墙的抗震性、隔热和隔音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耐候性的耐候钢幕墙,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高耐候性的耐候钢幕墙,包括框架、耐候钢层、隔热层和隔音层,所述耐候钢层包括第一耐候钢层和第二耐候钢层,所述框架呈长方体状,所述框架的正面和背面贯通,且其内部呈中空状,所述框架内相对的两侧壁对称设置有多个格挡条,所述格挡条由所述框架的其中一内侧壁向另一相对的内侧壁延伸,所述格挡条将所述框架的内部间隔分为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和第四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嵌设有所述第一耐候钢层、所述第二区域嵌设有所述隔热层,所述第三区域嵌设有所述隔音层,所述第四区域嵌设有所述第二耐候钢层,所述第一耐候钢层靠近所述框架的正面,所述第一耐候钢层与所述框架的正面之间设置有防水透气膜,所述第一耐候钢层设置有多个通气孔,多个所述通气口的开设方向均垂直于所述框架的正面。

优选的,所述隔热层为玻璃。

优选的,所述第一耐候钢层、所述隔热层和所述第二耐候钢层与所述框架之间的缝隙处均涂有耐候密封胶。

优选的,所述隔音层由隔音棉填充而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幕墙采用两层耐候钢作为幕墙的正面和背面,使得幕墙的防火、防腐蚀性能以及抗震性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在正面的耐候钢层外面还设置有防水透气膜,且该耐候钢层还设置有多个通风孔,加强了幕墙内部与外界的通风效果,另外,幕墙内还设置有玻璃以及隔音层,从而大大提高了幕墙的隔热效果和隔音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幕墙外部一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幕墙外部另一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幕墙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幕墙内部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框架,2-格挡条,3-第一耐候钢层,4-隔热层,5-隔音层,6-第二耐候钢层,7-防水透气膜,8-通气孔,9-第一区域,10-第二区域,11-第三区域,12-第四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具有高耐候性的耐候钢幕墙,包括框架1、耐候钢层、隔热层4和隔音层5,其中,耐候钢层包括第一耐候钢层3和第二耐候钢层6。

具体地,参阅图2、图3和图4,框架1呈长方体状,框架1的正面和背面贯通,第一耐候钢层3与框架1的正面对应,第二耐候钢层6和框架1的背面对应,且框架1的内部呈中空状,框架1内相对的两侧壁对称设置有多个格挡条2,其中,格挡条2由框架1的其中一内侧壁向另一相对的内侧壁延伸,而格挡条2可以设置在框架1两个长边的内侧壁,也可以设置在框架1两个短边的内侧壁,且格挡条2的具体数量为六个,每个内侧壁设置有三个格挡条2,格挡条2将框架1的内部间隔分为第一区域9、第二区域10、第三区域11和第四区域12,由于框架1呈长方体状,且格挡条2的延伸方向与框架1的长边平行,因此,格挡条2与框架1共同限定出的第一区域9、第二区域10、第三区域11以及第四区域12实际也呈长方体状,其中,第一耐候钢层3设置在第一区域9,隔热层4设置在第二区域10,且隔热层4克采用玻璃,隔音层5设置在第三区域11,第二耐候钢层6设置在第四区域12,第一耐候钢层3靠近框架1的正面,第一耐候钢层3与框架1的正面之间还设置有防水透气膜7,第一耐候钢层3设置有多个通气孔8,多个通气口的开设方向均垂直于隔热层4的表面,且多个通气孔8均匀设置在第一耐候钢层3上。

本实施例中,框架1可采用铝合金,通过将第一耐候钢层3和第二耐候钢层6分别嵌设于铝合金框架1内部的正面和背面,使得该幕墙的抗震性得到增强。

本实施例中,第一耐候钢层3与框架1之间、隔热层4与框架1之间、以及第二耐候钢层6与框架1之间的缝隙处均涂有耐候密封胶。

本实施例中,隔音层5由隔音棉填充而成,利用隔音棉提升了该幕墙降噪能力。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